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面走出的孩子,毕业后回到大山”——大凉山回访实录

瞿意欢 2021-06-01 12:24

“正确的事情,坚持长期做下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宁泉资产执行董事、兴证全球基金公益顾问 杨东

这句话,放在学习上如此,在投资上也是如此,而在公益上更是如此。

2021年是兴证全球基金“大山有爱”公益行动的第15年。2006年,公司曾前往四川省凉山州考察当地教育情况并在十多年间持续投入,成为了公司公益行动的起点之一。

近日,兴证全球基金牵手宁泉资产、睿郡资产及各界爱心人士重回凉山回访,重点考察当地乡村教育变化与现状,以及当地公益支教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四川省凉山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区域内72%的面积为高山地貌,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导致凉山州交通发展及其缓慢,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语言文化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等问题导致该区域曾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三区三州”之一。2020年,凉山州也宣布成功脱贫。

兴证全球基金曾三次派代表前往考察,并在2006~2019年间持续为当地师生提供津贴补助、乡村教师培训、资助校舍修建。

村小初体验:“但当踏入教师厨房,一切又回到了现实”

2021年5月13日,大山有爱公益考察团从上海出发,经过7个多小时的舟车辗转,顺利抵达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两天里,考察团走访了民胜乡中心小学、伟育小学、明天小学、木耳小学和哈哈河坝爱曦小学五所乡村小学,与当地彝族、汉族教师生、校长、教育主管部门、杉树基金会派驻的支教老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两个小组完成了四名学生的家访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在脱贫攻坚战后,当地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路途中我们看到很多修建一新的高速路、乡间小路。

第一天的行程中,明天小学是此次探访的重点学校之一。不同于一般的当地小学,明天小学是完全由杉树公益基金会支教老师接管的村小,基金会带着全新理念的支教老师在这里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探索。

图片

图片

整洁的塑胶操场、刚刚落成的教室、崭新的投屏设备和课桌椅,甚至还有净水设备,明天小学提供给学生的硬件设施打破了我们对于乡村学校环境的初印象。

但当踏入教师厨房,一切又回到了现实。发霉的墙面、破旧的桌椅,这个狭小甚至略显破旧的空间便是十几位支教老师日常的厨房和食堂。午餐是芹菜炒肉和白菜汤,当地老师还特地为我们加餐了一道水煮花生。

孩子们的午餐一菜一汤,是国家免费补贴的,虽然简单但是每餐有肉,这也是不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的重要原因。但这看似简单的一餐,对于有些孩子,这可能就是他们一天唯一的餐食。

这里,是凉山。

图片

10岁孩子要照顾5个弟妹,手电的微光照亮着他们上学的路

这里大多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祖辈一起生活;即使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忙于生计或农活,也没有时间照料孩子们日常的起居饮食;有些家庭甚至是孩子们自己相依为命,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要带着4,5个弟弟妹妹照顾好彼此的生活。

除了生活的压力,还有客观条件。有些孩子为了来到学校,每天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凭借着手电筒的微光照亮上学的道路。

即使是在民胜乡最大的小学,尽管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之前已有非常大的改善,但在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配套资源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间小小的教室要容纳60-70名学生;一个普通的8人宿舍里挤着20-30个小孩;5名支教老师住在一个狭窄的房间内…

图片

图片

好在,近期校舍的扩建工程已经得到了批准并提上了日程,学校改造后,孩子们将拥有各自独立的床铺,教室将不再如此拥挤,学校足球队将拥有自己的标准球场。相信,孩子们美好的愿景会加速实现。

支教老师:走出大山离开高校,第一站选择回到大山

感恩——在与学校支教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听说有些老师曾经也受过公益组织的援助,帮助他们完成了高中、大学的课业,走出大山,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当他们离开高校校园,他们的第一站选择回到山里,带着感恩的心、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育人——“会生活、好学习、爱社会”,这是支教老师的育人理念。彝族的孩子受限于家庭教育和汉语水平,他们的基础比较差,很多孩子完成小学学业后由于家庭条件无法继续学业。但老师们相信,小学六年的教育不只是眼前的成绩,更能够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陪伴他们一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知识,以及自信、乐观、开朗的性格。

传承——山村条件差,如何留住山村老师?支教期届满,如何更好地完成交接?彝族悠久的文化,如何更好发扬?关于“传承”,留给老师和学校的问题还有很多。即使现在没有答案,但坚持在正确的道路上一点点去改变去推进,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图片

家访:他们不曾走出这座大山,眼睛里透露着对外面的憧憬。

像杉树基金会一样,对于每一位受助学生都亲自实地考察,也是为数不多的,家访也成了考察团第二天的功课。但即使有了第一天的体验,家访还是行程中最大的震动。

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望不到尽头盘山路交织着山里的居民用双脚开拓出来的山间小路。一路盘山而上,几乎看不到村民较为集中居住的村庄,只能远远地看见山洼处零散的房屋。位于2100米海拔近山顶的木耳小学的条件令我们震撼,木板和底座脱落的座椅、残缺破旧的窗帘、临时的教室、脏乱的厨房。这里有300多名学生,而他们的家散落在周边区域一座座山头,从这一座座山头高低起伏地走到学校是他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走访的4个家庭中,每家几乎都有4、5个孩子。崎岖的山路、昏暗拥挤的房间、开裂的墙面、以地面为书桌,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中,孩子们仍然坚持学习,各有不同科目的爱好,他们乐观、活泼,有些甚至都不曾走出这座大山,眼睛里透露着对于外面世界的憧憬。

每个孩子都精心准备了家访小礼物,透过他们稚嫩的图画,我们看到他们眼中那一座座小山和小山上孤零零的房子,这是他们的家。

哈哈河坝爱曦学校倮伍补哈校长:26年坚守,看见时间改变

离开木耳后,考察团前往了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冕宁县哈哈河坝爱曦学校。

关于这所学校的历史,今天能搜到很多报道。1995年,18岁的倮伍补哈决定为自己的家乡村落办学,从4人的牛棚小学、买玉米换教材、借高利贷办学,成功把孩子们送进高小,甚至考出了当地第一、二名的成绩。

图片

图片

近26年来,在校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哈哈河坝爱曦小学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教师待遇差,难以招收到足额的教师是学校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作为公司公益项目的起点之一,兴证全球基金曾于2006年、2012年两次来到当地考察,并与随后十年间为学校老师提供补助生活费、教师培训等,公司员工还自发捐赠帮助筹建当地幼儿园。十五年后的回访,了解学校的现实需求后,我们也希望继续给予援助,帮助这些孩子、师生、和学校共同成长。

尾声

大山有爱,杉树传情。每一颗坚韧勇敢与渴求知识的心,都闪耀着照亮美好未来的希望之光。相信只要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历经时间的沉淀,这份希望的光芒就会照进更多孩子的生活。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学习环境。更难想象的,是这些老师的多年奉献与坚守,和孩子们为求学为走出大山,背后所需要的超乎我们想象的勇气和努力。

我们也深知,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汇小流而成江海,倮伍补哈校长26年的无私付出、毕业后杉树支教老师回到大山、当地孩子们的努力与向往,以及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多年的点滴持续投入,给予我们的是信心和希望。

也因看到15年时间里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让我们在责任之路上更坚定、更有期待向前走下去!

相信,正确的事情,坚持长期做下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