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能源共振,究竟谁能“风光无限”?

2022-07-12 22:17
图片


“复苏行情”深度演绎以至于行情开始分化的当下,未来着眼的方向很要紧,去年至今市场上一直有“新旧能源之争”,如今时点,也成为能源投资者的两手选项:


是着眼长期,布局依旧有估值性价比的新能源?还是看在当下,关注受益于全球通胀的旧能源?


能源变革及其带来的投资机会,大概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红利。在很多人追捧新能源的时候,仍有大批人选择配置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富二带客官一探究竟……


图片


新能源概念包含以下行业:

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


旧能源概念包含以下行业:

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


从近期及中期行业指数表现来看,新旧能源共振,各有各的精彩。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7-12;指数表现仅作举例说明,不预示未来表现。



新能源如何看?



新能源车是本次“复苏兑现”行情中涨幅最大和基本面最强的板块,当前新能源车依旧靠销量超预期而表现强势,但近期开始震荡。凭借高增长的销量数据和行业本身的高景气度,展望下半年,只要成长风起,新能车大概率不缺席。


光伏、风电,都是行业前景确定性较高的新能源板块,从行业PEG角度仍有估值性价比。中国光伏和风能2021年在全球占比分别为36%和40%,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强劲。这两者发电成本均已大幅下滑、进入平价时代,而我国更是在降本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企业业绩向好、行业前景广阔。此外,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能源出现巨大缺口,欧洲上修了光伏装机规划,也利好国内光伏产业出口和业绩释放。


同属新能源领域的储能行业,近来表现也很亮眼,有卖方分析师形容其为“小小储能,无限可能”。大家听说过比较多的是“户外移动电源”,最近大火的露营,就很需要这家伙;此外还可以用于应急备灾、家庭、房车等场景,海外需求市场空间大,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综合来看,我国在新能源方面握有核心资源技术,拥有能源变革信心。而新能源强势的逻辑,富二之前推文也很高频次地提及了。


但是从产业视角来看,新能源所用到的铝、镍、锂、单晶硅、多晶硅等等基础材料,基本都是高耗能材料。也就是说,想要在短经济周期内实现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就需要短时间更多的能源投入。所以,新能源和旧能源,在产业链层面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旧能源又如何看?



在绿色能源革命如日中天、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不少人还在押注传统能源,这其中,便有那个让人虎躯一震的名字——“股神”巴菲特


今年以来,股神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对西方石油公司股票的出手相当频繁。有机构统计,截至今日,伯克希尔今年一共10次增持西方石油股票,共增持超1.7亿股。而且,巴菲特是“追高”买入的,在他的一路“买买买”中,西方石油股票从2月份37-40美元区间一路涨到最高73.9美元。(来源:SEC,统计:聪明投资者)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的大通胀,大规模财政赤字及货币宽松为主导,石油危机、天然气危机、电力危机、粮食紧缺、新冠疫情等“火上浇油”,这将使得油价维持高位运营,极大地利好石油公司的利润,而这或许便是巴菲特坚持看好传统能源的理由了。


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季度十大重仓可以看出,能源股赫然占两席,其中雪佛龙公司是也全球领先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之一,可见巴菲特对旧能源相当偏爱。


今年上半年,俄乌冲突导致的俄煤停运、全球资源品大涨,以及地产板块的复苏、下游钢材成交开始逐渐恢复,使得“煤超疯”“钢铁侠”的现象都出现了。同时,伴随夏季用电高峰来临、疫后大规模复工,全国的能源需求旺盛,也是催化了一波旧能源的行情。


虽说新能源的普及会导致旧能源整体需求下滑,但传统能源资本开支的缩减如果超过需求缩减,传统能源同样可以走出量价齐升。



富二的看法呢?



新能源和旧能源,其实“争”的成分少,两者本身不矛盾,而是处于当前大环境下“共振”的状态。如果客官择优均衡配置,甚至可以有“双赢”的可能。


选择旧能源,代表更关注“脚下的路”:在国际油价上涨、以及食品价格上行风险犹存背景下,高通胀预计短期难以消退,石油、煤炭、农化产品等上游通胀板块有望继续受益。


选择新能源,代表更向往“诗和远方”:绿色新能源是未来大势,是一条高确定性的长期赛道。在我国的双碳目标下,趋势上是新能源的需求逐渐取代压制老能源的需求,后续在优质供给加速释放以及需求端消费转向的共振下,投资景气度仍在持续。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