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末这20人管理近1.1万亿主动权益基金

张燕北 方丽 2022-07-25 15:47

刚刚披露完毕的二季报显示,伴随着市场反弹,管理规模领先的20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受托总规模出现回升,合计接近1.1万亿元,环比增加近12%;管理规模在200亿级别以上的基金经理合计受托规模占比近四成。

备受关注的“500亿天团”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千亿基金经理重现江湖的同时,共有9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数较去年底增加两位,他们是银华李晓星和易方达萧楠。这两位基金经理去年四季度末就在“500亿天团”中,一季度末掉出,此次堪称“回归”。

20人管理近1.1万亿

主动权益基金

目前公募基金经理总数量已超过3000人,但管理规模分化明显,手握重金的头部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A股投资领域显然具有更强的话语权。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在管基金总规模排名领先的20位权益类基金经理(含擅长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两类,混合型不含偏债混合型,股票型不含指数型)管理基金总规模合计超过1万亿元。

与一季度末相比,伴随着市场反弹,这些管理规模领先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受托总规模于二季度实现上涨。一季度末,在管基金总规模排名领先的20位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总规模合计9574.1亿元。到二季度末,这一数据上升为10849.54亿元,环比增加了1275.44亿元,增幅为11.76%。

头部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上升,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回暖背景下权益基金总规模的回升,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基金经理的知名度和受认可度本身比较高,管理的基金规模基数也比较大,因此,在市场反弹中“吸金”效应也会更明显。

另据Wind统计,就主动权益基金而言,目前管理规模超200亿的基金经理有71位,其中,22位管理规模超300亿元,除TOP20基金经理外,还包括郑澄然和蔡嵩松两位,合计管理规模11478.76亿元。另外49位管理规模在200亿元~300亿元之间,合计管理规模12040.12亿元。

这一梯队中,不少基金经理一度管理超300亿元甚至400亿元的规模,而在一年多以来的市场震荡中缩水。截至二季度末,大成基金韩创、中庚基金丘栋荣、兴证全球基金董理、汇添富基金劳杰男、杨瑨和中欧刘伟伟等知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距离300亿元仅一步之遥。

据计算,这71位基金经理合计管理规模已经超过2.35万亿元。相较今年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6.25万亿元的总规模,占比37.6%。

尽管短期有一些变化,中长期来看基金经理尤其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趋向集中的大趋势延续。Wind数据显示,在2019年底管理百亿级资金的权益类基金经理(含擅长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两类,股票型含指数型),当时达到113位,而2020年6月底这一数据达到159位。到今年二季度末,擅长混合型和股票型两类的基金经理中,有高达255位进入“百亿俱乐部”。

从基金公司来看,这些百亿级基金经理主要分布在广发、南方、汇添富、交银、中欧、富国、兴证全球、易方达等基金公司。

与此同时,在纳入统计的1849位权益型基金经理中,超过一半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下,和“百亿俱乐部”形成鲜明对比。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

业绩才是硬道理

尽管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出现回升,对比去年末的亮眼数据仍然显得比较暗淡,某种程度上说,“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有所减弱。

今年上半年,多位知名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管规模出现了缩水,管理规模300亿元以上的基金经理名单从46位减少到22位,腰部基金经理数量下滑同样明显。一方面,在上半年市场行情震荡之下,基金收益普遍出现了下跌,“明星基金经理”光环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市场下跌超出了预期,不少基民会选择赎回。此外,市场疲软,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也不能带来漂亮的销售数据。

“这说明‘明星基金经理’并非‘神’,神化基金经理不可取。2019年开始的赚钱效应,让公募基金在2020年进入发行大年。2020年,公募基金新发规模明星基金经理更是凭借自身的金字招牌大力吸金。2021年以来,随着市场波动加剧,这些红极一时的爆款基金,如今大多‘金身难保’,规模缩水,业绩下滑。”沪上一位公募人士表示。

在社交媒体极度发达的当下,基金公司出于吸引流量的考虑,有很强烈的冲动将基金经理包装成明星。但无论市场如何演绎,能够为投资者赚到长期又持续的钱才是硬道理,产品业绩可以折射出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主动权益基金发展上“大基金”正成为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资金迅速向业绩亮眼的基金经理及头部公司集中。但规模的王冠,需要优异的长期业绩支撑。在资本市场,这偏偏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历史数据显示,当规模膨胀到某一量级,超出了基金经理当下管理能力的边界时,业绩下滑就在所难免。

“对于基金经理个人而言,需要在投资策略与基金规模之间找到更适合的平衡点,避免规模过大增加调仓难度和冲击成本。”深圳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更应该重视的是团队的力量。相对于过度依赖部分基金经理,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无疑更加重要。目前,已有不少基金公司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均衡宣发资源,安排联合管理等方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