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降幅,降准缘何克制?
周末降准落地在市场预料之中,但0.25个百分点的降幅和预期存在出入。
总量货币政策相对克制,主要原因在于此次降准是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背景下。一方面,财政支出加速对基础货币增加形成支撑。2022年3月,在政府债券加速发行的背景下,财政存款减少8425亿元,同比多减3571亿元,财政存款同比多减成为M2大幅上行的原因之一。3月M2增速由2月的9.2%大幅上行至9.7%。另一方面,一季度MLF增量续作,净投放达到了4000亿元,银行间流动性也处于较为充裕的水平。
在流动性相对宽裕的背景下,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并不在于货币政策。从一季度的金融数据来看,信贷结构分化的最大原因在于实体融资需求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资金供给处于较为宽裕的状态。
此次降准也体现出明显的纾困特征。央行明确指出“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此外,降准并非最近唯一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应结合其他政策来做判断。
首先,4月13日国常会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4月15日银保监会将范围扩大至优质上市银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一般来说,银行可以通过3种路径来降低拨备覆盖率:(1)减少当期拨备提计,释放更多当期利润,有效支撑信贷投放;(2)适度放松对不良的容忍度和认定约束,有助于出现暂时性困难的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3)对不良资产核销,腾挪出信贷投放空间。
第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bps左右,有助于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并向资产端利率传导,有定向降息的作用。
第三,从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小支农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以及新设立的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工具也起到了基础货币投放和定向降息的作用。
货币政策总量宽松弱于预期之后怎么看?
短期来看,近期市场已经开始抢跑“稳增长”政策,此次降准幅度不及预期导致市场出现心理落差,可能会出现短暂调整。
但积极的因素正在积累,中长期经济走好的趋势并不会因为一次的降准幅度偏小而出现变化,并且整体看稳增长力度是在不断加码的,叠加目前股市估值处于合理偏低区间,我们依旧对中长期市场保持乐观。
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如何看待国内经济?
虽然受国内局部疫情和海外环境复杂等负面因素影响,一季度国内经济依旧保持平稳修复状态。2022年一季度GDP增速为4.8%,较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同比增速较2021年四季度增加0.8个百分点。
对于市场而言,一季度经济数据基本符合预期,疫情的负面冲击或已经反映在前期交易中。虽然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但在当前时点没有必要持续悲观。
具体来看:
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但无需担忧。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0%,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增速回落主要是疫情冲击供应链的影响,但局部地区复产复工正在推进,投资端对工业生产也有积极支撑,整体工业生产仍有韧性。
投资对经济保持较强的拉动作用,基建是主要发力点。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3%,其中基建投资发力成为最大的特点。3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速上行至8.78%,3年复合增速大幅上行至6.63%。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为11.94%,虽然有所回落但高于2021年四季度的水平。
地产投资呈现负增长,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当月同比为-2.4%,且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22.2%,地产对投资端的拖累较大。后续固定资产投资依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财政发力下基建保持偏强水平,技改需求和“强链补链”要求下制造业投资或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绝对增速,地产投资也将在政策放松真实购房需求转暖的环境下逐渐触底。
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压制明显,但中长期向好的基础仍在。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疫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疫情管控下消费场景的缺失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压制居民消费意愿。但疫情正在向好的方向演进,就业优先政策也在持续发力,预计后续消费场景将有序恢复,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也会逐步恢复至前期水平。
同时,消费正在成为稳增长政策的抓手之一,国常会指出鼓励重点领域(例如:汽车、家电)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等多项措施,也有利于消费的持续增长。
向后看,在稳增长政策加码、科学防控下疫情影响减弱,国内经济逐步走好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财政政策在持续发力,目前财政资金和项目储备都处于较充裕的状态。另一方面,上海复工复产正在积极推进中,制造业产业链压力相对缓解,市场预期将逐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