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哲颖
硕士研究生, 2010年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曾任职于海通证券研究所。2016年6月加入申万菱信基金,曾任行业研究员,现任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申万菱信智能汽车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具有11年投研经验和1年公募基金投资经验。
Q1
对比其他新能源主题基金,谈谈您的新能源汽车基金?
我会更看重估值,因为新能源赛道的PB波动是比较大的,我会更多从回报角度去看,因此会放弃一些收益弹性。过去一段时间一些新能源主题基金可能未能让客户有很好的持有体验,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混合的业绩比较基准为50%×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收益率 + 50%×中证综合债指数收益率,因此我会更多从客户持有体验上考虑去力争获取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
熊哲颖
Q2
有什么选股标准?是如何构建投资组合的?
选股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看一家公司ROE的提升,公司具备中长期ROE提升过程,或维持相对高位水平,这是我基本的投资框架。行业增速、竞争格局、新产品的渗透等都可以通过ROE中分析得出,因为ROE可以拆分成利润率、周转率和杠杆率。其中杠杆率是反应公司的能力和诉求的,但是我对于杠杆率并不是主要看重的,我更看重的是另外两个指标。
熊哲颖
新能源属于周期成长行业,无论是光伏、风电、锂电池还有汽车,这些都属于制造业的产能周期中,其中当行业景气度较高时,整体的周转率就会提升,同时产能利用较高所以利润率也会提升。
熊哲颖
新能源汽车基金是以车为载体,也包括了清洁能源、绿电、汽车电子、车用芯片、车厂等方向,好的投资方向是科技的迭代。因为迭代可以带来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最终带来更高的利润率。所以科技中领先的变化是我考虑的第一点。第二点实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投资周转率提升的企业,也就是产能提升的企业。以上两种利润率和周转率对ROE的驱动是我认为比较好的投资方式。
熊哲颖
我会更看重估值,因为新能源赛道的PB波动是比较大的,我会更多从回报角度去看,因此会放弃一些收益弹性。过去一段时间一些新能源主题基金可能未能让客户有很好的持有体验,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混合的业绩比较基准为50%×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收益率 + 50%×中证综合债指数收益率,因此我会更多从客户持有体验上考虑去力争获取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
熊哲颖
投资中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利润率提升导致ROE提升,最终导致PB提升。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新能源行业,PB已经处于高位,在高PB的环境下,ROE的提升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PB的波动。
熊哲颖
Q3
在择时上会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
我对股价的理解是三层因素:底层的是个股的估值、盈利增速(阿尔法还是贝塔),这是占比较高的;中间层是行业中的内部排序,我主要做行业内部的排序,如风电、光伏、储能、电池等等的内部比较,我有时也会对比新能源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景气度,观察新能源是否有估值过高的风险;上层是大类资产配置,我的仓位选择有一部分是根据新能源和其他行业的估值对比,去判断新能源的整体性价比。
其中主要是要根据个股的成长性和竞争壁垒判断估值所处的位置,少量因素是根据行业的比较和全市场的风险偏好去判断。
熊哲颖
Q4
立足当下,如何看待后市?
展望到年底,我相对看好的是光伏和储能。其中储能是今年贝塔较强的行业。目前阶段光伏行业属于供不应求的行业。看到年底,光伏或能维持比较大的空间,光伏组件目前已经下调,未来下降空间或也不会太大,长期看产业的趋势并没有结束。
熊哲颖
新能源汽车方面,电池已经有了一些估值修复,但很多电池材料在市场认为中游要降价的情况下7月也出现了一波下跌,当前的估值接近2023年一致预期的15倍估值左右,如果明年仍能维持30%-50%的增速,很多标的还是具有吸引力的。国内7-8月本来就是汽车的销售淡季,未来9-10月或是金九银十,所以汽车和零部件我是相对看好的。
熊哲颖
现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是交易拥挤度,而不是基本面。各种组件和硅料的公司在业绩和格局都没有恶化的情况下,很多龙头公司已经出现了估值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9-10月中报披露后可能会有所好转。光伏和电池中一些10-15倍估值的标的或已经处于有价值的区间,忽略掉短期的影响后仍然是不错的可以观察、甚至关注整个板块的阶段。
熊哲颖
Q5
对新能源车相关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新能源汽车是范围比较大的,汽车相关的包括应用服务、充电、智能驾驶等等都包含在主题内,目前来看电池的体量是较大的,单车价值可以在10-15w的体量。看未来,电池的体量仍然会比较大,但是可能对于智能驾驶在更长远维度会逐渐加大关注。
熊哲颖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述内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对未来市场表现和相关板块基金产品未来投资收益的保证,不代表本公司对基金业绩的任何承诺或预测。观点仅代表当时看法,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评级并不预示本基金的未来业绩表现。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2022-08-26 18: 01
2022-08-26 17: 59
2022-08-26 17: 59
2022-08-26 17: 25
2022-08-26 17: 22
2022-08-26 1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