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一跌再跌,背后有哪些原因?

季慧娟 2021-07-01 21:14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类食品,去年年底以来,猪肉价格的大幅下跌也限制了CPI的上涨幅度,因此猪肉对居民生活水平和CPI等来说意义重大,有必要对其价格波动进行研究。

一、“猪周期”的形成机制

内在原因

经验上来讲,从后备母猪补栏开始,经历配种(饲养3个月左右)、妊娠(4个月)、仔猪育肥(饲养5-6个月),一共需要13个月左右,才有活猪出栏供应市场。当猪价走高时,养殖户受盈利驱动,往往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而产能的变动影响的不是当期,而是一年后的市场供应。生猪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与市场供求规律在时间上的错位,形成了生猪价格波动的内在原因。

影响因素

(1)其他供应来源

除屠宰入市之外,猪肉供应还有另外两个来源,即储备肉和进口肉。从历史数据来看,储备肉及进口肉占猪肉产量不足10%,但在极端行情下可对市场产生调节作用,如2020年春节前后国家每周向市场投放储备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节前后猪肉的供应紧张局面。

(2)猪肉需求的季节性变化

我国对猪肉消费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来说,从上年12月开始到次年春节前后,受食品加工企业备货、居民制腊肉等行为影响,猪肉需求逐渐向好,节后需求逐渐回落;进入夏季,高温环境下,居民饮食偏清淡,叠加猪肉不易储存,需求较弱;临近国庆中秋,需求环比增长。

(3)生产成本

猪以食用粮食为主,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比较高。根据发改委的工作预案,猪粮比价在7:1的时候处于盈亏平衡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包括人力成本、经营成本在内的非材料成本占比逐渐增多,仅以“猪粮比”反映养猪收益可能不准确。

(4)疫情风险

疫情对生猪产业打击较大,具有爆发性的冲击,刺激生猪价格大幅上扬。

(5)政策因素

生猪价格的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储备肉制度、生猪养殖补贴、财税优惠政策以及环保政策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生态保护区、主城区、人口稠密区已列为禁养区,大量养殖户的退出使生猪产能受到较大影响。

观测指标

观测生猪未来供给的指标主要包括量和价。量的指标与生猪的繁育周期对应,仔猪和能繁母猪的价格变化则通过影响养殖利润高低,进而影响养殖户的补栏行为。具体来看:(1)能繁母猪存栏量可以有效预测10个月后的生猪供应,但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占比提升,叠加养殖技术进步,存栏对出栏增速以及猪肉价格的预测规律有所弱化;(2)二元母猪和仔猪价格衡量养殖户补栏意愿,可对未来5-13个月的生猪供给量产生较大影响。现实中根据短期内盈利情况变化,养殖企业可以选择淘汰母猪、三元留种、调整生猪出栏体重等措施改变短期供给。

二、短期价格展望

短期来看,随着气温升高,终端消费季节性回落;而供给端,受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出栏均重仍处于高位,叠加养殖户淘汰低产能繁母猪的行为,导致短期供需缺口仍存,猪肉价格预计仍处于筑底过程中,对CPI产生压制。

01 生猪产能恢复进度较好

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能繁母猪存栏连续20个月环比增长,已经恢复至2017年末的98.4%。考虑到一些新建扩建场地在年内陆续投产,预计生产增长的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02 生猪出栏均重高位回落

在前期猪价处于高位时,养殖户等价惜售,随着猪肉需求进入淡季,叠加天气升温,前期压栏的大体重肥猪持续出栏,经过5-6月的集中抛售,进入6月下旬,肥猪出栏占比下滑,6月25日当周全国生猪出栏均重为133.06公斤,环比有所下行,但整体仍处于相对高位。

03 猪价跌破养殖成本线

当前生猪价格已跌破外购仔猪育肥和自繁自养成本线,随着养殖业进入大面积亏损状态,养殖户开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低效能母猪集中出栏预计会增加短期供给压力。中期来看,养殖端的产能缩减行为传导至产量需要10-13个月,短期猪肉价格难以出现逆转。

作者简介:季慧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13年金融从业经验,曾任华宝信托、德邦基金、中欧基金债券交易员。2014年加入嘉合基金,现任嘉合基金固定收益公募投资部基金经理。

本文内容摘自《观察嘉》NO.33期,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