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重点关注政策导向和力度

2025-03-03 07: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吴君 任子青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私募对今年全国两会有何期待?宏观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关注点?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翼虎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余定恒,丹羿投资执行合伙人、基金经理朱亮,香橙资本董事长、基金经理何潇,明世伙伴基金总经理郑晓秋,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以及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基金经理方磊。

受访私募表示,重点关注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尤其是赤字率和新增特别国债情况,对2025年资本市场持乐观态度,重点看好AI等科技板块。

重点关注政策导向和力度

中国基金报:您对今年的全国两会有哪些期待?会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余定恒: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2025年全国两会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关注财政政策力度;资本市场方面,关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举措;产业政策方面,关注对AI等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和力度;同时,关注提升内需的相关政策。核心还是通过政策协同激发产业和市场活力。

寇志伟:在宏观方面,我们最关注的议题是财政政策。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赤字率、新增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的设定。

何潇: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发展目标、赤字率、通胀目标的规划,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力刺激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市场。

郑晓秋:重点关注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和宏观政策基调,量化指标主要包括GDP增速目标、财政赤字率、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规模等,而宏观基调则在于对“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更新的阐述。在具体政策层面,首先关注扩内需和稳投资相关的政策,其次关注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性政策。

方磊:预计今年全国两会将延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基调,并进行更加细化的部署,全年稳经济政策力度整体大概率不弱。如果出现超预期的经济动能下行压力,政策会进一步加码。从近期的宏观环境看,更关注内需方面的政策发力。此外,预计产业政策也将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基金报: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您对今年财政政策发力有何看法?

余定恒:今年的财政政策呈现超常规力度的特点,重点支持设备更新、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房地产纾困,这将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

方磊:今年上调赤字率的概率较大,专项债规模和特别国债规模也有望较2024年有所增加,广义财政赤字的增加意味着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财政政策将继续发挥对经济的托底作用。

郑晓秋:今年财政政策发力将有取舍、有革新,资金来源预计相对充裕。总体来看,预计财政政策将在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且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促消费和惠民生。

何潇:重点关注特别国债在“两新”方面的刺激规模,以及政府如何刺激服务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朱亮:财政刺激有望托底经济增长,但仍需关注政策落地节奏与民间投资的响应效率。此外,地产托底推动房地产止跌企稳,购房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组合或缓解行业下行压力。

市场仍处于“春季躁动”窗口期

中国基金报:全国两会的“日历效应”备受关注,如何看待2025年“两会行情”?

方磊:两会的“日历效应”主要是政策预期发酵带来的,当前市场对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预期差较小,因此,扩内需政策和科技产业政策将是市场关注重点。考虑到今年以来科技板块已率先上涨,而前期资金对消费关注度不高,消费板块受政策驱动带来的弹性可能更大。

郑晓秋:今年全国两会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股引领市场;两会期间,预计市场表现将更加均衡,除科技外,消费、金融等板块或也有轮动机会;两会后,预计部分过热板块将恢复冷静,宏观基本面和业绩因子或在市场定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余定恒:市场仍处于“春季躁动”窗口期。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可能是财政加码的重点发力方向,科技成长板块围绕AI和机器人两条主线或仍是热点,但需关注TMT板块交易拥挤度较高可能带来的行情扩散和“高切低”效应。

对2025年股市持乐观态度

看好消费和AI产业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2025年资本市场投资机会?权益市场方面,看好哪些领域和板块?

郑晓秋:目前观察地方两会的基调,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于本年度拉动消费的举措描述相对有限,更多笔墨都放在新质生产力部分。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对于消费更多是托底,而大多数资源和财政力量或将用于支持科技发展。DeepSeek等科技企业的突破,将帮助许多下游产业进入产品创新和商业化的新阶段。我们关注算力自主、云服务、AI应用、AI硬件创新、智能驾驶、卫星互联网等投资机会。

方磊:2025年经济企稳回升将是中期确定性事件,中国权益类资产此前的“折价”会得到修复。虽然科技成长风格估值偏高,但整体股市估值仍处于合理中位水平。结构上,主要关注内需板块投资机会。

寇志伟:今年以恒生科技、恒生创新药为代表的一批科技股涨幅明显,这种鲜明的结构性行情非常健康,一批牛股的出现是牛市的前兆。同时,即使目前表现相对平淡的消费等板块,整体估值很低而股息率很高,其下行风险非常有限但有很好的上涨期权。整体来看,今年中国股票市场非常值得期待。

余定恒: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今年A股流动性会比较好。宏观政策聚焦稳增长、保就业及高质量转型,市场信心持续修复,内需行业基本面有望率先回暖,为科技创新与AI应用景气度上行提供新动能。

朱亮:看好港股互联网、AI与半导体、智能驾驶、消费医疗、创新药、新型消费中的情绪价值等。

何潇:我们重点关注AI应用、新能源汽车、消费三大板块。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