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管理层的增减持和回购行为中,藏着什么信息?

2022-07-12 20:31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由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了解更深,因此以管理层增减持以及回购信息作为投资交易的参考,也许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低位买入、高位卖出。


这条路,真的能走通吗?


首先不得不承认,从全市场口径的历史数据来看,管理层增持金额的净流出是常态。


参考国联证券报告的统计,自2007年1季度至2022年2季度,A股市场管理层增持金额共计1769亿元,减持金额共计9041亿元,减持金额约为增持金额的5倍,净减持金额共计7272亿元,呈现净流出状态。具体来看,除2007年一季度,2015年三季度和2015年四季度外,其余季度的净减持均为正值。


不仅如此,这份报告还发现,实际上管理层倾向于在牛市中随着市场上行增加增持规模,在熊市中随着市场下行减少增持规模。


比如,自2014年二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A股迎来了大牛市,管理层增持金额逐渐增加,并在2015年三季度(市场处于相对高位时)大笔增持152.3亿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最高增持金额记录。又如,尽管市场在2018年三季度-2020年三季度低位震荡,但管理层增持金额合计数仅为259.6亿元,不足过去2年市场处于高位时的增持金额563.7亿元的一半。此外,2021年三季度万得全A指数创新高,管理层增持金额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126.8亿元)。

图片

这么看,至少基于自上而下的视角下,增减持信息很难提供准确的择时信号。


那么,基于自下而上视角,增减持行动有信号作用吗?这份报告还选择了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6月23日发布增持公告后上市公司为样本,统计了公告后的1个、10个、20个、60个、125个和250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以沪深300为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0.13%,0.05%,0.02%,0.48%,1.04%和4.42%。


超额收益不能说没有,但等半年(125个交易日)才有获得1%的超额收益,恐怕不太满足喜欢钻研择时信号的投资者的需求。


增减持动作不是灵敏的择时信号,那么回购呢?


参考申万宏源的报告,自上而下的角度,至少回购总额(量)也不是很好的择时指标。报告统计梳理了2017至今每个季度A股的区间回购总金额,其和大盘走势没有稳定的相关性。

图片

不仅如此,这份报告的另一个结论是,预案公告日也不是很好的择时指标。根据最新规定,“维护市值型”回购可在预案公告后3 个月内进行操作;而其他类别的回购可以在预案公告后12 个月内进行操作。因此在实践中,不少上市公司每年定期发布回购预案,在市场下跌时相机抉择,因此预案公告日也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择时意义。


相比之下,大额回购预案可能是自下而上视角下不错的选股指标。申万宏源的这份报告中还统计了一个数据,如果最终回购股份数占总股本比例超过5%,以2018年-2021年期间的案例来看(共39家案例满足条件),此后半年、1 年时间中,上述案例平均上涨14.35%、24.13%;跑赢同期市场6.69、12.16 个百分点。


其实换个角度想,这并不意外。增持也好、回购也好,目的并不唯一,但如果真的是大额回购,投资者的买卖决策很可能基于公司的长期价值做判断,自然作为自下而上的选股视角,参考价值更大。


当然,它也更多体现为择股思路,而非择时信号。

图片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