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智能汽车正当时|风向

2022-05-11 20:24
图片

说起智能汽车,可能很多朋友会想到《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想到《蝙蝠侠》里的蝙蝠车,似乎这一切都还那么的科幻和遥远,而频频事故的自动驾驶、迟迟没有上路的无人车,似乎也在无声地印证我们的印象。


但事实上,尽管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的汽车尚未大规模应用,智能汽车相关的许多技术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倒车影像、车载智能影院、盲区提醒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我们选择一款新车的重要依据,而仅仅在十几年前,这些功能我们几乎都没有见过。


在这背后,一个巨大的产业正在冉冉升起。


智能汽车,有何不同?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智能汽车。


发改委等11部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这样定义智能汽车: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


具体到我们的体验上,主要会产生这四点变化:


更省力——自动驾驶技术变成你的“隐形司机”,世间再也没有开车带来的腰肌劳损和近视眼,驾驶时间完全解放出来


更安全——传感器+计算机+车联网,智能规划行进路径,防患风险于未然


更有趣——自带强大的应用系统和娱乐功能,通勤时间可以用来娱乐、工作、学习


更便捷——路径统一由计算机规划执行后,堵车将不再成为困扰


智能汽车,由什么组成?

智能汽车的进步需要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两大方向协同发展。前者主要用于增强座舱的辅助功能和娱乐功能,后者则是帮助我们驾驶的“隐形司机”。


要实现智能驾驶,至少需要“眼睛、大脑、神经”三个方向的组件


车载传感器是智能汽车的“眼睛”,负责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需要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高精度地图等多种方向的产业。


计算平台则是智能汽车的“大脑”,负责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计算出最优的行为路径,这部分职能的背后,是芯片、算法、域控制器等产业的通力合作。


而电控系统是智能汽车的“神经”,负责向动力系统传达大脑的指令。传统汽车的机械执行结构无法通过电子技术控制,因此电控系统的发展也是实现智能驾驶的重要前提。


而智能座舱领域的范围则更加广泛,仪表、中控、座椅、影音、软件生态等都是涉及的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元宇宙相关的软硬件也有可能会进入到智能座舱中,届时,汽车也许将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会成为集娱乐、出行、工作、学习为一体的智能空间。


智能汽车,前景如何?

关于这个问题,巨头们其实已经纷纷用脚投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苹果、小米、百度、华为、阿里……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厂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入了关于智能汽车的这场战役。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甚至公开称“车企将在5年内巨变,汽车以成本价销售 , 通过软件赚取利润”。


巨头们蜂拥而至的背后,是迅速扩张中的巨大市场。


来自Canalys和中信证券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汽车销量已达1120万辆(渗透率14.3%),同比增长78%。


图片

数据来源:Canalys,中信证券


而根据我国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预计2025年L2 & L3级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达到50%,到2030年超过70%。从当前的数据综合测算,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销量分别有望达到1716万辆。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举例来说,当前市场中主流厂商自动驾驶系统的起步售价约在3000美金左右,我们仅以这一项来估算,其市场空间便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而智能汽车的江湖中并不止于自动驾驶。


智能汽车,如何入局?

智能汽车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际参与到行业研发中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股票投资的方式来分享行业成长收益。如果大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仔细的调研,也可以借助相关行业公募基金进行投资,例如小编家的嘉实智能汽车(基金代码:002168)。这只产品由在嘉实内部素有“新能源老车手”之称的姚志鹏先生管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图片

数据来源:定期报告,业绩及排名截至2021年年末,嘉实智能汽车成立于2016年2月4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柏重波2016/2/4-2018/3/20,姚志鹏自2016年4月30日起任嘉实智能汽车基金经理。


智能汽车投资,为什么是现在?

从数据角度而言,当下智能汽车正处于类似2013年智能手机行业爆发前夕的状态。2021年,智能汽车部分月份渗透率已超过20%,且从政策规划以及行业走势来看,渗透率达到70%以上是行业的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Wind,嘉实基金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的科技进步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从步行到骑马,从人力车到蒸汽机,从飞鸽传书到智能手机,能让我们生活便捷的技术终将占领市场。试想一下,现在的我们,还会选一辆没有倒车影像的汽车吗?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