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差 | 今年大涨超40%,煤炭板块越来越像“价值股”?

湘财基金 2022-09-01 17:21


编者按:2022年夏天,四川缺电、限电现象,正成为我们重新认识煤炭板块的一个契机——在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电或火电仍然是我国电力供应最稳定的来源。宏观调控释放弹性空间,叠加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尝试打通从“市场煤”到“计划电”的价格传导壁垒,使得上下游紧张的供需关系发挥效力,进而反映到煤炭企业的盈利与现金流上。这也是今年的二级市场上,煤炭板块以40%的年内收益率,领跑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深层逻辑之所在。本期,湘财基金资深行业研究员丁洋,将从供需关系、“有形手”与“无形手”博弈、价值重估等方面,为大家探讨煤炭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

8月初以来,煤炭板块整体走强。截至8月29日,煤炭板块以超40%的年内收益率,领跑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

打开“投资后视镜”,或许我们会惊讶于这一轮煤炭板块的涨幅: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中证煤炭指数(399998)的最大区间涨幅超150%,同期CS新能车指数(399976)、光伏产业指数(931151)涨幅均为160%左右。显然,煤炭板块的表现并不逊色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高景气赛道股。

煤炭板块大涨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动力煤价格突破调控区间,政策为何会释放弹性?煤炭板块为何越来越像“价值股”?本文试图为大家一探究竟。

01
短期供需关系失衡,煤炭凸显稳定性优势
1)煤电依然是电力供给最稳定的来源
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下,四川启动能源保供一级应急响应,重庆、山东、安徽、江浙等地不同程度地拉闸限电,工厂停工停产,居民用电受影响……2022年夏天,“缺电”现象愈演愈烈。
要知道中国是全球发电量最大的国家,光是2021年,中国发电量就超过8.5万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0%;同时,中国还有全球最强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和电力调控能力,为什么还会频频缺电?
究其原因,还是源于四川“缺电”所带来的连锁反映。
作为水电大省,四川除了拥有世界第二大的水电站——白鹤滩,还有大大小小10余座水电站,水力发电量占全省总发电量的81.6%,该省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端,主要供给重庆、湖南、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地。2021年,共计发电4300亿千瓦时,向省外输送1300亿千瓦时。然而,今年的高温、干旱大幅削弱了水力发电能力。据国网四川电力公司数据显示,今年发电量较去年同期下降达50%,电力供应陷入短缺困境。
为了保障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四川大量进口煤炭,让仅有的火电站全负荷运转起来。煤电“老大哥”的稳定地位再次凸显。
2)新能源还不顶不上,短期尚依赖传统能源
不少人会问,水电靠天吃饭,正大力发展的风电、光伏不能顶上吗?答案是尚且不能。
近年来,“双碳”政策下,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成必然趋势,国内的风电、光伏高速建设中。以四川省为例,2021年风电装机量较2016年增长了3倍,发电量增长了4.9倍。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比如全国2021年光伏发电量增长25%,仅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除了总量、比例要提升外,目前风光电还面临发电不稳定、储能困难、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其实,风电也要靠天吃饭,且风电多分布于我国西北边陲,传输距离长,对储能要求高,会极大程度地增加用电成本,缺乏经济性。光伏最大的优势在于“贴近用户”,通过分布式光伏的建设,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但就利用效率来看,显然还不划算,比如为建设1MW的光伏电站需要消耗60.67万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该电站持续运营约半年才能够回收。

新能源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更何况,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传统能源。比如电网投资、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既需要消耗铜、铝等矿物能源,还需要煤炭发电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

02
“有形手”与“无形手”博弈,煤价中枢涨至高位
1)供需关系发挥效力,煤价中枢涨至高位
机构投资者做煤炭等周期品研究,往往用供需关系作为分析框架,然而常会遇到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问题,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不确定因素。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众所周知,中国国情下的煤炭行业,并非完全遵循市场规律,政策调控对煤炭产能、定价的影响更加显著。2016年,为摆脱产能过剩、煤价低迷的困境,政府推动供给侧改革,设定煤炭价格浮动区间,煤炭行业自此进入计划经济的阶段,动力煤价格长期在600元/吨中枢附近上下波动。
然而,新一轮的能源转型过程中,对传统能源的需求本身具有一定刚性。2021年至今,伴随煤炭行业供给侧先于需求侧缩量,导致供需关系持续紧张。
2021年7月,动力煤价格突破千元大关,10月一度涨到2000元/吨,较过去10年的底部370元/吨,上涨4倍以上。10月底,政府调控政策出台,明令限制煤价非理性上涨,价格回落至千元左右。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缺,国内外能源价差扩大,直接导致国内煤炭进口骤降、供需错位,动力煤价格一度再次涨至1400-1500元/吨的次高位。7月,国家再度出手,最终现货价格中枢维持在1100元/吨左右的相对高位。总体来看,宏观调控正释放更多的弹性空间——强劲的供需关系,使得调控对煤价浮动区间有所松动。
2)电力市场化改革,理顺价格传导机制
2021年,也出现过十几个省市拉闸限电的情况。与今年不同,去年限电主要源自“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
2021年全球疫情蔓延、生产放缓,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进口骤降;国内受环保因素、供给侧改革等影响,煤炭供给出现了紧缺。综上,煤炭供不应求,煤价持续上涨,火电企业成本上升,发电越多亏损越大,所以发电意愿不足,由此导致电力供应跟不上。
这背后是我国长久以来“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煤炭作为工业能源和大宗商品,定价相对市场化,而电力作为公共事业,电价要服从“看得见的手”指挥,上下浮动分别不超过10%、15%,但电力企业同时又是商业机构,自身盈利又被“看不见的手”影响。一般而言,煤价占发电成本70%左右,煤企赚得盆满钵满时,发电企业则将承受巨额亏损。
为了发挥价格传导机制作用,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10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决定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简言之,就是电价可以随着煤价的上涨而有所提升。目前,全国多省市已经召开了电价上浮的相关听证会、研讨会。未来,理顺煤电价格机制后,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润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一边是煤炭行业的供需关系重新发挥效力,另一边是打通价格传导机制的积极探索,两者或将共同支撑煤炭价格维持在相对高位。

03
板块呈“三高一低”价值股属性,吸引长期资金关注
1)配置煤炭板块与否成跑赢关键
一般认为,煤炭行业具有强周期属性,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然而,纵观这两年的煤炭板块,似乎脱离了周期属性,而越来越像“价值股”。
大家普遍认为2021年的熊市氛围浓厚,但实际上回头来看,如果配置了煤炭、有色、化工等上游资源品和新能源板块,依然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即便如此,机构当前配置煤炭板块的比例仍处于3%左右低位。当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2010年以来,煤炭等传统周期品进入下行周期,二级市场上的基金经理与行业研究员,或转行或淘汰,以致于行业基本面与估值逻辑发生变化时,市场上缺少“看得懂”和“敢下手”的人。
2022年截至目前,煤炭板块以超40%的年内收益率,领跑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不出意外的话,2022年仍将被定义为“新能源+旧能源”大年,资管机构配置煤炭与否,正成为能否跑赢同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2)煤炭板块属性越来越像“价值股”
· 长期供需紧平衡,煤企延续高盈利
“双碳”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都严重依赖煤炭能源,截至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56%,仍占据半壁江山。短期来看,叠加极端天气的用电需求、新能源基建项目的发展需求等,煤炭需求将保持旺盛。中长期来看,还没有哪个能源可以实现煤炭的稳定性、经济性。
而供给端则显得力不从心。生产端,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国家严控煤炭产能,每年稳定40亿吨供给,2021年为保障扩张的能源需求,启动产能核增,产能释放几近到顶,短期再增产空间小;进口端,近年来动荡的海外局势加剧了能源紧张局面,全球能源价格大涨下,国内外煤价持续倒挂,进口补充不足,比如今年以来我国动力煤进口同比减少18.2%。
因此,煤炭供需偏紧的长期格局难以改变,煤炭价格或将保持在高位,煤炭企业有望延续高盈利态势。
· 煤炭板块显“三高一低”价值股属性
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受益于煤价上涨,煤炭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叠加基本无新建矿井等大型项目的资本开支,煤炭企业积蓄了大量的现金。
今年开始执行电力热力用煤570~770元/吨长协价格,且无保供任务的非电煤仍市场化定价,2022年煤企盈利将再创新高。据券商研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煤炭行业利润总额达2357亿元,同比增长191%;煤炭上市公司在手现金持续走高,2022年一季度为5429亿元,较2021年全年增长8.3%。国内某煤炭龙头企业,全年净利润502.69亿,分红规模504.66亿,分红比例高达100.4%。
此外,煤炭板块的估值水平处于6至8倍的低位,且有望随着高利润、多现金的板块属性而得到提升。
A股今年整体赚钱效应偏弱的情况下,煤炭板块呈现出的价值股属性,对长期资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 拥抱新能源,估值逻辑加入催化因素
煤炭企业以国企为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正积极推进煤炭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双碳”目标下,部分高盈利煤炭企业又积极布局储能、氢能等新能源方向,其拥有现金流强劲、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具备长期发展和盈利的基础。煤炭企业涉足新能源领域,其估值逻辑加入新的催化因素,从而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比如某大型能源公司,背靠全国第三大煤企,是集团内唯一的煤炭产业上市整合平台,其通过持续收购集团煤炭资源,完善产业布局,加之转型绿电的预期,公司2021年ROE26%,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煤化工的毛利占比从之前不足5%提升至收购后的20%,具有很强的成长性。

综上,二级市场上的煤炭板块,正显现出“高盈利+高现金流+高分红+低估值”的价值股属性。

04
尾声
无论是短期的事件驱动,还是长期的结构矛盾,都在推动煤炭板块实现价值重估。在“十四五”期间,乃至2030年之前,煤炭消费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煤炭能源“压舱石”的角色定位不变,且行业将随着供需结构的调整而有所轮动。 
煤炭行业未来有望呈现“三高一低”特征,势必会带来“能源转型背景下的价值重估”,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重新再认识一遍……
作者简介




 丁  洋 

5年以上从业经验,现任湘财基金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覆盖农林渔牧、基础化工、煤炭、公共事业、环保等多个板块





预期差 | 栏目介绍


股票投资中超额收益的来源是什么?基于不同“能力圈”或认知维度的预期差!为此,我们策划了预期差”栏目,发动湘财基金的行业研究专家,用个人专栏的方式,定期为广大投资者普及细分行业的专业知识,提供不一样的洞察视角,帮助投资者获取财富增值与认知升维的双重复利!

每周1期,咱们一起聊聊!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所载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公司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与债券,基金投资人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损失本金。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及《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