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1年,我的基金还在亏,该怎么办?

2021-06-03 16:03

随着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认知的加深,叠加过去2年多以来权益类基金整体良好的赚钱效应(代表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市场表现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近3年涨幅89.84%,同期上证指数涨幅17.10%,数据来源于Wind,截至2021/6/1),基金投资者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但是,部分投资者对权益市场较为剧烈的波动的认知有所不足,遇到了较为普遍的问题:我持有的权益基金已经1年了,但账户显示还在浮亏,我该怎么办?


深耕君针对这一常见问题给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淡定情绪,理性认知波动


淡定地接受自己投资的基金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出现浮亏,这是投资理念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从市场周期规律和过往数据来看,但凡是投资有一定风险的资产,长期来看,经历持有过程中的浮亏几乎是必经之路。因为波动是风险资产本身的属性,我们有可能买在短期的高点,一旦市场下跌,就会经历短期的浮亏。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近10年数据统计来看,在统计周期内任意一天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持有满1年,正收益概率为73%。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持有周期拉长,持有满3年和5年,正收益概率会相应提升,对应的平均收益也会显著增加。


图片


因此,在长期持有过程中,短期亏损是较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只要所选基金本身的投资逻辑体系没有发生变化,淡定应对,不用太过焦虑,更不建议因为情绪的原因盲目选择赎回“割肉”等非理性行为: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不能等同,切忌把基金拿来做波段,因为基金是分散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有效工具。



培养耐心,消除心理干扰


毫无疑问,持有一年后的基金账户出现浮亏,对于很多没有历经长期持有体验的投资者来说,持有体验比较差。即便对“偏股型基金短期出现浮亏是必然”有了认知,是不是就不会痛苦了呢?其实不然,因为涉及几个方面的心理干扰:


首先是锚定效应,但凡见到过更好的收益,对于现在持有的基金不赚钱、甚至还亏损,心理上必然不舒服。


再者,相对于收益带来的快乐,亏损给人带来的痛感更强,这在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浮亏好像是自己做了一笔失败的投资,会加重心理。


最后是不确定性的心理压力,市场涨跌无法预知,基金投资也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常常会花很多精力及财力去获得飘渺的确定性和安全感。但是,深耕君特别想说:正确认识不确定性,几乎是投资全部的要义,不要妄图消灭不确定性,要学会始终和不确定性共存。


总结一下,我们常说投资是反人性的,最显而易见的考验就在于面对浮亏时的决策,需要不断与自己情绪博弈,所以要培养耐心,消除心理和情绪上对长期投资结果不利的因素。


重新审视,给基金做个年度“体检”


困难的时候不一定要一直往前看,有的时候回头看反而更明晰,时刻告诉自己为什么出发很重要。具体回忆一下:


  • 最开始开启这笔投资,设置的是什么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变了吗?

  • 在自己的资产配置里想达到什么作用?

  • 一年前投入的这笔钱本是“不急用的钱”,这个性质发生变化了吗?

  • 这个产品的基本面(管理人、投资风格等)发生变化了吗?如果都没有,是不是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是不是就是那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在动……


以上这个审视的过程就如同是给持有的基金做了个“年度体检”,结果无非就是耐心持有或者调仓换配置品种。


当发现是基金自身的原因导致表现不佳,比如基金的投资风格漂移不定、投资策略不明晰等,则可以通过调仓或者赎回的形式规避后续可能更大的浮亏;


当“体检”后发现是自身原因(由于风险承受能力等级不匹配,短期的浮亏影响到了心理焦虑甚至正常生活),可以考虑重新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偏股基金来说建议可适度提升风险承受的容忍度。



基于资产配置的基础做好再平衡


基金持有一年,持有时间其实并不长,用这样一个时间维度去判断一个基金好坏,极为困难。因为基金表现好坏,中短期基本是市场风格和走势强弱决定的。这时候更建议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梳理:


比如可能在市场不断的上涨中,忽略了风险,超配了一些风险资产;


或者在某种风格快速上涨的过程中,因为短期收益的刺激,超配了当下强势的风格,那市场下跌时,自己心态完全受不了,这就提示我们前期的资产配置可能会有一些问题,需要做好再平衡。



总结

回顾总结一下最开始提到的主题:持有基金一年了,但出现了浮亏,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态,戒骄戒躁。投资这件事,重要但也足够复杂。甚至短期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都找不到统一的标准,导致各种观点都会存在,唯有相信专业和常识:

专业始终意味着大概率,相信并选择那些更专业的理财机构和顾问,是投资者有效的选择;

相信常识,常识通常是那些反复被证明正确的东西,比如市场周期、均值回归以及资产配置等等。



风险揭示: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