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严选】基金亏损是去是留?

2022-03-24 15:22
不论是顶峰相见的“小白”,还是伺机抄底的“老司机”,都对现在的市场有点懵。一会是阴晴不定的“我待基金如神,基金教我做人”,一会儿是连续翻红的“叫家(加)长(涨)”……


这让被连续亏损伤到的基民更加心有惴惴,不少人发出疑惑:亏损的基金,要不要趁上涨卖出抽身退场呢?
图片
图片

正确认识波动

图片


2022年以来,A股剧烈震荡,赚钱效应明显低于前几年。涨涨跌跌变成常态,让人无所适从。但是,情况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坏。


要知道投资的收益往往是非线性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市场不可能永远在上涨。回顾过去十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涨跌情况,2430个交易日中1289个交易日是上涨,1141个交易日是下跌。上涨和下跌就像是晴天和雨天交替一样平常,所以即使长期回报好的产品,也难免会经历大幅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越来越不好。

图片

换个角度,答案或许大不相同。回顾过去16年的市场,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波动和年度最大回撤呈现下行趋势,波动性在逐渐减弱。

图片


市场的波动,其实就像看海,看似是一模一样的海浪,但其实各不相同。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浪什么时候来,会打到哪里,但是我们可以以史为鉴,猜想浪退去后,会露出什么。


或许是过去几年权益市场的亮眼表现,提高了大家的期许,以至于大家用短期的解决方式应对长期问题,反而陷入了追涨杀跌的情绪中去。但其实投资里80%的收益来自20%的时间,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熬”确实是投资要练的一门功夫。


图片

持续亏损是去是留?

图片


也有人说了,道理都懂,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持续亏损,要不要先卖掉?关于离场这个问题,股神巴菲特曾给出过几个理由:


 第一,发现更好的股票;
 第二,标的极度高估;
 第三,企业基本面出现问题。


对基金来说,如果发现投资的基金跟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止损自然合理;或是发现了性价比更高的行业、更好的基金经理,又或者是市场大涨,止盈离场。但在巴菲特的说法中,单纯的因为下跌离场似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相反如果以长期视角看,下跌后未来的潜力可能会更高。


举个具体的例子,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股市一度暴跌。当时摆在大多数投资者面前有2个选择:

A、趁还未产生更大的亏损,断臂求生;
B、虽然有所亏损,但拿住就有可能反弹。

结果清晰可见,卖掉就是卖掉了,只能在反弹的时候感慨又一次“被基金教做人”,即使在反弹后再次入场,踏入的也不是原先那条河了。而选择持有的人,却能守得花开见月明。
图片


以股票型基金指数为例,即使在2019年4月4日的高点买入,持有至2022年3月4日,收益也有41.81%,折合年化13.13%。


图片

数据来源:Wind,2012.3.5-2022.3.4。指数历史表现不预示基金未来表现。


言而总之,面对波动时,真正的投资信心是来自长期视角的乐观主义。越是恐惧就越要冷静,回望资本市场,每一次下蹲都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图片

借用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一句话“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既然回调不可避免,忧虑和失望也如影随形,那就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去关注“更大的大局”,保证转折的局点来临时,时刻在场。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长盛基金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