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投资王世杰:被误读的文言与被误解的投资

2021-11-30 15:59

精华摘要

1、中庸并不是凡事折中的犬儒主义生存哲学。中庸之道的“中”,其实指的是标准和原则,“庸”是常的意思。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两种极端,指的恰恰是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恒常的标准和原则,一分不增,一分不减,而非模棱两可的骑墙之道。


2、尽管人类正努力追求最大化的理性,但是可惜的是人类的理性永远受制于认知的限制。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人类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率的认知结构,而这套认知结构就是启发式。


3、芒格所说的常识,应该是去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他所谓的“隔栅式思维”框架,去逼近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并判断事物的本质和走向。


4、常识还可以指常识感,即一个投资者在天花乱坠的概念面前,在市场顶峰的狂热和低谷的恐惧面前,保持用大脚趾思考的能力。


5、投资者往往守正不足,出奇过甚,动不动all-in,重仓单吊,希望在热点领域投机获得超额收益,同时又忽视了对应的风险。


6、《孙子兵法》的《势》篇最为飘渺,最难理解。投射到投资,我的理解是投资者构建组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公司基本面,选择相对应的标的,既不死守低估,也不迷信成长,本着开放心态和思维,依据最新的信号,以贝叶斯主义的方式调整组合。


7、老子说的不仁,并不是不仁义,不道德的意思,而是指天地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


8、治大国应如煮小鱼,小心翼翼,注意火候,不能开大火,时时翻动,那样就把小鱼搅烂了,不是自然之道。


9、以儒家的治学态度去做公司研究,以兵家的谋略去制定组合策略,以道家的超脱态度去调节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可以让投资的道路走的更为扎实,更为长久。


  被误读的文言与被误解的投资  


文言文可能是全世界古文字中最独特的存在了。古希腊哲人的沉思通过古希腊文流传了下来,但现在恐怕没多少希腊人能读懂古希腊文了;拉丁文虽然给英语和拉丁语系留下了大量词根词缀,但如果没有专门训练,英国人已经无法理解罗马原典。文言文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只要受过基础教育,就能或多或少理解千百年前先人留下的凝练词句。


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中文虽然有各国文字中少见的延续性,但时代变迁,词义不可避免的出现变化。现代人看文言文就特别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解,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本文中,笔者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成长过程中碰到过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又恰巧可以与投资有着奇妙的联系。从这些被误读的文言概念中可以悟到许多投资之道。


1、“中庸之道”与常识不常


少年时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碰到孔子,至圣先师,正襟危坐,满肚子教你怎么做人的大道理,迂腐酸儒,怎么看都叫人喜欢不起来。中庸之道——中间、庸常,不偏不倚,折衷调和,这不是叫人做事骑墙,明哲保身吗?这怎么就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为人处世准则?


一直等到成年后读到李零老师的《丧家狗》,才知道孔子活着的时候,既不是圣,也不是王,而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无权无势却敢批评当世权贵,劝统治者改邪归正,希望恢复周公之治,天下安定的理想主义者。终日颠沛流离,凄惶无奈,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就像一条“丧家狗”。


我也终于理解中庸并不是凡事折中的犬儒主义生存哲学。中庸之道的“中”,其实指的是标准和原则,“庸”是常的意思。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两种极端,指的恰恰是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恒常的标准和原则,一分不增,一分不减,而非模棱两可的骑墙之道。


对中庸之道的误解和对投资中“常识”的误解非常类似。芒格说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常识。许多人把常识理解为“common sense”,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大部分人都具有常识,为何绝大部分人做不好投资?


事实上,日常语境中的常识接近于现代心理学家所说的启发式(Heuristic)的认知方式,依靠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以直觉去判读和决策(插一句,Heuristic翻译成启发式并不贴切,自启式似乎更符合愿意)。


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获得者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他提出,尽管人类努力追求最大化的理性,但是可惜的是人类的理性永远受制于认知的限制。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人类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率的认知结构,而这套认知结构就是启发式。后来在80年代,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对启发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命名了一些具有明显模式的启发式。


启发式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直觉,并行加工且加工速度快,模块化封闭运行,反应自动化,在大部分情境之下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生活所需。对比而言,分析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理性,串行加工且加工速度慢,非模块化,主要基于规则进行,耗能高但可以提供日常经验之外的认知。


不要说普通人,就连受过严格训练的科学家也难以避免自启式的认知路径依赖。比如,人类对于蛋白质的认识远早于对核酸的认识,对于蛋白质的复杂丰富印象深刻。1868年,24岁的瑞士医生米歇尔从白细胞核中首次发现核酸,但认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质过于接近,无法解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遗传信息更可能储存在蛋白质中。一直到1952年,阿弗雷德·赫希与玛莎·蔡斯的T2噬菌体旋切实验才彻底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最后等到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并确立中心法则,才把米歇尔的疑惑彻底解开。


因此,芒格说的常识,并不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的自启式(Heuristic)的认知方式,以直觉去判读和决策,那样的话,他就不会说掌握常识很难。芒格所说的常识,应该是去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他所谓的“隔栅式思维”框架,去逼近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并判断事物的本质和走向。这和马斯克所说的第一性原理异曲同工。只有掌握不同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常识不常,投资在研究层面上和科学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同,本质上都是一个反直觉而求真的过程。


另一层面,常识还可以指常识感,即一个投资者在天花乱坠的概念面前,在市场顶峰的狂热和低谷的恐惧面前,保持用大脚趾思考的能力。这其实困难无比。历史上各种资产泡沫和崩溃在过后看都无比荒谬,让今人觉得那些参与者怎么会如此愚蠢。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在当时的牛市逻辑中都无比正确,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2、“守正出奇”与贝叶斯主义


太平年代,投资界可能是除商界以外最喜欢引用“守正出奇”这个词的行业,但对这个词我们实际上充满了误解。守正容易理解,出奇,不就是出奇制胜嘛,似乎完全符合逻辑,实际并不尽然。


守正出奇,源出于《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我们会看到勘误文说,这里的“奇”(ji)是奇偶的奇,不是奇怪的奇。“奇”古人又称余奇,就是多余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是奇兵,在关键的时候再用。“奇兵”,通俗讲就是预备队。只要你参与战斗,就要正奇分兵。这是一个基本的战术原则,叫分战法,战斗一定要分兵。不管兵有多少都要分,有几十万大军要分,一个班攻一个山头也要分。垓下之战时,项羽最后只剩二十八骑,仍然分成了两个小分队,对抗韩信的五千骑兵,最后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乌江。两军对阵,先以正兵合战,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部队决胜。这就是“出奇(ji)制胜”。关于用预备队决胜,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也有同样的说法:“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往往是最后决定胜负的主要根据。一个主帅如果看到对方在预备队的对比上占有决定性优势,那么他就要下决心退却。” 


克劳塞维茨似乎很有道理,但全对吗?也不尽然。我们来看孙子兵法《势》篇中的全文,“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后面讲的全是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充满了古人循环往复的五行世界观。


制胜靠出奇,奇正相生,奇和正相互搭配,相辅相成。战势只有奇和正两个要素,哪个正,哪个奇,何时正多一点,何时奇多一点,完全要看战场变化。唐朝名将李靖反对重奇轻正,没有正兵,奇兵也无所用之。他还反对简单划分正奇,奇正非素分,乃临时制之,奇可以变成正,正也可以变成奇,完全看对方有没有料到。因此,简单地把奇兵解释为预备队也教条理解了孙子的原意。


投资界使用“守正出奇”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走的是正道,然后可以出奇制胜。事实上,投资者往往守正不足,出奇过甚,动不动all-in,重仓单吊,希望在热点领域投机获得超额收益,同时又忽视了对应的风险。


《孙子兵法》的《势》篇最为飘渺,最难理解。投射到投资,我的理解是投资者构建组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公司基本面,选择相对应的标的,既不死守低估,也不迷信成长,本着开放心态和思维,依据最新的信号,以贝叶斯主义的方式调整组合。
 
3、“天地不仁”与投资的自然之道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穹苍作洪炉,熔万物为白银。”少年时读古龙,觉得这个开头真好,写尽了江湖的血雨腥风,残酷无情。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化来。那时没有互联网,心里还奇怪,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怎么会有这么酷烈的世界观。再后来,才知道,老子说的不仁,并不是不仁义,不道德的意思,而是指天地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


投资总有低谷期,持有标的难免低于预期,连续暴雷也不是没有可能。投资人如果这时心存怨怼,把一切的不顺利归结于老天作对,那你就会浪费大好的进步机会,也会影响后续决策。只有明白老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你才能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心似明镜,映照出认知上的裂隙。


还有些时候,市场风格诡异,你满手珠玉,却无人赏识,净值大幅落后。如何调节情绪?还是要认识到无论如何勤勉,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投资跟人世中所有事一样,运气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老子说,天和地都是个大风箱,一鼓一呼,人就是一根两端开口的管子,一进一出,一切都是自然之道。 
  
4、“治大国如烹小鲜”与投资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很多人以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说治理国家如同烹调一碟鲜美的小鱼一般得心应手。大谬不然。老子的原意是,治大国应如煮小鱼,小心翼翼,注意火候,不能开大火,时时翻动,那样就把小鱼搅烂了,不是自然之道。


这告诉我们在投资中,产生了投资创意之后,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全面细致的实证之后要定期去检验当初的假设是否正确,但同时又要注意不能吹毛求疵,犯下一叶障目的错误,毕竟显微镜之下没有完美的公司。


另一方面,投资也会有顺风期。连续数年业绩出色,投资人难免骄傲,把功劳都归结于自己的超人认知,而没有意识到运气的作用,对于研究的功课开始懈怠,动辄重仓下注,最后埋下失利的种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有兢兢业业地对待信托责任的投资人才能不负所托。


以儒家的治学态度去做公司研究,以兵家的谋略去制定组合策略,以道家的超脱态度去调节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可以让投资的道路走的更为扎实,更为长久。先秦诸子的智慧是中华文明早慧的明证,千年之后对做投资还有很多启迪。当然,前提是不要像笔者以前那样对经典概念一知半解。




作者:王世杰

价值成长平衡型选手

图片

重阳投资基金经理,CFA。丹麦科技大学工程硕士,15年投资研究经验,曾任职于申万证券研究所,2010年加入重阳投资。好奇心强,视野开阔,推崇开放性思维,投资上注重安全边际和全概率分析,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采掘等领域有深厚的投研积累。

- The End -

声明

本微信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