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从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四方面对养老服务工作提出17条具体意见。
《意见》的发布对养老服务行业改革发展有何指导意义?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和趋势如何?具体到投资上,哪些细分领域有望受益?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嘉实基金大健康研究总监郝淼、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一部基金经理于文婷、平安基金FOF投资中心基金经理齐爱军、民生加银基金经理尹涛等五位公募投研人士,共同研判养老服务行业蕴藏的投资机遇。
明确养老服务行业
发展目标和方向
中国基金报:《意见》的发布,对养老服务行业改革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魏凤春:第一,《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阶段目标,即到2029年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等。第二,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包括服务网络构建、服务形态优化、系统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支撑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郝淼:《意见》是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养老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对养老服务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系统性、总体性部署,从养老服务网络、服务形态等多个方面提出目标和路径,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路线图”。
《意见》“目标”明确: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意见》“路径”清晰: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十多条具体举措。
齐爱军:《意见》对养老服务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强化养老服务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以及促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等具体措施,为中国养老服务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目标。
于文婷:《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发展目标与方向,设定了清晰时间节点和目标,提出了到2029年和2035年分别要实现的养老服务发展目标,明确了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优化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让各参与方能够清晰地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措施。
未来养老产业
将呈现多元化特征
中国基金报:《意见》对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许多工作进行了部署。伴随一系列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政策落地,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和趋势如何?
魏凤春:伴随一系列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政策落地,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养老产业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一是居家社区养老成为主流;二是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服务智能化加速,通过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紧急救援、智能护理等新的手段,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养老产业跨界融合加深,形成旅居养老、文化养老、体育养老、养老金融等新的形态。
齐爱军: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行业也会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多元化将会更加注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同时,跨界融合也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于文婷: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养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为养老服务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养老机构将获得快速发展,居家、社区、机构协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药等
细分领域有望受益
中国基金报:《意见》提出促进医养结合,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在政策体系、服务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加强疾病防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养老对医药医疗行业的长期影响是怎样的?哪些细分领域有望受益?
尹涛:我国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医、养、服”等相应需求将得到释放。同时,随着《意见》的发布,更强调细节、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将会陆续落地,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老年医院及养老机构、银发经济相关的老年用品、康复医院等细分领域有望受益。
魏凤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养老服务对医药医疗行业具有长期的积极影响。随着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医养结合的政策,为医药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需求的变化也带来供给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动力增强,医药医疗企业将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药等细分领域或有望受益。
郝淼:长期来看,医药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宏观经济企稳的大背景下,医药领域整体仍然是增速较快、确定性较高的状态,资金增配医药板块的意愿有望不断增强。随着后续政策持续落地,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老龄化加速和科技进步,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是非常确定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提速换挡的驱动力,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或将因科技开启新纪元。
具体到投资上,建议关注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中国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卫生支付费用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速将会快于行业整体,而产品力的提升和国产化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长期投资的信心。此外,部分品牌的中药存在高分红潜力及国企改革利好,值得重点关注。
齐爱军:随着养老产业链的逐渐形成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医疗健康服务、康复医疗、慢性病管理、家用医疗器械、养老文娱旅游等细分领域有望受益。长期来看,医药医疗行业的需求将持续升级,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于文婷:在细分领域方面,由于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养老机构可以设置医疗设施或与医疗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慢性病监测、治疗和康复服务,而相关药品研发生产企业将从中受益。
此外,在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在疾病康复和日常生活中对康复护理服务以及辅助器具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因此,康复护理机构和相关康复设备生产企业也有望受益。
AI等技术催生行业新需求
推动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基金报:《意见》提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养老产业中的应用前景?这将给养老产业带来哪些变革和机遇?
齐爱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养老产业中的应用将带来深刻的变革,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推动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例如,通过养老陪护机器人照料老人的生活、辅助移动以及精神陪伴;大数据可以用于分析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物联网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实时定位,便于寻找老人或提供紧急救援。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于文婷: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优化,人工智能可以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预测疾病风险,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大数据可以收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包括生理指标、疾病史、用药情况等,为医疗决策提供支持,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前进行干预。通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物联网可以实现老年人居家环境的智能化管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并且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
魏凤春:第一,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和护理方案,还可用于辅助诊断,提升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第二,大数据收集整合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多维度信息,通过深度挖掘分析,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助力精准营销;第三,物联网通过在养老环境中部署各种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实现对被服务人员居家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实时感知和监控。
上述技术进步为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并催生新兴市场需求,推动智能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服务平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智能穿戴设备、康复辅助器具、养老服务机器人等。
郝淼:科技创新的高速发展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迭代应用,将为养老产业带来更多的结构性细分机遇。行业里高成长、高增速的细分方向,如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方向值得持续关注。
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关注养老服务、科技养老等
中国基金报:《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开发旅居养老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居等新业态,推动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未来养老产业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郝淼: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银发经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预计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3.9万亿元,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养老用品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扩大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和优质老年用品供给。养老产业链涉及层面广泛,包括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科技等多个领域。在政策扶持、老龄化推进、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相关的细分领域机会有望不断涌现。
齐爱军: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巨大,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智慧养老和养老地产等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产业将成为一片蓝海,为投资者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
于文婷:《意见》提出的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养老产业。首先,可以极大地促进养老用品的研发与推广,未来投资人可以关注养老用品的研发和生产,例如保健产品、健身产品、休闲娱乐产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智能与可穿戴装备等。
其次,医养结合可以促进相关医疗及服务的产业,例如,慢性病治疗药物、康复护理与辅助器具、远程医疗与智慧医疗等。最后,养老保险与金融服务预计实现高增长,随着养老金融的具体要求的明确和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商业养老金领域及投资领域预计有望实现高增长,推动银发经济走向成熟。
看好养老项目
公募REITs发展前景
中国基金报:《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强调“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如何看待养老项目公募REITs的发展前景?海外市场的发展情况如何?
魏凤春:养老项目公募REITs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第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养老服务需求旺盛,养老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养老项目公募REITs可以为养老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满足养老项目的融资需求。
第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发改委将养老设施纳入REITs发行范围,多个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养老设施通过REITs融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第三,养老项目通常具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分红收益,比较适合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
第四,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显著,养老项目公募REITs的发展将促进养老产业与金融、地产等多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形成完整的养老产业链。
齐爱军:公募REITs可以有效盘活存量资产,进一步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是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将养老设施作为公募REITs底层资产,所以养老项目公募REITs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发展前景是积极的,市场有望逐步壮大。
海外市场养老项目公募REITs发展较为成熟,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规模庞大。比如,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REITs市场,总市值接近1.21万亿美元,医疗保健类REITs占比超过10%,底层资产包括养老院、康复院、医疗办公室、门诊设施、护理机构等多类型资产。
郝淼:借助REITs工具,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带动增量投资,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总体看,养老公募REITs对医疗健康需求的稳定增长和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长期视角布局养老产业
中国基金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同时,有哪些不确定性和风险点需要注意?
尹涛:伴随着《意见》发布后政府的持续支持,相应的投资机会将会陆续涌现。但不排除有些投资机会仅仅是市场炒作,并没有实际的产业业务落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要特别注意辨别真伪。
于文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比较难参与养老社区、养老产业建设等长周期高投入的项目,更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投资养老产业相关的股票或者基金产品来实现。
总体上,养老产业具有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老年人口需求释放较为缓慢,可能导致项目收益不及预期,投资者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分散投资于多家养老概念公司;或者投资相关的公募基金产品,由专业的投资机构把控风险,降低波动性,获得较好的持有体验。
郝淼:建议借助公募基金相关的产品,来把握养老产业投资机会。但前提还是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权衡,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
魏凤春:一是充分了解行业状况,对养老产业有深入的认识;二是选择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包括基金投资、股票投资以及REITs投资等。
养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驱动,其市场需求在未来几十年内有望持续增长。投资者应避免短期投机行为,以长期投资的视角来布局养老产业,获取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齐爱军:普通投资者在把握养老产业投资机会时,应重点关注政策导向,及时了解在养老产业方面的政策变化和支持措施,深入研究市场,识别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关注技术创新。
养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投资者应保持耐心,关注长期回报,而非短期波动。同时,应保持谨慎,充分了解投资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
2025-01-13 07: 32
2025-01-13 07: 32
2025-01-13 07: 32
2025-01-13 07: 32
2025-01-13 07: 32
2025-01-13 0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