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真实故事,保持投资好心情

2022-06-10 11:20

市场波动下,投资者的心态如何?我们采访了3个真实故事,其中有“固收+”策略的忠实粉丝,也有30年经验的老股民。


01

图片
“一次讲座,带来基民与基金的‘双向奔赴’
——K 先生

图片   Q:最开始是如何了解基金知识的?

我是2014年起开始买基金的。当时基本是在盲目摸索,比如会误以为偏债型基金不会出现波动(实际当然会有波动,但预期波动比偏股型基金低)


直到2016年,同学喊我一起参加了一场基金讲座。那次讲座中,一位基金公司销售人员回顾了2015年的急涨急跌,也解释了“追涨杀跌”的危害。我才意识到,投资这件事,需要基民与基金的“双向奔赴”——“正确地投”与“投得正确”同等重要。后来经过实践,我真正体会到长期投资的作用。

 
图片   Q:有人向你咨询过基金吗?

和其他人聊基金,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每当说起基金的波动,我都会劝身边的人:“先放个3年、5年再去看。”对方的表情往往很惊讶,好像从没想过持有时间的问题。


也难怪,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常会被潮流裹挟,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一旦陷入焦虑,又常常用盲目来填补内心。殊不知,投资更像是“龟兔赛跑”,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通过长路的洗礼才是赢家。


02

图片

“同事说,他把房子卖了,给儿子炒股”

——Y 女士

图片   Q:您投资多少年了?是否相信基金的专业能力?


我非常相信基金公司。2002年,我有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说,可以拿闲钱试试基金投资。那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基金是什么,但我实际体验的感受还不错。实际上,从1992年起,我和爱人曾经小打小闹地炒过股。我们知道炒股有多忙、有多累,但我们的实际结果还不如基金。


今年经历了下跌,我心里像有一个恶魔、一个天使。一边想:“要是能‘逃顶’就好了。”另一边,理性又告诉自己,这么多年来我确实没有择时的能力。而且对于不着急用的钱,我不太能找到更好的投资手段,也非常相信基金经理的长期能力。


图片   Q:投资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我说一个故事吧。2008年,在医院工作的同事说,他的儿子看到股市涨得快,非常坚决地说“一定要自己炒股!” 


于是,同事把家里的房子卖了,把钱交给了儿子。当然他们都不专业,这笔钱的买入时点,恰恰是2008年的高点。后来亏了将近一套房子的钱,同事家里只能租房住。


这件事给我留下来深刻印象,那就是做投资一定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能超出能力范围。正因为“追涨杀跌”在人性中很难避免,更需要保持警醒。


03


图片
“大部分闲钱,放在了‘固收+策略
——X 女士

图片   Q:作为基金公司“打工人”,朋友们有向你咨询基金吗?

当然有。去年回家,一位朋友问我:“能不能推荐几只‘稳赚’的基金?”“基金公司的人会买什么基金?肯定保本吧?”(可以给我配一个笑着哭的表情。)图片

于是,我科普了各种类型的基金,预期收益和波动都有不同特点;绝对不存在承诺“保本”的基金,但拉长时间看,大概率会有怎样的业绩表现等等。其实每次和朋友聚会,就会时常感到传递投教知识的任重道远。

图片   Q:向普通投资者给出一些建议吧?

买基金是“小马过河”,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然而,许多人总希望走捷径,听从朋友、大V的建议——“直接给我基金经理名字,或是基金代码”就盲买,或者懒得研究产品特点,不结合自己的投资需求。


我观察到,如果最初“为了投资而投资”,最终往往会“为了躲避而离场”。投资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像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基金投资的前提也类似,投资者一定要结合风险偏好、资金属性进行适合自己的投资。


图片  Q:你为什么对“固收+”策略情有独钟?


我的大部分闲钱放在了“固收+”策略,但也有小部分持仓偏股型基金。其一,目前我还在承担房贷;其二,性格上属于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类型,繁忙工作之余比较不喜欢类似“坐过山车”的投资体验。这就决定了,我更偏好注重回撤控制的产品。对于我选择的“固收+”策略基金,基金经理会通过多种资产配置,力求分散风险,争取相对有确定性的收益,这与我的投资诉求非常符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