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学习优秀同行的一季度持仓,我发现今年上半年的有效策略有两个,第一是市值下沉,第二是景气外溢;今年年初主要矛盾为景气赛道优秀龙头公司估值偏高,而市场选择了两个方向,一为市值下沉(景气赛道龙头估值偏高,转而寻找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二为景气外溢(景气赛道龙头估值偏高,但是景气度持续,转而寻找景气行业二线弹性公司)。我认为这两种策略都是非常合理也是非常遵循基本面变化轨迹的,核心都是在不断平衡企业成长性和性价比。
总结我们上半年,我抓住了第一类机会,但是错过了第二类机会。这与我的价值观相关,我认为评价一个公司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超越同行,同时我也承认在景气赛道跟踪方面存在欠缺,也因此错过了第二类机会。
绝大部分基于基本面的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要素:估值、景气度、公司质地。对应的是深度价值策略、基于基本面景气度的趋势(产业趋势)投资以及成长投资策略,假设每个投资者总共有100分,需要将100分分配给这三个要素。极度看重产业趋势的投资者,会把大部分分数给产业趋势,选出来的标的多属于新兴行业;深度价值投资者会特别看重估值的重要性;成长投资策略会特别强调好生意好公司、长坡厚雪以及优秀管理层的重要性。从我的角度,我愿意把50分给好公司,40分给低估值,10分给景气度(产业趋势)。
首先,我是成长股投资,投资的是扩张的行业和公司(不是看中当期分红的公用事业或者资源类公司),并且我相信优秀公司的力量,只不过我对于优秀公司的定义不限于核心资产,所有治理结构完善,对小股东相对友好、在细分行业内具有竞争力,行业天花板没有见顶并且持续扩张的公司都在我的选股范围中。如果把好公司的标准简化,那就是两个维度:胜负已分、空间尚存。其次,我比较看重估值的重要性,估值的重要性在于即使判断出现失误,损失也是有限,高估值意味着苛刻的假设,这些假设在长时间看来未必是能够实现的,尤其是时间越长,看错的可能性就越大,我比较看重估值也是认识到自身研究的局限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再次,我认同产业趋势的价值,产业趋势意味着增量市场空间,在增量市场下,企业更有可能实现扩张避免陷入内卷,但产业趋势确定性不等同于公司的确定性,尤其是确定的产业趋势会带来确定的供给增加,确定的供给增加会冲击现有公司的确定性,因此我把产业趋势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以上三者是有顺序的,我的顺序是好公司、低估值、产业趋势,分配权重是50%,40%,10%。在选股策略上,我是完全的自下而上,采用的是“翻石头”的策略,因此很难笼统地说看好什么行业,因为在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复杂的产业结构中,每个行业都存在机会,我们认为建材行业和新能源行业优秀公司的差异远远小于新能源行业内部优秀公司和不优秀公司的差异;同时每个行业也都有风险,尤其是当高估值和高景气并存的情况下,因此我们也不会重压某些赛道,我们一直认为高估值本身并不可怕,但是我们对于某些赛道的研究不足以支撑我们重仓这些高估值的公司,核心还是我们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加强。因此如果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选出的公司集中于某些行业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刻意做适当分散。我的持仓看似分散,但实际并非无章可循,无论是大市值还是小市值,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我们都是用同一把尺子在衡量。我们的框架里最主要关注的就是两点:一是企业是否在以 一个较快且较持续的速度长大;二是我们的买入价格。至于它处在什么样的赛道上只是我们关注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且不是最重点的。
展望未来,以一年时间维度,我们将主要在以下这些领域继续“翻石头”:
1、近几年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真科创”公司。在我们过往的框架中,我们比较规避上市时间不长的公司,第一个原因是历史可追溯信息较少,第二个原因是我认为一个企业的上市时间是一个一、二级市场博弈的过程,我们见到太多公司是在第一成长曲线遇到瓶颈的时点选择上市,对于这些公司,我们往往不能分享到其成长最快的阶段,二级市场投资者往往是用一个风投地估值买入一个接近成熟期的公司。而最近两年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一些公司收入体量在以往的制度下可能都不具备上市条件,而对我而言,这些公司能比较早上市,给了我在更早期分享他们成长的机会。尤其我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偏中上游,具有真正硬核技术的科技类公司上市,这是产业转移的必然,也是我的幸运。这些公司或许现在体量不大,但是业务具有较强横向/纵向延展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类公司有可能在未来实现非线性增长。
2、具有“降维打击”属性的公司。虽然我持仓中有很多中小市值公司,但是我们非常认同买行业龙头的观点。只不过我认为行业龙头不一定等于市值最大的公司,而是组织制度或经营策略上具有“降维打击”属性的公司。这类公司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都能找到。
2021-07-21 14: 53
2021-07-21 14: 40
2021-07-15 22: 47
2021-07-16 20: 55
2021-07-19 20: 54
2021-07-20 18: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