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密集增资三年后,2020年业务缩水严重的基金子公司首现减资的现象。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减资仍属个案,可能是股东出于投资回报率和资金使用效能的考虑,也可能是为股权激励做准备。而子公司新规叠加资管新规,让近年来子公司行业出现大分化,主动管理业务转型和公募REITs等业务契机,也可能让部分子公司走出低迷。
增资三年后 行业首现基金子公司减资
2020年12月中旬,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旗下全资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登记,公司的注册资金由3亿元减至2亿元,资本金缩水33.33%。同期,该家基金公司也从11.5亿元减至7.5亿元,恢复到2017年6月份增资前水平。这是历经三年后,行业首现的子公司增资后再度减资的现象。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在2015年10月中旬,该家子公司一度将1.53亿元注册资金增至3亿元。在2018年5月,该公司的经营范围还将项目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财务咨询等剔除,保留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等内容。
该基金公司表示,为进一步激发公司活力,提高资本利用效能,结合公司发展情况与行业现状,经公司股东会决定,公司资本金进行了减资,但减资对公司股权结构、经营情况和合规性均不会产生影响,能够继续保持较高抗风险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以及充足的资本金带来的品牌优势。而以当前资本金来看,该公司注册资本金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谈及子公司减资的现象,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子公司减资现象较少,可能是股东出于投资回报率和资金使用效能的考虑,也可能是准备做股权激励,同时,由于子公司行业业务萎缩严重,也可能导致部分公司资本金处于闲置状态。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子公司表示,目前看减资的情况不多,但减资并不一定是坏事,也有可能是为实施股权激励做准备,如果注册资本金本身偏高,减少资本金有利于降低未来实施股权激励的成本。另外,子公司更重要的还是看未来发展,如果公司发展势头良好,风控水平过硬,也不必过度关注减资本身。
“应该是股东出于投资回报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做的应对措施。”沪上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自资管新规细则落地之后,基金子公司在传统的债权类集合资管计划产品上劣势明显,展业可谓举步维艰,业务大规模缩减导致股东出资的回报率明显下降。
北京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也认为,减资原因可能更多在于股东对行业不看好,是从提升资本效能的角度出发,当然与个别公司具体情况相关。
沪上一家中型公募人士也向记者透露,目前子公司暂停营业的情况不少,但减资的情况并不多。该人士分析,子公司减资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通道业务是导致数年前子公司注册资本金较高,随着全行业通道业务向主动管理业务转变,对注册资本金占用下降,出于资金使用效率考虑,子公司会有减资意愿;另一方面,近年来“爆雷”产品频出,导致部分子公司业务停摆,在现阶段大量子公司难觅业务方向,注册资本金也会出现闲置。
该公募人士称,“前些年,子公司的业务方向主要在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信贷资产非标业务,这块业务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及监管规定限制,很难继续开展下去;而如果从事二级市场投资,则与基金母公司的专户业务形成内耗和竞争,导致目前部分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摆状态。”
行业分化巨大 主动业务、公募REITs或成新机遇
在部分子公司减资的同时,也有部分子公司继续增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2020年7月,中欧基金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欧盛世资产管理公司增资6千万,注册资本金增至1.67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子公司增减资的相反操作,背后也折射出行业的巨大分化,部分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非标业务较多,而中小公司则经营乏力。
上述沪上中型公募人士分析,部分基金子公司今年增资的原因大概率在于公司的财务指标达不到子公司新规的指标要求,需要通过增资来保障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正常经营。另外,从目前可查到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数据看,银行系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相对较高,原因可能是承接了大量来自银行端的非标业务,而这些业务对注册资本金有较高要求。
工商信息数据显示,目前,农银汇理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注册资金19.2亿元,招商基金、鑫元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注册资金分别为17.4亿元、15.5亿元,浦银安盛、建信、交银施罗德、工银瑞银等银行系公募旗下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也超过10个亿,皆位居行业前列。
“行业分化严重是趋势”,上述沪上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主要是银行系的基金子公司背靠股东的优势,无论在客户资源还是资金端都享有便利,这类公司通道业务规模也巨大,根据展业规模的扩张,受限于净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能会有增资需求。而中小子公司则业务萎缩严重,自然就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总规模为3.66万亿元,相比2016年三季末新规实施前11.15万亿的历史峰值,资管规模缩水已达67%,行业格局也出现了大洗牌。
不过,多位人士还认为,当前子公司减资仍是个案,随着未来行业继续分化,可能还会出现减资情况,而主动业务转型、公募REITs等契机,也可能让子公司走出低迷。
上述北京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实施减资的子公司还是个别现象,但行业发展确实较为艰难,很多子公司主动化管理转型停留在“口号”上,仅靠存量项目维持生计的公司不在少数。但经过几年的整改和转型,行业整体经营更加稳健,部分曾经头部的子公司在ABS、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量化投资上有多单落地。
“未来减资的现象可能变得并不鲜见。”上述沪上基金子公司人士也表示,未来中小基子会有一批公司会“闲置”,甚至是仅仅为了“保牌照”而生存。
上述沪上中型公募人士也认为,减资一定还会有,但未必会是必然趋势。随着公募REITs业务即将开闸,基金子公司通过ABS业务对接公募REITs,或将成为子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模式。“公募REITs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一次大的革新,很有可能再造一个大市场。一旦模式探索成功,不少如今歇业的子公司又将迎来新机会。”
事实上,早在2016年12月2日,证监会就正式下发并公布了《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下称“子公司新规”)。
根据新规对于风控规定的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新规还首次明确母公司对子公司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在上述净资本约束下,2017年基金子公司出现多起大举增资的情况,建信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子公司皆因增资超过10亿元,将当年的“增资潮”一度推向高潮。
表1:近年来部分头部基金子公司注册资金和增资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工商登记、天眼查 截止日: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