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少成多 | 潮水退去后,谁穿着泳裤?

文/鲁资资 2022-09-19 19:55

今天的题目灵感,其实源于一位粉丝的留言。他说,当潮水退后裸泳者纷纷亮相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基金经理还穿着泳裤。


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do you discover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资本市场流传最广的名言,无疑是巴菲特在1994年股东大会上说出的这句“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与此形成微妙呼应的,是同样耳熟能详的“飞猪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只是,猪并不是真的会飞;潮水的常态也不会只涨不退。


潮水奔涌,别预设自己就能弄潮

每每说到这个话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裸泳/穿着泳裤,但其实这个形象的比喻,首先揭示的是潮水与泳者的关系。


金秋时节,不少人都有观潮的规划。确实,潮水奔涌激起惊涛骇浪的景致相当壮观,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与观潮的最好方式是远观而非近玩。


同理,面对投资中奔涌的潮水,一样得心存敬畏,至少别预设自己就能弄潮。


赚钱效应突出、情绪高昂、风险偏好上升,三者相互作用下,市场中的潮水会汹涌而至,此时众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跟风入场,期待自己被更快的速度推至更远的彼岸。但汹涌来袭的潮水经常增加辨识真相的难度。水涨船高之下,一部分自身素质平平甚至经不起推敲的标的,也会因为“需求高增”、“前景远大”等模糊标签,被推至非理性的高位。


今天上午8时20分,比特币价格再度跌破20000美元/枚美元关口。然而就在去年11月,比特币曾触及69000美元/枚的历史巅峰。翻阅彼时的报道,比特币也被投资者誉为“数字黄金”;顶级金融公司先后为其站台,比如,黑石集团和纽约梅隆银行均曾公开表示涉足比特币,在线支付巨头Square和PayPal的平台相继推出加密货币交易。


更值得心存警惕的是,不仅潮水的走向不可预测,其涌起方式也经常推陈出新。资本市场上,永远都不缺新的概念与更具煽动力的故事激起翻腾的浪花,但真正做到全身而退的投资者,永远都是屈指可数的极少数。


事实上,“别预设自己就能弄潮”的背后,是投资中的弱者思维;或者可以再引用一回巴菲特语录——“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栏杆。”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拒绝裸泳是简化投资决策

2021年2月,尽管彼时的巴菲特因前一年的投资业绩大幅跑输标普500指数而备受市场质疑,但在2021年致股东信中,他重提“裸泳论”:


“华尔街喜欢从这些交易中赚到的佣金,媒体也喜欢公司讲得这些五彩斑斓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一只被吹大的股票的价格飙升本身就是幻象变成现实的证明。当然,当潮水最终褪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许多商业“皇帝”在裸泳。金融史上有着太多的商业大佬,许多人最初被记者、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奉为商业天才,但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最终却成了商业垃圾。


……


查理和我将评估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管理能力、特长以及价格,把您的资金投入到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领域。如果这种策略只需要我们很少的努力甚至不需要努力,那就更好了。商业活动和跳水比赛不一样,不需要表演高难度动作来得分。”


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拒绝裸泳视为做减法——不在意浪潮涌向何处、也不纠结于别人游泳的姿势,只确保自己动作不变形。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一旦选择无视,投资决策会被大大简化,决定买入的理由也就回归了公司本身——只专注于目标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管理能力、特长和价格”。


如果把观察视角拉得更长一些,你还也会发现,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公司,虽然无法对大环境完全免疫,但每一轮周期变化会让它的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即便是在潮水退去之际,它也能借由竞争对手的离场拿下他们的份额,以更低的成本扩大竞争优势。


这也是我们在热闹过后推出“固收+”产品中泰双利债券基金的原因:


市场的调整,让“固收+”褪去了网红光环,此刻你可能比过去更理解这种产品的实质;


● 严格的产品设计,构建了投资不变形的底色——投资债券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投资股票资产(含存托凭证)、可转换债券(含分离交易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的比例合计不高于基金资产的20%;


● 更重要的是,历经市场牛熊考验的两位老将共同掌舵,皆不盲目乐观,追求投资中的高胜率。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