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演绎结构性行情,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板块轮番领涨,为主动权益基金创造了超额收益空间。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今年以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幅达到4.45%,较同期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扩大至5.59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在赚钱效应驱动下,主动权益基金重回基民视野,申购热情显著回升,部分绩优产品成为资金加仓榜“常客”,推动热门板块估值提升。
在主动基金重获青睐的同时,多只机器人、AI、券商、云计算等细分赛道ETF也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形成主被动基金“双轮驱动”的格局。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主动基金将专注Alpha获取;ETF向“智能工具”转型,开发多因子策略等创新品种。两者相互促进,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市场赚钱效应扩散
提振投资者情绪和信心
今年以来,在结构性行情推动下,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表现神勇,斩获丰厚的超额收益。此前销售一度低迷的主动权益基金也迎来春天,多个平台搜索量及销量回升。
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高楠表示,市场回暖与基金热度回升有望形成正向循环效应。近期市场日均成交回升至2万亿元左右,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提升,情绪改善带动增量资金入场,形成“赚钱效应”,带动全市场整体估值回升。
同时,基金在获得投资者新增投资资金后,追加买入现有持仓公司,公司股价进一步上涨,推动基金收益持续上行,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资金投入,有望形成典型的市场正循环反馈现象。“这将推动市场乐观情绪强化、风险偏好提升,并推动市场进一步上行,基金业绩向好。”中航基金总经理助理韩浩称。
也有机构提醒,当市场情绪持续升温,波动性也会随之加大。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提示,增量资金入场可能推高市场估值,尤其是机构重仓的优质赛道(如科技、消费),但需警惕短期情绪过热导致的波动放大。
德邦基金也提醒,正反馈机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速市场上涨,但如果“抱团”过热或个股业绩兑现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回调。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指出,今年以来主动基金重获青睐,部分绩优产品成为资金加仓榜“常客”。情绪与市场的正反馈效应显现,资金涌入推升热门板块估值,如TMT板块PE从25倍升至35倍,但潜在脆弱性不容忽视,若业绩不及预期或政策支撑减弱,高仓位、高估值板块可能引发集中抛售。
该中心认为,短期看,市场或延续结构性行情,资金向科技、消费等主动基金重仓领域集中,但中长期需关注超额收益的持续性(如科技股业绩兑现度)、政策与流动性变化(如降息节奏)及资金流向边际信号(如新发基金热度)。
主动权益产品再度崛起
被动与主动互补共存
2024年,以ETF为代表的被动产品规模节节攀升,指数型基金规模达3.96万亿元。今年以来,主动基金重获资金青睐,或再度改变基金产品的市场格局。投资人士认为,主动和被动型产品互相促进,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过去两年,主动基金发展遭遇压力,被动基金获得较大发展。两类资产并不冲突,分别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中国经济稳步向前,未来两类资产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神爱前称。
高楠也表示,未来被动与主动管理产品的竞争有望呈现动态平衡、互补共存的特征。在单边趋势性行情中,由于风格与行业切换并不频繁,行业轮动与择时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主动基金跑赢指数的难度较高,而指数基金凭借低费率、透明化的优势或将持续吸引资金;在结构性行情深化阶段,尤其在主题热点频发、风格轮动迅速的环境下,主动基金凭借个股精选能力,有望扩大优势。
“主动产品和被动产品各有优势,适合不同的投资者。从海外成熟市场看,被动和主动产品基本各占据市场相当份额。目前国内被动产品规模仍低于主动产品规模,预计未来将逐步向成熟市场靠拢,但在基金行业内部,竞争格局会更加复杂。”韩浩表示。
谈及基金行业竞争格局,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未来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呈现“主被动共生、细分突围”的多元化趋势:宽基ETF凭借低费率、工具属性及政策红利持续扩张,头部公司占据70%以上份额,而在科技(AI、半导体)、消费创新、港股等定价效率较低的领域,主动基金通过深度研究和灵活调仓获取超额收益。未来大概率变为被动基金主导Beta市场,主动基金在细分领域挖掘Alpha,两者互补、满足多元需求。行业竞争最终回归费率、投研和服务能力的综合比拼。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也表示,在基金行业未来发展中,主动型与被动型产品将长期并存,但两者的角色定位将更加清晰,互补性也将进一步增强。两类产品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共同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2025-03-03 07: 30
2025-03-03 07: 30
2025-03-03 07: 30
2025-03-03 07: 30
2025-03-03 07: 30
2025-03-03 07: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