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集中”新政的影响

黄宣 2021-06-10 19:31
图片

 “两集中”新政

2021年2月24日,有消息称22个重点城市将实施供地“两集中”,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三次。所谓“两集中”,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截至2021年5月26日,大部分重点城市公布了新政下的供地计划并完成了本年度的首批土地出让。


新政概况


集中出让,附加条件较多


据试点城市公布的年度计划来看,三次供地公告时间主要分布在4-5月、7-8月、9-10月,其中最晚时点是杭州的第三批土地出让,将于12月完成。竞拍规则呈现出“一地一策”的特征,部分试点城市对热门地块设置了溢价率上限,如北京、上海等设置溢价率上限为10%,重庆则是将开发商的付款周期与地块溢价率绑定。大部分城市在地价达到上限之后转入配套指标的竞争或摇号,常见附加规则包括 “限房价”、“竞配建公租房”、“竞政府持有产权份额”、“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等。其他细节方面,竞拍保证金比例一般在20-30%,未竞得者保证金退款时间一般在3-5个工作日,资金周转较快。

首批土拍分化明显


截至2021年5月26日,已有包括北京、深圳在内的15个城市完成了首批土地拍卖。不同城市及地块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房企布局仍然倾向于一线城市、长三角等热门区域


重庆、深圳首批集中供地土地成交平均溢价率分别达到38.82%30.9%,厦门、杭州、宁波等城市平均溢价率超过20%。长春、沈阳则出现多宗撤拍、流拍地块,土地溢价率较低。从各地土拍成交金额来看,15个城市的总成交金额超过7100亿元,杭州和北京分别以1178.21亿元1109.71亿元居于前列。


由于在周转较快的情况下,首批拿地有望年内入市,对全年的销售业绩有所贡献,因此开发商参与首批竞标的热情相对较高,后两批预计将有所降温。


有何影响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节奏



土地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土地出让金纳入政府性基金收入,近年来占90%以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具有先收后支,专款专用的特点。



“两集中”新政前

土地供应在全年分布相对均衡,供应高峰一般在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因而呈现出年末放量的特征。

“两集中”新政下

22个试点城市将土地出让调整为三次集中供应,其中以4月、7月、10月最为密集,预计会导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呈现一年三次高峰、前高后低的季节性特征。


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因此土拍缴款会通过影响超储,进而对银行间流动性产生影响。土地出让的相对集中,可能导致保证金、尾款等缴纳时点相对集中,对流动性产生扰动,但由于各个城市之间的土地出让相对分散,且未竞得者保证金退款周转较快,预计冲击幅度有限。以目前完成首批土拍的15个城市来看,总成交金额达到7158亿元,按20%保证金估算,保证金缴纳总额在1431亿,整体来看扰动不明显


房地产开发投资节奏


土拍可以从两条路径影响房地产投资:



  • 一方面,土地购置费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017年以来,土地购置费在地产投资中占比大幅上升,目前在30%附近,较高的土地成本推升了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但考虑到土地购置费按照实际付款额分期计入房地产投资,与土地挂牌的集中度相比,土地购置费的实际节奏会更加平稳


  • 另一方面,从房地产项目建设的角度来看,土地获取是项目开工、施工建设的前置环节。经验来看,从拿地到项目开工平均耗时6-9个月。但考虑到房企如果土地储备充足,不用等到拿地即可决定开工,事实上从月度数据上来看,当月买地面积和当月新开工面积的变动,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先后关系


从前述两个方面来看,土拍对地产投资的节奏扰动可能并不明显


本文内容摘自《观察嘉》NO.32期,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