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失守3200点,新能源怎么看?当下基金投资应该怎么做?

北山 2022-09-16 14:21

9月15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但部分赛道股出现较大回调,午后两市跌势不改,沪指跌破3200点关口。从盘面上看,光伏、储能、锂电池、半导体等赛道股下跌幅度较大,银行、地产、煤炭板块逆市飘红。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1.16%,报3199.92点;科创50指数跌3.03%,报1000.08点;深证成指跌2.1%,报11526.96点;创业板指跌3.18%,报2424.19点。


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4100只个股下跌,逾50股跌停或跌超10%。两市成交9191亿元;北向资金全天成交1079亿元,创月内新高,全天净卖出41.33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17.26亿元,深股通净卖出24.07亿元。


市场为何出现大幅回调?


从消息面看,9月1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发表完“盟情咨文”后,发布一项立法提案。该提案规定,禁止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和提供用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


欧盟委员会在提案中规定,被发现是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既不能在欧盟销售,也不能从欧盟出口。对于已经在欧盟市场上的产品,将必须撤回。提案称,该禁令“应适用于在生产、制造、收获和提取的任何阶段使用强迫劳动的产品。”


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称,该规定涵盖所有产品类别,包括在欧盟境内生产的、供国内消费和出口的产品,以及进口产品,不针对特定公司或行业。这份提案中没有具体提及任何地区或原产国。


此前,8月中旬,美国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补贴规则提到,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从2024年起将被全面禁用,中国的矿物原材料从2025年起将被全面禁用。


嘉实基金投顾部认为,欧盟的提案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加强对市场情绪造成了影响,此次反强迫劳动提案没有明确地区、没有明确清单主体,相较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力度明显小,目前欧洲其本土产能薄弱,针对中国供应的一刀切行为只会给欧盟自身带来更大的能源供应问题。


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国内的内循环更加重要,成都、深圳、内蒙古三地疫情数据随着风险管控的有效推进均见顶回落,同时多家大行9月15日起下调个人存款利率,后续“金九银十”消费数据或有起色;


国常会继续强调稳增长,发改委表示将督促各方面抓住今年三季度施工黄金期,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稳增长政策预期继续加强;


基于稳增长政策落地和资金面的宽松环境,仍维持后市结构性机会丰富的判断,相对看好稳增长(如基建、地产)、困境反转(如物流、农业、必选消费)、高景气延续(如新能源、半导体、军工)


新能源赛道后续怎么看?


嘉实新能源新材料基金经理熊昱洲认为,电动车有一些细分环节其实中国产能的占比已经达到了80%以上,如果要求全部使用美国本地化生产和自主可控的产品,那么他们的生产成本可能要比中国的供应链成本贵两倍甚至更高的水平。不用担心中国产能的输出能力,12年美国和欧洲也是对中国光伏全产业链进行双反,也没有阻止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占到全球产能80%以上。对新能源汽车,我们也是充满信心的。


熊昱洲认为,稍微拉长周期看,我们是最看好中游和下游的机会。中游很多环节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者产品的售价其实都还在历史底部的状态,都是大量低于17年、19年的平均值,这些方向有望持续受益到量的增长和持续的拉动。下游,我们认为两三家结构性的公司有自身产品的周期、有向上趋势的价位段,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长江证券认为,从短期来看,美国新能源车发展要实现“去中国化”的难度极大,目前美国新能源车供应链与中国企业有深度绑定。需求增速和盈利周期的分歧依旧是电动车板块的主要矛盾,美国等限制政策更多影响的市场情绪。目前动力电池板块对应2023年估值仅25倍,材料估值仅15倍,已经充分反映了悲观预期,板块处在左侧配置区间。


当下基金投资应该如何做?


短期市场波动难以预测,作为投资者,理性面对市场波动,或许能增加我们赢的概率。


复盘A股市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历史表现可以发现,拉长投资期限,偏股混合型基金都能从波动的低谷中走出,并创出新高。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3月29日,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投资有风险。


在市场波动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追涨杀跌”,保持投资的平常心。一方面不在市场过于火热时,忽视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在市场低谷期,面对剧烈震荡,选择恐慌杀跌。


在做基金投资时,应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在市场宽幅震荡的相对低点不断收集便宜的筹码,静待市场上涨,收获投资的微笑曲线。


其次,组合投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能够增强自身的持有体验,投资者可以选择3-5只股债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投资。通过组合投资,能够有效降低投资波动,有利于提升投资者持基体验,有利于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