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崛起与工具化创新——再探科创综指ETF的布局价值

2025-02-18 10:16

蛇年新春伊始,当DeepSeek以不足600万美元成本突破GPT-4o算力封锁、引爆春晚的宇树人形机器人线上首发“一机难求”、比亚迪官宣“天神之眼”开启全民智驾时代,2025年的资本市场注定将与“硬科技”深度绑定(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在这场技术主权的争夺战中,权益投资的底层逻辑或许已发生剧变——


最有效的武器不再是押注某个“卡脖子”技术的突围,拥抱科技生态的广度与韧性,更将成为长期制胜的关键。


今日,随着首批科创综指ETF正式启动发行,如何投资中国硬科技这个时代的“必答题”,终于迎来全新的解法。


01

为什么聚焦科创板?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爱因斯坦的这句告诫,恰似当下投资中国的注脚。


近期的A股市场的确呈现出了一些关键的变化,从外资集体发声看好,到科技成长方向接连大涨,许多曾经熟悉的板块,似乎已经不再是熟悉的味道。在A+H股科技板块K线图画出进攻形态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春季躁动,更是一场被视为“国运”级别的壮丽突围。


当全球资本竞相角逐AI革命的入场券,而“硬科技”已然成为投资2025年的关键词,硬科技时代的资产配置逻辑,正以科创板为圆心展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政策乘数效应国产替代加速度带来的“科技复利”,构成了当下投资科创板的基本逻辑与驱动力。


2019年,科创板在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从正式开板之初便肩负着明确的使命——卡脖子技术的国产替代者、全球产业链变局的破局者。


它不仅是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更是大国博弈中科技突围的桥头堡,成为国家意志在科技领域的具象化载体


回望来路,科创板设立之际,半导体国产化率不足20%,AI大模型尚在襁褓。而在过去五年间,这个"硬科技梦工厂"以高度研发投入持续释放动能,驱动着半导体、AI、生物医药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齿轮,一条从芯片突围到AI反攻的中国科技防线正在逐步构筑:


  • 中芯国际制程与良率不断突破,2024年国产芯片出口首破万亿;

  • DeepSeek横空出世,瓦解了美方企图以“小院高墙”打造的科技霸权壁垒;

  • 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入商业化临界点,产业链多点开花。

(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从“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文件,到《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中支持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国家战略正通过资本市场的毛细血管,将制度红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指数级跃迁轨迹。


聪明的大资金显然已敏锐捕捉到“科技复利模型”的崛起,这些微观层面的突破,与资金的浅析轨迹巧妙共振,政策的乘数效应就此显现。


图片


数据来源:华夏基金,Wind,Ifind,数据截至2025.01.17

 

在“924”后底部回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两融增速进行刻画,活跃资金流入科创板的速度是沪深两市的两倍;


而公募基金的四季报也早已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科技链条再度成为主动偏股型基金主要的增持方向,科创板配置比例更是创下新高。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狂欢,在龙头20cm涨停的K线图里,在科创板量价齐升的分时图上,流露出各路市场多头少有的共识——


当大国博弈未来的终极战场锁定科技,科创板已经成为这场战役的资本映射。


此刻,当一个民族对科技自主的集体意志,正在转化为对资本市场定价权的重构,这或许就是当下市场对于科创板最质朴、最纯粹的期许。


02

为什么关注科创综指ETF?


2月17日,当首批13只科创综指ETF携手发行,这场资本市场的"春雨"不仅为科创板注入了260亿的潜在“活水”,更为A股的硬科技投资者带来了首只“全方位、无偏见”拥抱科创板的宽基指数工具,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工具革新。(来源:Wind)


兼收并蓄:分散配置与集中押注的辩证统一


如果将科创板比作中国硬科技企业的 “梦工厂”,那么这批ETF跟踪的底层指数——科创综指(代码:000680),则凭借97%的市值覆盖率、99%的营收覆盖率,以一种更具表征力的姿态,让这座“梦工厂”的全景图得以尽收眼底。


图片

数据来源:iFinD,总市值数据截至2025.1.20,营业收入、利润取自三季报。


不同于以往科创板家族ETF对于不同市值区间的局部聚焦,科创综指ETF做到了将“分散配置”与“集中押注”的矛盾巧妙融合。


相较于科创50“偏爱”龙头、科创200侧重小微盘,科创综指则兼收并蓄,既囊括了从7900亿巨头到8亿新星的567家企业,又覆盖了“以芯片半导体硬核主导、高端制造长尾爆发”的17家申万一级行业。在保留硬核科技底色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单一赛道波动造成的冲击。


这种“全盘扫描”,使得投资者不再局限于部分龙头企业的兴衰,而是能够全方位参与到科创板的成长进程中,更充分地感受趋势与贝塔的力量。

 

收益厚度:全收益指数的复利与“滚雪球”效应


相较于主流宽基指数,科创综指采用了全收益指数的收益处理方式,即将成分股的分红计入指数收益,如同在科技创新的土壤中埋下复利的种子,以此更加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指数在持续演进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回报价值。


自2019年基日以来,科创综指不仅多次成为反弹急先锋,其累计涨幅显著跑赢科创板其他指数,印证了“分散+复利”的长期优势。


图片


而更深层的优势在于,其与科创企业生命周期的适配。当下科创板多数处于成长期,分红率的确明显低于主板,但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0%所催生的技术突破,在长期终将通过全收益指数的再投资机制转化为“滚雪球效应”。


图片


工具革命:指数化时代赋予的硬科技“认知平权”


当前宏观语境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科创板正是其核心载体。当纳斯达克花费了数十年将“Magnificent Seven” 装入同一个指数,中国的科创板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复刻这个剧本。


然而,传统的科创板投资面临三重桎梏:50万的资产门槛已将众多小资金拒之门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创板指数需主动选择与不同规模的企业共舞,而硬科技板块天然的高波动和高投资壁垒更是带来了难以弥合的鸿沟。


科创综指ETF的推出,不仅填补了科创板投资工具箱的空缺,更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把能够一键布局科创板全貌的“利器”,赋予了投资者“认知平权”的力量。


通过指数化的一篮子设计,科创综指ETF巧妙地将光刻机、量子纠缠、AI大模型训练等堪称“现代炼金术”的技术革命,封装成了风格鲜明且触手可及的金融工具。


在这一过程中,指数还在不断推陈出新、优胜劣汰,任何“硬科技”细分领域的突破,都不会被综合指数这样的成分股纳入机制所错过。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科创综指ETF的诞生,看好国产硬科技突围的投资者无需再去洞察弯道超车的细枝末节,不必担忧地缘政治的短期波动,只需要去坚定地信仰一类趋势、一种未来。

 

在这里,没有旧地图的路径依赖,唯有中国硬科技时代的星辰大海。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科创板历经五年风雨,从硬科技的“试验田”蜕变为“主战场”。


科创板的当下,属于中国版的万亿市值科技巨擘仍在孕育。但在这轮由硬核科技驱动的产业革命中,战略定力远比短期逐浪更为珍贵。


当大国博弈的胜负手已锁定半导体晶圆的纳米沟壑与AI大模型的神经网络,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跨越,正写在科创板五百多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曲线里——

 

科创综指的未来,或许不再仅是观测中国科技崛起的窗口,更将成为硬科技时代资产配置的必答题。


毕竟,在这场民族伟大复兴的科技长征中,最大的风险不是波动,而是缺席。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