A股的四季效应:深冬布局,迎接“春季躁动”

浙商基金 2023-12-07 15:58





A股的四季效应

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大多数时间里,股票市场也具有周期性发展特点,一年之中A股总会随着四季轮替而呈现出四个不同特征的风格和节奏阶段,大家把这个规律称为A股的四季效应。大概来说,一年之中A股往往会先后经历:“春季躁动”,“阶段回调”,“盛夏攻势”,和“蓝筹回”四个阶段。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2013-2022;过往数据不预示未来,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01

春季躁动

“春季躁动”通常是指春节前后总计一两个月时间内市场会出现的一波涨幅。1月末业绩预告发布加上“两会”前预期政策升温,市场上新的预期开始形成。这段时间市场流动性改善伴随风险偏好上升,投资者“蠢蠢欲动”,市场迎来一波上涨。

02

阶段回调

“阶段回调”一般发生在各企业陆续发布一季报时期。此时前期形成的预期靴子落地,一些盈利资金兑现退出,市场流动性下降,整个股市呈现出阶段性回调特征。

03

盛夏攻势

“盛夏攻势”常发生在春夏之交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之时。此时随着年初以来各项经济数据披露,市场对全年经济发展预期和边际改善方向有了更具体的判断,投资者纷纷把钱投向景气指数较高的企业。

04

蓝筹回归

“蓝筹回归”即四季度市场根据全年经济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调整。此时各企业三季报已发,全年经营状况基本定型。将全年经济预测与实际业绩情况做对比,修正市场估值,调整次年业绩预期。








展望促进2024“春季躁动”的有利因素

每年春季的躁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从上一年冬季就开始积累有利因素,厚积薄发才有水到渠成。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2010-2022;过往数据不预示未来,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1

政策面利好

今年以来,各项利好政策频频出台,稳增长力度不断加大。从八月份的房地产新政,到十一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国家正全方位推动经济各领域复苏,政策底已逐步形成。今年积累的政策激励叠加人们对2024年“两会”前宽松政策利好的预期,或大大推动市场风险偏好上升,进而给“春季躁动”吃下一颗基本面的“定心丸”。

2

流动性支撑

虽然每年春节前都会因需求增加而有流动性压力,但随着节后银行系统资金回流,市场流动性得以改善,市场利率也将回落。同时今年四季度以来,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结束,美元指数进一步走弱,人民币汇率回升方兴未艾,都将对国内资本市场构成利好。

3

新预期形成

我国A股市场具有从政策底到情绪底再到市场底的传递效应。每年1月底到春节前是上市企业发布新一年业绩预告的时期,由此市场进入业绩真空阶段。此时投资者会期望新一年盈利会有较高增长,进行新的投资布局,从而推动一波行情的上涨。在近两年的底部震荡之后,2024年这种预期效应或将更加显著。








如何把握好新一年的“春季躁动”

纵观过去十余年A股市场涨跌表现,“春季躁动”是构成一年涨幅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把握好“春季躁动”就为一年的投资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广大投资者该如何利用“春季躁动”来进行布局呢?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2010-2022;过往数据不预示未来,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良好心态。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是做好投资的第一步。股票市场涨涨跌跌是常事,投资者要客观理性看待这一市场波动,既不因下跌而消极悲观“破罐子破摔”,也不因上涨而忘乎所以唐突冒进。只有在良好心态之下,投资者才能不被情绪主宰,从而客观分析市场,正确把握趋势,理性做出决策。


2.理性操作。“守好心”之后,投资者还要“管住手”,避免追涨杀跌和频繁交易带来的损失。严守投资纪律,减少非理性操作,可以采取基金定投等方式,追求模糊的正确而不冒险精准的错误。做自己承受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不要“孤注一掷”。


3.提前布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完整地拥抱来年春天的躁动,就要在今冬提前布局。在近两年的磨底震荡之后,各种不利因素更加充分消化,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为未来的上涨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叠加今年下半年以来各方面有利因素不断积累,2024“春季躁动”蓄势待发。

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材料仅为宣传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投资基金应当通过基金管理人或具有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其他机构购买和赎回基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单详见基金《招募说明书》以及相关公告。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