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经济的语言就是钱的语言:我如何看待中国机会 | 泉果无限对话

2024-12-09 16:40

1.png

2.png

李立明拥有超25年的全球投资经验。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Buyout投资方面均有建树。2015年,他作为创始元老参与了Blue Pool Capital的创立,并负责全球私募股权投资业务。Blue Pool Capital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家办行业的先河,是亚太区家族办公室标杆之一。


目前,李立明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VCA Capital,同时兼任Blue Pool的高级顾问,通过投资基金和直接投资帮助个人和家族办公室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其投资组合。此前,李立明曾任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也曾担任北欧地区最大的工业控股公司Investor AB的副总裁,负责亚太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


几个月前,VCA Capital的创始人李立明做客【泉果无限对话】,分享了多年投资中积淀的经验与心得。

图片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投资事业的专业人士,李立明兼具全球一流的投资专业资历和常年浸淫中国市场的亲身体悟。极为扎实的财务功底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让他对风险的领悟非常深刻,对“可投资的好企业”也有自成一派的决策体系。他提到自己几十年做投资的体会:“你的投资风格就是你的性格。有些人‘赌性’比较重,有些人不喜欢承受太多不确定,有些人去做VC,有些人去做PE……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投资方法。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做投资的人,尤其是在对冲基金领域,最终都会喜欢自己当老板,做符合自己性格的决策。”


他还提到当前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


“如果当下投中国市场,我觉得二级市场的机会比一级市场要多。而且现在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价格很低,但它们的基本面并不差,流动性也好。


我倾向于看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且很多不变的东西都是关乎人性的,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按照这个逻辑,首先,消费市场一直有机会。中国始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吃、穿、用的需求总是有的。只是可能不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投一个消费项目,就能狂涨。”

图片

以下为李立明

   第一人称视角分享实录精选:

图片

基础


做投资,会投也要会退。在一级市场中,很多人会分享怎么把钱投进去,但很少有人教你什么时候把钱退出来。如果不退出来,就没有真正赚到钱,可能把赚到的钱又赔回去了,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问题。在高点时,无论你觉得它多好,都要学会放手,才能赚到钱。

每个人的经验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国内和海外的一级市场,所以很多经验是基于一级市场总结出来的,未必完全适用于二级市场,但有一些底层互通的东西,希望对大家也会有启发。


先说说我做一级市场的几点经验。


首先,在中国做投资,最难的就是竞争太激烈。


我在国外上的大学,也一直在全球范围做投资。大家都说国外的竞争更充分、更激烈,但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中国的行业和企业,要比欧美很多国家“卷”得多。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在中国做投资,也要比在美国难得多。


但这也带来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机会。中国现在很多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加快了出海的步伐,这些有能力成功出海的公司,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点,要会投,也要会退。


在买入一个资产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还有谁会来买?或是我能卖给谁?是不是能一下卖掉?卖掉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要想清楚。


也要想清楚,钱是从哪儿赚回来的。比如投A轮,钱是从B轮和C轮赚回来的;投一个一级市场的项目,上市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赚回来,不上市的话如何赚回来?还有很多企业,最终不完全是市场在买单,还包含政府买单的成分。不同行业的规则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


会投也要会退。在一级市场中,很多人会分享怎么把钱投进去,但很少有人教你什么时候把钱退出来。如果不退出来,就没有真正赚到钱,可能把赚到的钱又赔回去了,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问题。在高点时,无论你觉得它多好,都要学会放手,才能赚到钱。

图片

第三点,实际上最赚钱的并不是投这个行业内最大的公司,而是第三或第四的公司。


为什么?做第一的企业压力最大,竞争对手会集中火力打击你,挖你的人,而相比较之下,排在第三或第四的企业,不会在这种被“狙击”的火力点下面。


有时候,我们会投第六、第七的公司,通过合资并购把它做到第三、第四,再卖给第二。因为第二的公司最愿意买,它想冲刺第一,而第一通常不太需要你。我们要找那些,这笔交易对他们有很大意义的买家。

图片

机会


如果当下投中国市场,我觉得二级市场的机会比一级市场要多。而且现在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价格很低,但它们的基本面并不差,流动性也好。

如果当下投中国市场,我觉得二级市场的机会比一级市场要多。因为一级市场需要通过二级市场退出,这条水是需要流通的,如果这一端给堵死了,前面那端也很难活下来。而且现在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价格很低,但它们的基本面并不差,流动性也好。


过去20几年,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基本上两大行业最赚钱:一是地产,二是科技。但现在情况变了,我们也要改变一下投资理念或心态。


还能从哪里寻找机会?


我觉得,投资方法大体分成两种:要么看变的东西,在别人看到之前冲进去,永远快人一步;要么看不变的东西。这两种方法都有人做,都有人成功。


我倾向于看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且很多不变的东西都是关乎人性的,千百年来都是这样。

图片

按照这个逻辑,首先,消费市场一直有机会。中国始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吃、穿、用的需求总是有的。只是可能不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投一个消费项目,就能狂涨。


举个例子,Google和达美乐这两家企业,如果你放长线来看,在总体回报上,把股息等因素加进去的话,它们的收益并没有相差很多,甚至有可能达美乐会更高一点。这说明科技股不一定是最好的,要看你的眼光和周期。


再比如,我们非常清晰地知道当前的人口构成,知道30年、50年后的人口趋势。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们会恐惧,在健康、医疗、养老、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就是刚性需求……


当然,怎么去应对这个趋势,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分析。


许多好的投资人都会对历史有研究,因为当下的很多事情,都是历史的重复。长期的历史是一个周期,短期的历史像一个钟摆。很多公司表面上看好像变得很快,但从长期的维度来看,赚钱的本质不会变化太大。

图片

心性


我这么多年体会到,做投资的人,其实你的投资风格就是你的性格。有些人“赌性”比较重,有些人不喜欢承受太多不确定,有些人去做VC,有些人去做PE……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投资方法。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做投资的人,尤其是在对冲基金领域,最终都会喜欢自己当老板,做符合自己性格的决策。

当然,做决策的人一定要有经验,也要有团队一起把控风险。


我不能评判性格和风格,哪种好,哪种坏。


我只能说,我自己是一个比较保守谨慎的人,投资风格比较稳重。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做的投资里几乎没有亏的,但我也很难做出一个什么十倍的项目来。如果有的话,那可能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我早期也踩过很多坑。


举个例子,早年我们投了一个语音系统公司,是一个知名教授做的,技术肯定过关。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教授不太懂管理。我们跟他说,软件一定要有可复制性,像Microsoft那样,一套软件用CD装进电脑就可以用,不用花太多时间去定制。但他一定要把技术抠到最完美,每一个项目都耗费人力、时间和金钱,定制化地调试半年,结果公司最后垮了。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管理完全是错误的,导致现金流断了。


这是我踩过的一个比较大的坑,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之后就很少踩什么大坑了。

大家投资时会看损益表,我也看,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看现金流,有现金流,公司才能活下去。很多公司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现金流一断,公司就没了。


我现在的服务对象,很多是家办,投资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所以我们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性格的项目。我挑的行业一般都是看起来比较“不起眼”、“不性感”的。我更喜欢有现金流的,那些不会变得那么多的投资标的。


现在信息很发达,市场上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大家都热衷于什么风口的时候,往往要特别小心,浪潮随时可能演变为泡沫。

图片

图片

机制


最简单经济的语言就是钱的语言,所有文化的人都听得懂这个语言。更好的激励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说说我在家办行业的观察。


但我也要说明,我认为很多问题,是时间的问题,是咱们的发展阶段还没到。


海外企业多是董事会管理下的CEO负责制。欧美国家有非常多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游戏规则”和激励机制非常清晰,不用解释,他们明确地知道雇主的诉求,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中国改革开放也就四十多年的时间,很多企业还在一代的手里,现在二代接班人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与矛盾,才慢慢开始显现。

图片

家办行业也是如此。


很多家办的老板,认为钱是自己的,管理人只是打工的,不愿意给奖金和分红,或者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做得好与做得不好拉不开差距,就吸引不到顶尖的人才。


现阶段,最简单经济的语言就是钱的语言,所有文化的人都听得懂这个语言。更好的激励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我们之前在日本做PE收购,即使换掉CEO,也会给他们奖励机制。但如果是日本本土企业,可能没有奖励机制。我们投了之后,改变奖励机制,公司的表现会有很大不同。


我再换个角度讲讲这个事。


我们以前考虑过收购一些比较大的基金,但总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就是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我们总开玩笑说,花钱买了一家公司,结果最重要的资产是管理人,这些资产还随时可以走掉。


我看到的成功的案例,投资也好,做公司也好,都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做得比较公平、比较明确的。管理层怎么去分配,是不是贪心,还是说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能够留住人才。

图片

团队整体的激励制度设计也很重要。


当初我参与一些家族基金创办的时候,也非常看重团队整体的激励制度。当时我们是两个团队,一个投一级的,一个投二级的;我们就在利益分配上做了一个决策,不按照一级二级分别分红,而是把团队所有人的分红都合在一起,有点大锅饭的感觉。因为如果你的钱是从这里赚,我的钱是从那里赚,大家各自为战,可能就不会沟通,不会互相帮助。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诉求,在资产配置上的比例也不一样。有些人的资产很多是非流动性的,会更希望在家办中配置更多流动性更大的二级市场资产;如果手头有很多现金,对流动性没有很高的需求,可能会投一些一级市场的项目。


总体上,家族财富管理机构更多关注的是财富的保值和稳健增长,而不是追求最高的回报。所以他们在投资时会更加谨慎,更注重风险控制和资产的安全性。需要不同的投资策略,适应不同的投资目标。


  彩蛋:

  年轻人该去哪里寻找机会?

因为我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很多学弟学妹都是做金融的,经常有人过来问我:现在环境比较艰难,该怎么办?年轻人还有哪些特别的机会?


首先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情况。外面的机会看似很多,但很多机会不是你的。如果你不擅长、不适合,机会来了可能也抓不住。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有些人适合创业,有些人更适合打工,有些人适合做推销,有些人适合在后台分析……看清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大家可以去想一些大多数人没法去或者不想去的地方。举个例子,大家都在北上广深生活,但我最近去了一些三四线城市,也见了一些非洲的朋友,他们说机会还挺多的。原因很简单,精英们都在北上广深扎堆竞争。


同理,大家在行业、企业、投资方向上的选择,也可以遵循同样的思路。


不要局限在一个安逸的框架里,大家都愿意留的地方、都愿意做的事,竞争肯定大。可以仔细考虑别的方向,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好相应的风险。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