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刚回本又迎调整,溜了溜了?
周勇 2022-07-20 18:42
市场才反弹了两月,就迎来了连续两周的调整。眼见刚回本的基金又有调头向下的迹象,不少基民开始纠结了:是解套赎回,还是继续持有?随着权益市场回暖,越来越多的主动权益产品实现回本。截至7月15日收盘,除了上半年的主动权益冠军黄海在管的三只产品依旧领跑以外,很多主动权益基金也从4月26日的低点成功收复失地,实现了年内正收益。Wind数据显示,从4月27日反弹到7月7日为止,混合型基金平均反弹17.26%,总体年内跌幅缩窄至6.07%;股票型基金则反弹更猛,平均收益22.25%,年内跌幅缩小到8.51%。近40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累计涨超10%。年内收益飘红的主动权益基金则达到了400多只,不少产品的涨幅再度回到了前排。
从基本面来看,市场目前估值并不贵,即便是7月5日的阶段性高点,主要指数与去年同期高点相比也差了十几个点。不少行业的估值仍然属于合理甚至偏低估的状态,安全边际较高,中长期来看市场仍具备上涨空间。
从历史上看,在市场上涨期间,偏股混合型基金被赎回的较多,例如2019年1月-4月,2020年5月-7月。但是,结合后续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在上述两个时间段进行赎回操作之后,沪深300指数依然维持上涨。回到最初的问题,面对反弹过后调整的市场,我们究竟是该解套赎回还是继续持有呢?在我看来,赎回的条件有三个,满足其一就赎回,否则就继续持有。第一,急用钱。在资产配置里我们曾经说过,要预留一部分现金作为应急需要。比如买房买车付首付,或者孩子上学交学费,家里有人生病支付医药费等等。如果短期内遇到这类需要大笔开销的情况,那么该赎回就赎回。第二,找好下家。如果你的钱没有急用,不妨在做决定前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赎回了,我能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吗?我们先从自己的持仓里跳出来,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持有的基金和市场上的其他基金。请设想一下,我们手中的持仓全都变成了等价值的现金,在全市场寻找可以投资的标的,我们是否会继续选择现有的这些持仓呢?如果赎回后想去追涨一些热门行业,那就要慎重考虑一下,现在追涨这些板块,性价比和已有持仓相比如何?如果我们有更适合自己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则可以考虑在回本之后适当赎回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比如今年上半年,市场波动剧烈。经过这一轮下跌后,我们发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那么就可以考虑投资一些波动不大,收益预期也相对偏低的产品来投资。第三,基金变质。意思是持有的基金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比如,基金经理换成了一些从业经历较浅,没有太多实战经验的新人;或者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开始漂移,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亦或是基金原本重仓的行业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你已经不再看好。尤其近期出了基金二季报,你可以仔细阅读中报再进行判断。如果基本面的变化已经无可挽回,那么可以考虑赎回。最后请认真思忖一个问题,我们投资基金,难道只是为了回本吗?研究表明,单从收益的角度来说,投资者回本就卖属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处置效应”。这种操作不是基于对资本市场运作规律了解后进行的决策,更多是由于缺乏对资本市场充分了解、对自我心理的一种妥协。我们的操作需要了解自身选择基金的逻辑、风险偏好、资金使用周期等。其实根据市场变化申赎,是典型的择时问题,是大多数投资数能力之外的事情。所以我们才选择投资基金,把这些问题抛给基金经理。如果你担心长期持有会扩大亏损,那我可以给你吃一颗定心丸。从中国股基指数及中国混基指数近20多年的数据来看,只要能坚持长期持有,整体大概率能获得较好收益。以中国股基指数为例,即使投资者在2015年股灾前的顶点入场,如果能坚持持有,截至今年6月末,整体仍有约52%的正收益,相当于约6.37%的年化收益,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所以不要惊慌,认真审视三个赎回条件,冷静思考后再做决定。如果对现有持仓心存疑虑,可以后台留言咨询,我们有专业团队免费为你诊断(仅限一只,多了看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