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自购,在释放什么信号?

欧厂长 2022-10-18 20:20

基金公司又双叒叕掀起了“自购潮”!据《中国基金报》10月18日上午报道,10月17日和18日合计有16家自购合计14.5亿,均面向权益类基金或者FOF产品。据统计,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金额超60亿元,这也是历史上一波比较猛烈的基金公司“自购潮”(来源《中国基金报》报道,2022/10/18)

不少投资者好奇基金公司自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盘点了2015年以来的39次基金自购潮,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信息给大家分享~

2015年以来的39次自购潮

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平均每月参与自购的基金公司数量为14.24家,因此我们将当月参与自购公司数大于等于15家的月份,定义为“基金自购潮”,也就是说,当月,在行业内部分基金公司陆续开启“自购”。

(数据来源:Wind;区间: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

1

基金公司喜欢在12月份自购

据wind统计,39次自购潮中,有5次出现在12月份,分别是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12月份,在12个月份中,出现的频次最高。


出现在一年年终之际的“自购潮”通常被视作基金圈对来年行情的乐观期许。

2

基金公司自购往往发生在市场表现低迷时

今年1月,市场震荡加剧,上证指数下跌-7.75%(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1月31日),不少投资者表示今年1个月亏的钱比去年1年亏的钱还多,对市场失去信心。在这种背景下,前后共有22家基金公司陆续参与自购,区间净申购额达到5.4亿元


再比如2015年7月,A股在经历当年6月份暴涨后又陷入暴跌的极端行情,当月上证指数下挫14.3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wind),市场充斥着恐慌情绪。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月共有27家基金公司参与自购,净申购额达到7.45亿元


在市场低迷时,基金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参与申购,坚定地与投资者站在一起,无疑给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

3

自购潮是否预示着最佳买入时机?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很多基金公司会选择在市场低迷时拿出真金白银为自家产品站台,而此时,投资者也会得到信心的加持。

(数据来源:Wind;区间: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

叠加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上证指数涨跌幅与基金公司自购规模数据发现,尽管历史上基金公司自购并不意味着最佳买入时机,但往往也是处于相对低位区域。比如出现在疫情冲击后的第一波自购潮——2020年2月,当月有20家基金公司净申购3.84亿元,尽管当年3月有所回调,但回调幅度有限,如果坚持长期持有1年,也有机会获得较好投资回报。

(数据来源:Wind;区间: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

4

基金公司偏爱自购债券型基金和主动权益型基金

从自购基金的类型来看,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基金公司累计自购1527只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其中594只基金属于债券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短期纯债型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和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占比达到39%;有449只基金属于主动权益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平衡混合型基金)占比为29%

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资管机构对A股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充满信心,越来越倾向于自购主动权益型产品。比如2022年1月,共有22家基金公司参与自购28只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其中有15只基金为主动权益型基金(1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占比超53%

5

自购规模呈上升趋势

过去一年,市场跌宕起伏,但基金公司自购热情逆势上扬,大手笔申购自家产品。Wind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共有96家基金公司参与自购,累计申购461次,自购规模达58.98亿元,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纵向来看,自2019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总规模与申购频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事实上,按照监管要求,基金公司自购基金至少需要锁定1年,近些年多家基金公司更是提出锁定3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见,基金公司越来越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捆绑在一起,共进退;也彰显出基金公司对自身投研实力、自家产品的自信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5-2021年)

对于未来市场如何演绎,与其看机构说什么,倒不如看机构怎么做,用动辄千万、上亿的真金白银申购自家产品,可真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


回到当下,基金公司再掀自购潮,也许并不意味着最佳买入时点,但其实也在释放一些积极的信号:A股市场长期前景可期,不必因一时的低迷而放弃投资;而基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市场低迷的时候积极自购,无疑是与投资者站在一起,共同度过较为艰难的投资时刻。如果你相信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不妨给予持有的产品多一些信心和陪伴,静待市场春暖花开。


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认真阅读相关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信批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井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井不构成基金业绩的保证。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