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A股震荡反弹,大家看着基金账户也逐渐发现回血不少,于是开始思考:我该不该赎回?
我们来看几个故事。
(一)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的一个心理试验,参加实验者被要求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选择:
问题1:你会选择哪一个?
确定的3000美元收入,还是80%的可能性会得到4000美元?
问题2:你会选择哪一个?
确定的3000美元损失,还是有80%的可能性会损失4000美元?
实验表明,在问题1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肯定会得到3000美元”,得到3000美元的主观价值肯定比有80%的可能性得到4000美元的价值要大,大家会选择风险规避。
而在问题2中,大多数人就会选择有80%的可能性会损失4000美元,因为必然的损失令人反感,因而会让人冒险一试,说不准(20%的概率)可能一分钱都不亏呢。
同样的人,同样的概率,会让人在问题1中选择风险规避,而在问题2中选择冒险一试。
卡尼曼将系列问题扩展开来,给出了诸多不同的场景和选择来试验,结果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收益状态下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在亏损状态下更倾向于承担风险。因为人类天生是损失厌恶的,“失去”所给人的感受比“得到”是更为强烈的。
同理可得,当我们持有某只基金的浮盈收益时,会倾向于规避风险而获利了结,因为担心后期下跌;但被某只基金深深套牢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继续持有,说不定能回本,就没有损失了。
因此,大多数时候,因为人性,我们会止盈而不止损。
但是,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们,投资正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如果,一段时间,你持有的某只基金走出了倒V形状,发现时当天虽然录得正收益,但与阶段高点的净值差了不少;另一种情况是,一段时间,你持有的某只基金V型反弹,发现时当天虽然是负收益,但净值与最低点相比已反弹不少。
类似的,在某大型超市购物有很多不愉快的体验,比如只买一件家具也需要走完整个商场,比如店员很少,比如要自己在货架上找货物并且搬下来,等等。
但是,顾客的“峰-终体验”是好的。一位客户关系管理顾问说:“对我来说,峰就是物有所值的产品,实用高效的展区,随意试用的体验,美味便捷的食品。什么是终呢?可能就是出口处那1元的冰淇淋!”
这就是“峰终定律”,即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基金投资中,“峰”就是你在扛最大回撤/承担最大浮盈时候的体验和感受,而“终”会是你最后all out的时刻。
由于峰终定律,上述情景中,第一种尽管是正收益,我们的体验是净值从最高点到发现当天净值之间的下跌造成的失落;第二种尽管是负收益,我们的体验是净值从最低点到发现当天之间强势反弹带来的慰藉。
显然,这两种体验都是认知偏差。客观的评价一个交易应该以交易开始时的价格作为合理的参考点,而非峰值的价格。
事实上,我们申购基金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持有,而是通过投资让资产增值,说白了就是赚钱,持有的成本除了看得见的,还有机会成本。
(三)
我们应该持有基金多久?
2021年,某知名第三方销售平台与多家基金公司合作发布了《一季度基民报告》。
报告显示,2006-2020年的15年间,偏股型基金指数累计涨幅达1295%,年化收益率超过19%。但基金业协会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自投资基金以来盈利的客户占比仅有41.2%,投资盈利超30%的仅6.5%。
报告还显示,在选出来的100只产品中,持有基金时长在3个月以内的用户,超7成都是亏损的,而持有基金时长超过一年的用户中,近9成是赚钱的。频繁买卖的基民较拿着不动的基民收益率平均少28%,追涨杀跌的基民较基金净值涨幅少赚40%。频繁查看收益的基民往往持有时长更短,也容易造成频繁交易。(数据来源:《一季度基民报告》)
投资本就是个长期的事情,不要把“马拉松”当作“百米赛跑”。长期投资,有可能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才有可能熨平经济和市场波动的风险;不仅如此,只有用“长钱”做投资,才能真正做时间的朋友,因为价格向价值回归是一个周期,上市公司的成长需要时间。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案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022-06-16 17: 48
2022-06-16 17: 47
2022-06-16 15: 40
2022-06-16 15: 39
2022-06-16 14: 55
2022-06-16 14: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