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入局,智能汽车的春秋时代

2021-05-07 18:22

有一个共识是,智能汽车是一个血腥残酷的战场。在大概5年的时间里,新造车企业的数量从300多家减少到了10家左右。


上海车展上,同一个展馆里有宝马,有比亚迪吉利的智能汽车品牌,有小鹏汽车恒大汽车,还有华为。传统车企、新兴势力、国外巨头、本土藩王的竞争渐趋白热化。何小鹏在媒体采访里说,智能汽车行业,2025以后,会发生从春秋到战国的变革



先发者倾力投入巩固江河,

后来者合纵连横伺机崛起


互联网企业是最新的赛道入局者。4月的上海车展上,有百度、阿里、华为、美团、滴滴、大疆。阿里去年联合上汽推出智己汽车,百度、小米相继宣布陆续入局赛道。


前几周,华为联合ARCFOX极狐推出全球首款搭载3颗激光雷达的量产车。虽然华为声称不造车,只提供智能汽车的解决方案,但声势浩大,最受关注。这些新车型的发布,对于产业链上游锂钴等金属资源,以及中游三电系统等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过摧枯拉朽的变革风暴,列国发生非常残酷的兼并与斗争,先发者倾力投入巩固江河,后来者合纵连横伺机崛起。在这场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新旧阶级更替,生产关系改变,大动荡大改组,纷繁复杂。


更重要的是,在春秋战国几百个小国变成几个大国和卫星从属国的过程中,棋盘上的博弈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跨步前行,不同族属的加速接触融合,时代的车轮在厮杀和碰撞中滚滚前行。


即使是自诩更年轻、更有活力、更愿意拼命的造车新势力,也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巨头的加入让个体成功的不确定性更高了,市场更大,效率更快。整车的商业模式是很烧钱的,资金、技术自主、品牌效应,互联网巨头有碾压式的资源优势。


这个逻辑的另一方面是,新来的科技大块头们,个子很大,进可攻,退可守,战斗力和胜负欲可能比不上军阀混战中搏出生机的中小同业更强烈。这些大公司在已然一片红海的互联网时代有一套成熟的打法,而到了智能汽车的时代,要怎么切进市场和赢得市场,怎么参与行业和重塑行业,会在未来的的5年里成为重要的赛点。



智能汽车成为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载体


有一种说法是,汽车正在取代手机,成为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载体


智能手机的全生态产业链,自2007年以来历经10多年的发展期,逐渐演变为成熟的生态,生态结构包括:一家趋势引领性的龙头(苹果),多家国产龙头公司(华为等),多家硬件供应商龙头(高通等),多家软件龙头(谷歌等)


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传统PC端的互联网公司积极向移动端转型,并且不断涌现出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类龙头公司,传统手机厂商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受到降维打击,最终不仅彻底重构了行业格局,高附加值也彻底打破了通信工具的局限性


华泰证券研报观点认为,相比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本身是更大规模的市场,且未来在生产端平台化、模块化后,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更新换代的频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长期来看,软件相比于硬件的迭代频率可能更高,可能成为巨头布局主战场。对于整车产商来说,一方面汽车制造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手机,在硬件端的核心优势在于生产平台改造以后,通过标准化零部件,依然对上游零部件厂商保持较高的议价能力;在软件端,可以积极与信息技术厂商合作,开展软件、系统、应用等多方面的合作;在服务端,凭借批量的标准化整车生产能力,可以向下游布局出行服务,以提高附加值。


中期的维度上,渗透率可能是影响投资节奏的关键词。在“十四五”规划的框架下,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引的渗透率要求,2025/2030/203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达到20%/40%/50%。借鉴智能手机产业链,2025之前的龙头公司引领有望使硬件类公司获得第一阶段成长的原始积累,而软件应用类的公司的崛起则需要依赖终端渗透率达到中后期。


图片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 8.6%,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0.5%,较2020年5.8% 的渗透率提升明显。且3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0.5%。参考智能手机的历史经验来看,渗透率接近10%,则该品类正在进入占领市场的快车道


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场景是高度to B和补贴驱动的。随着消费场景的成熟,更多成熟的新能源乘用车型投放市场,即使补贴年年退坡,但只要做得出消费者真正愿意买单的好产品,消费者不仅体会到了科技赋能,价格上也将逐步接受,私人消费端有望开始发力,渗透率持续稳步提升


2014-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量

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