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办现金业务!两民营银行加强线上渠道,发生了什么?更多民营银行还在谋求这一资质

2022-02-02 09:45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多家民营银行正在积极谋求互联网银行资质,包括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引入互联网背景的股东等。

2020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发布相关文件等方式,压降地方性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异地揽存、揽贷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民营银行内部分化进一步加剧,获得全国展业资质的民营银行优势突显,部分民营银行则出现“缩表”。

两家民营银行停办现金业务

1月28日,中关村银行发布公告称,经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备,该行将于2022年4月1日起停办现金收付业务,停办渠道包括营业网点柜面和该行ATM机自助渠道。

据公告,中关村银行停办现金收付业务后,该行客户可通过该行手机App、营业网点办理除现金收付以外的其他各类业务;确需现金服务的,客户可通过该行转账至他行办理,我行免收转账手续费。

在此不久前,辽宁振兴银行也曾公告称,经主管人民银行批复,该行将于2022年3月1日起停办柜面现金存取款、零钱兑换、残损币兑换、自助设备存取款等现金业务。

公告显示,两家银行停办银行网点现金业务的主要目的是节约线下业务成本,并集中资源投入到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其中,中关村银行在公告中表示,停办现金收付业务是因为“随着我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大线上业务发展力度,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辽宁振兴银行也表示,停办该业务的目的是“集中资源提升电子银行的服务能力”。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一行一店”模式的民营银行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展业倾向,过去很多民营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展业,忽视自营渠道,在互联网展业渠道受限后,亟需加强自身线上服务能力建设。亦有观点认为,上述两家银行停办线下现金业务,投入线上能力建设,或为转型为互联网银行铺路。

业绩分化下民营银行谋转型

2020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发布相关文件等方式,压降城、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异地揽存、揽贷的空间。目前来看,没有在监管备案、没有获得互联网资质的民营银行是比照城商行进行监管。

随着监管政策的影响逐渐彰显,多数民营银行“扩表”步伐放缓,还有一些民营银行已出现“缩表”危机。例如,三湘银行近期披露,该行2021年末总资产583.62亿元,2020年末该指标为570.70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426.64亿元,2020年末该指标为409.80亿元,资产与存款规模增速较往年大幅放缓。

此外,截至2021年6月末,曾通过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大量揽储的华通银行总资产较年初减少58.1亿元,同比下降25.7%,存款余额下降31.20%,贷款余额下降17.14%;及至2021年9月末,该行存款余额略有回升,但贷款余额进一步环比减少16.85%。

还有一些民营银行资产增速放缓,但未受到明显影响。例如众邦银行,截至2021年末,该行总资产为871.67亿元,同比增长20.30%;总负债为824.48亿元,同比增长21.31%。该行去年的资产负债规模增速较其2020年超70%的“扩表”速度来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高增速。

事实上,目前各地方监管对民营银行异地展业行为的执行程度不一,许多民营银行仍在全国范围展业。

“现在很多民营银行都在和监管沟通,一方面是对异地展业的监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民营银行在申请备案为互联网银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只有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4家民营银行获得了可以全国展业的互联网资质。

但据了解,要获得互联网资质难度较大,既要引入互联网背景的股东,加强互联网基因,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目前为止还没有民营银行传出“好消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