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控股券商的2021:券业大年亏损过半!

见习记者 颜颖 2022-05-08 17:39

在证券行业的江湖里,是否“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

随着近年来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业内也见证了从外资参股到外资控股,再到首家外资全资券商的落地。目前,业内外资控股(含全资)券商已有9家,虽然还只是“星星之火”,但“狼来了”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回顾2021年,各家外资控股券商的业绩表现如何?记者根据中证协最新披露的2021财务报告数据统计发现,9家外资控股券商中有5家在2021年出现净利润亏损,占比过半。除了新设券商例行的亏损外,外资券商在2021年的“跑马圈地”也造成支出高企。在经历股东变更、公司更名、新获业务牌照等一系列变化后,后续外资控股券商的发力重点值得关注。

券业大年过半亏损

新公司建设成本高企

回望结束不久的2021年,称其为“券业大年”毫不为过。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24.10亿元,同比增长12.03%;实现净利润1911.19亿元,同比增长21.32%。

不过,在行业马太效应之下,亏损券商仍然存在。在近期各家证券公司在中证协披露2021年财报后,部分券商亏损的情况随即浮出水面。记者统计发现,9家外资控股券商中,共有5家在2021年出现业绩亏损,占比过半。

图片

具体来看,星展证券和大和证券两家均为在2020年刚成立的新券商,并同在2021年6月获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两家新券商实际开展业务只有半年,在首年录得亏损也在意料之中。

星展证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885.41万元,从财报上来看,其营收主要来自于投行业务收入(989.46万元)、利息净收入(1743.27万元)和自营业务收入(1456.26万元)。由于当年业务及管理费支出高达2.21亿元,最终2021年净亏损1.3亿元。

大和证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691.6万元,其中“其他收益”2577.55万元,投行业务收入1025.61万元,自营业务收入1231.26万元。当期业务及管理费1.23亿元,从而导致6609.61万元的净亏损。

与两家新券商不同,高盛高华作为高盛在华的重要布局,多年来各项业务已颇具规模。2021年,高盛高华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41.26%。业务及管理费支出从2020年的3.44亿元一举增至6.2亿元,当期录得-1,530.84的净亏损。不过,其公司当年净利润为8093万元,同比增加39%。

汇丰前海证券作为首家港资控股券商,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亏损状态,在“券业大年”也同样不例外。2021年汇丰前海证券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24.94%。同样由于业务及管理费支出扩大,且计提了一笔信用减值损失,2021年净亏损1.59亿元。

在2019年获批成立的两家外资控股券商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如今展业已有两年。其中摩根大通证券在第二年便能实现盈利,这对于新成立券商来说颇为罕见。2021年摩根大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6.32亿元,同比增长197.49%,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增收明显。

相比之下,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则没有这样幸运,在2021年营收增长39%的情况下,当年净亏损达到8491.4万元,亏损规模增加22.43%。

与国内大型券商相比,外资控股券商目前仍呈现“本小利薄”的情况,自营业务规模有限,因此影响2021年业绩的主要还是经纪、投行等传统业务。整体来看,各家券商2021年投行业务收入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由于投行“增收不增利”的特点,且新公司建设成本、业务费用、员工薪酬等支出过高,仍然导致亏损的产生。

更名增资换股东

外资占比不断提升

从“49%”到“51%”,再到“90%”甚至是全资控股,在2021年,外资控股券商中的外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的是更加“外资化”的新名号。

2021年8月,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受让其他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全资控股摩根大通证券100%股权,这使得摩根大通证券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紧随其后的是高盛高华。在2020年3月将外方股东由高盛(亚洲)变更为高盛集团并增持至51%后,高盛高华正式成为外资控股券商。2021年10月,高盛宣布将收购尚未拥有的高盛高华股权,于次月完成股权变更的工商登记,高盛高华成为第二家外资全资控股券商,注册资本也提升至27.86亿元。

对此,高盛方面表示,获得高盛高华的全部股权将为高盛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成功提供更佳的定位。在高盛收购完成后,高盛高华将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公司。不过,目前高盛高华的工商登记信息及年报披露中尚未显示更名信息。

在两家外资控股券商脱胎为外资独资券商之外,2021以来另有4家外资控股券商的外方股东的持股比例得以提升。

例如,在2021年3月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及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挂牌转让瑞银证券合计16%的股权后,瑞士银行(UBS AG)于次月确认受让资格。截至今年3月,该部分股权已交割完毕并办理工商变更,瑞士银行持有瑞银证券股份自51%升至67%。

2021年7月,“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摇身一变,成为“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次月,公司完成股权变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受让华鑫证券挂牌的39%摩根士丹利证券股权,持股比例由此前的51%提升至90%,华鑫证券则仅余10%股份。

虽然在2021年未有动静,但在今年1月,前海金控在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汇丰前海证券39%股权。此后,汇丰银行宣布已完成其增持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汇丰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39%股权的交易,将持股比例从51%提高至90%。在2021年年报中,汇丰前海证券披露了这一交易,并表示已在3月3日完成工商登记备案。

此外,瑞信证券于2020年6月由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AG)进行注资,注册资本从8亿元升至10.89亿元,瑞士信贷成为持股51%的控股股东。2021年6月,瑞信证券正式由此前的“瑞信方正证券”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彼时,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表示,瑞信期待未来能实现对瑞信证券的全资控股,并将适时完成。

盘点下来,除了在2020年刚刚获批成立的星展证券、大和证券和在2019年获批的野村东方证券,其余6家外资控股券商在近年来均获得了外方股东的进一步支持。在股权变更后,曾经的合资券商在公司名称也进行了“去本土化”,“华鑫”、“方正”、“高华”等内资方随着持股比例的下降,也在公司名称当中消失。

业务资质陆续补齐

跑马圈地进行中

回首国内合资券商多年来的发展,除了中金公司外,大多不温不火,“水土不服”之声不绝于耳。深圳某合资券商业务人士向记者表示,除了外资股比限制、中外文化碰撞、经营战略分歧等固有问题外,业务牌照受限成为合资券商展业的主要瓶颈,无法与本土券商展开全业务领域的竞争。

而对比新成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来看,基本都是4项重要业务资格起步,证券经纪、投资咨询、自营等业务不再受限。在2021年,各家外资控股券商更是不断谋求业务资质的“补齐”。

以高盛高华为例,作为进入中国最早的一批合资券商,其早期业务范围仅包括证券承销和保荐、债券经纪和自营,旗下无子公司及营业部。

在高盛集团取得对高盛高华的控股权后,2021年4月,高盛高华与北京高华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受让北京高华持有的乾坤期货100%股权;6月7日,在上海设立承销保荐分公司;7月5日,获得北京证监局核准,增加证券自营、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代销金融产品业务等资格;8月3日受让高华盛泽100%股权,从事另类投资业务。

图片

2021年底,高盛高华与北京高华更是签署《业务转让协议》,受让北京高华所有业务。虽然尚未取得全部券商牌照业务资质,但高盛高华已从此前的投行定位转化为综合性业务。

类似地,瑞信证券也在2021年8月底由北京证监局核准变更业务范围的申请,在原有投资银行业务基础上,新增加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业务。待取得换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后,瑞信证券可从事的业务范围将得到有效拓宽。

另外,瑞信证券也在申请基金销售等业务牌照和资质,以期为经纪业务赋能。在人员结构上,2021年瑞信证券新增21名私人财富管理部员工、10名融资顾问部员工,员工数量整体提升58%。

图片

除了高盛高华和瑞信外,摩根士丹利证券近期也在申请设立另类子公司。野村高管则曾多次公开表示,希望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申请投行牌照,逐步发展为全牌照证券公司。

外资前仆后继,不断加码中国市场。虽然各家外资控股券商在国内业绩尚有待提高,但其影响和实力已不容小觑。在牌照限制和股权问题均得以解决之际,后续外资控股券商的发力重点值得关注。

从业务方向来看,高盛高华、瑞信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此前均以投行业务作为主要战略发力点,具有外资背景的券商在股权承销业务上优势较为显著。凭借海外资源和专业背景,外资券商往往可在境内外重大项目中打开中国市场,提供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全链条服务。

相比之下,日系证券公司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聚焦高净值人群,通过财富规划的咨询优势揽入客户。野村东方国际证券2021年在深圳和杭州分别设立了分公司,加上2020年设立的北京分公司和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在一线城市的“据点”基本完成。

在具体业务布局上,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在经纪业务、财富管理、资管业务、研究业务全面铺开,2021年落地大宗交易、市值托管等业务实践,全年发布研究报告700余份,资产管理规模实现5.9亿元,同比增长180%。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新登指出,与本土券商相比,国外一流投行大多是百年老字号,其专业化水准及业务创新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它们熟悉国际市场,在跨国投资、跨国并购、全球资产配置、财富管理以及智能投顾等方面,有着更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实战能力。为此,它们有能力吸引高净值客户,做大做强高附加值业务,并以其个性化的业务特色及服务模式来标榜其品牌价值。

当然,面对“狼来了”的声音,国内券商也无需过多担忧。北京某大型券商财富管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外资券商带来的“鲶鱼效应”对于国内券商提升自身竞争力、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来说,的确是好事情,有助于国内证券行业的改革创新速度,在客户服务、产品设计、业务创新等方面均大有助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