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米基金程伟庆:市场特征的变异和下半年需留意的两大行业

2022-07-21 17:07

01

2022年,市场特征发生怎样的变异


每年的6、7月份,大家都会对下半年做基本的市场展望。投资过程中是需要对未来做出预判的,但是根据市场的历史表现,了解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是我们做出预判的前提,最好的预测来自于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今年跟历史上哪一年更相似?有的说跟1999年相似,也有的说跟2008年很相似,还有的说跟2018年更相似。在投资界有一句话——对策,永远胜于预测,比较的最终目的,是以历史为标尺,来看它们跟今年有哪些异同点,以帮助我们在今年做出相应的对策。

过往的标尺年与今年在很多方面确实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的整个经济周期和盈利周期,在这些年份都处于偏下行的状态;再比如,管理层对经济的支持在这些年份会呈现出逐步加大,包括货币政策的放松、财政政策的刺激,也包括对一些产业政策给予更宽松的处理。

美联储全球加息也是有的标尺年较大的特征,今年也面临美联储全球加息的背景,在今年的三月份,美联储就进行了第一次加息。

正如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程博士认为,相同点之外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股市的产业结构在近6、7年间出现了非常大的升级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一共进行过三次产业升级:第一次是2000年-2010年,中国重化工业在这个阶段形成。第二次是2010年-2015年的5年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非常快,消费电子产业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在这个阶段发展了起来。而2015年到目前这6、7年的时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很多的硬科技产业在这个阶段形成。

现在,中国的股票市场、经济结构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行业分布体系,可以说是全球行业部类最完整、最齐全的市场。

回顾以前的两次牛市,一次是2006年—2007年,另外一次是2015年。这两次牛市中,所有的股票基本都在上涨。但是在2019年以后到2021年,这三年的牛市当中,大概只有一半的股票在上涨,而另外一半的股票,在2021年年底的时候,它的价位甚至比2018年年底还要低。

程博士认为,目前中国的市场非常复杂,不太可能再出现齐涨共跌的现象,最终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是——无论是在熊市,还是牛市中,只会有一部分股票在涨。

当前,整个中国的经济状态处于从底部逐步复苏往上走的过程中,这一点也是很多投资者较为乐观的原因之一。未来的中国市场不会再是全面性的上涨,只会是其中最核心的股票上涨,结构分化会比较明显。


02

2022年下半年可能会如何演绎


在今年年初的这4个月内,市场经历了迅猛的回调,整个经济和市场在不断回暖,未来可能还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程博士认为,这种回暖和上行是各个行业、逐批次逐步展现的,这个特征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记得今年1到4月份市场是下跌的,但实际上很多行业的下跌要远早于这个时间,比如说医药行业,在2020年的6月份就已经见顶。而食品饮料行业在2021年的1月份就开始见顶了,随后开始回调。

还有大家最看好的新能源,它的见顶时间是在去年的第3季度。军工行业则是在去年年底出现了见顶,然后渐次回落。行业逐批次地见高回落,说明大量的行业本身是不同步的。

不仅行业之间不同步,行业内部其实也并不同步。

程博士举例道,医药是个非常复杂的板块,里面包括很多的子领域、子板块。其中,创新药的回调是在2020年的6月份发生,CXO行业在去年的3季度见顶,中药在去年年底见顶......

强调这一点,是为了强调中国股票市场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对行业本身的周期、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产业逻辑有更细致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整个市场的运行规律有更好的感知,这一点远比我们分析大盘更为重要。

程博士进一步总结道,中国的大多数产业在股市上的表现是不同步的,它们未来的反弹节奏、时间和顺序是有波次的,会呈现逐级促进、逐级上升的态势。具体到今年下半年,我们认为3季度和4季度各有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

对3季度来讲,最重要的观察内容就是疫情的复苏。疫情在今年6月底的时候,已经开始逐步趋缓。3季度就是各个行业逐步回暖和复苏的观察窗口,制造型行业,包括汽车、家电、高端制造,以及各部类行业的复苏进程和幅度,值得我们在今年的3季度重点关注。

到了4季度,我们要特别观测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而是一个特别大的部类,下分子行业很多。这些行业都受房地产开竣工的影响,这个周期是一个偏大的周期。这是中国的经济部类中很大的一块,所以这个周期是否会在今年的 4季度触底、企暖,是特别重要的。

程博士认为,3季度要看制造业行业的复苏进程,4季度要观察中国的房地产部署,关注整个大的部类本身触底和反弹的过程。而他的很多的股票和行业选择,也基于对这些重要观测点的观测结果。




图片

程伟庆

北京大学 经济学博士

现任易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3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兼具卖方研究和买方投资的资产管理经验。

历任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分析师兼策略研究团队负责人、中信证券交易与衍生品部投资经理兼研究团队负责人、中信证券资管部投资经理兼长期股权投资组组长。曾兼任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中文版 )、《新世纪》周刊(财新传媒)的专栏作家。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本基金《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