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的新征程:从实业到投资,从专户到公募

价值投资 2022-10-24 20:56

  从个人经历来看,陈李是一个“非典型路径”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

他2011年入行,在过去11年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三次跨越:一是从实业到研究,二是从研究到投资,三是从专户拓展到公募。尽管投资年限长达7年,曾两度捧回私募金牛,但由于一直做的是专户,“养在深闺人未识”,市场上关于他的传说并不多。

陈李  
财通资管权益私募投资总经理

陈李是一位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刚做投资即遇到了2015年那轮惨淡的熊市,对市场的敬畏之心较为强烈,因此他的投资框架中,多了几分“熊市思维”的色彩。

他从中观视角切入,做景气度投资,但往往选择左侧布局,而不是趋势交易;他精于选股,偏好成长,但强调恪守能力圈,只赚自己看得懂的钱;他拥有实业背景,在中游制造有着较高投资胜率,但注重拓展能力圈,分散投资,均衡配置。


01

在鱼多的地方撒网

如果把一只基金业绩的影响因素进行拆解,至少包括运气、投资能力和投资风格三个方面,其中运气具有随机性,属于不可研究因素,投资风格更多影响中短期业绩,真正能为基金稳定贡献长期收益的因素在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而投资能力集中体现在是否拥有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投资方法论。

2011年入行,2015年做投资,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投资实践,陈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这套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自上而下,从中观视角出发,找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景气度变化的行业。他偏好寻找具备“裂变”可能的行业和公司,捕捉产业技术更迭所带来的行业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从中观景气度视角,筛选出一个阶段里市场上最有上涨潜力的行业,保证投资方向上的基本正确。在鱼多的地方撒网。陈李过去的实业经历,则有助于提升他的“捕鱼”成功率。

陈李同济大学工科硕士毕业后,曾在某知名整车企业负责技术和市场相关工作,后来发现自己对行业研究比较感兴趣,于是选择转型行业研究员,并最终走上基金经理的道路。而早期这段实业经历,让他在今后的研究和投资中多了一份双向验证的视角。而这恰恰是市场上很多基金经理所不具备的能力。

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行业研究员工作,很少接触到实业,对一家公司的基本运行情况缺少直观的感受。实业出身的陈李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劣势,对上市公司的某些行为可能理解得更深刻,判断得更准确,从而提升投资胜率。 

举个例子:













市场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传言——某项新技术或者新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这往往会被市场解读为利好消息,股价跟着也会有所表现。对于这个消息的真伪和影响大小的判断,实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可能更有优势,因为他们知晓实业公司一般的运行规律,包括商务谈判的流程、一些重大合作的时间节点等,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事情的真相;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实业资源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从而辅助自己的投资决策。





在有鱼的地方、鱼多的地方撒网,底层逻辑在于紧扣行业和个股基本面,而不是跟随市场的情绪随波逐流。另外,对于行业景气度的不同阶段,陈李有着不同的应对之策,比如景气度高位维持的行业,他多会采用持有策略,而景气度低位反转的行业,往往会选择左侧布局。

从行业所处生命周期来看,进入成长期的行业是他投资的重点。对于一些新行业或者新技术,他会选择保持关注,但趋势尚不明朗之前,不会轻易出手;当一个行业进入衰退期,他一般也不会选择投资。

中观视角、左侧交易主投成长阶段的公,都反映出陈李谨慎的特质。而在他的投资流程中,当完成了自上而下的行业选择,接下来将进入最关键一步——精选个股。


02

钓到那条最有把握的鱼

在钓鱼界有这样一个悖论,细线小钩容易上大鱼,但多数情况下会以断线跑鱼收场;但换成粗线大钩,又会让大鱼提高警惕,所以选择太过极致,钓上来的多半只有小鱼。相反,粗细合适的鱼线搭配大小合适的鱼钩,往往容易钓上更大的鱼。

对于陈李来讲,恪守能力圈,在能力圈内做投资,只赚认知范围内的钱,是一条铁律。他不奢望“细线博大鱼”,也不执着于“粗线大钩守大鱼”,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醒的认识。他投资的股票不一定是所在行业内最好的公司,但一定是自己相对更有把握的公司。简单来说,他的目标不是盲目追求最大的那条鱼,而是钓上那条更有把握上钩的鱼。

不同行业的分析方法可能各有各的不同,但“好公司”的标准几乎都是相似的。在选股层面,陈李注重产业趋势、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等多个维度,同时强调数据的可跟踪、可预测。虽然每个维度都很重要,但他更看重公司治理和商业模式。

比如,一家设备行业某龙头公司,在行业发生技术更迭时,由于公司股权结构和管理层因素而忽视了新技术上的投入,最终导致这家公司被同行超越,丧失了行业优势。这就是公司治理所带来的伤害。

类似的案例在市场上不胜枚举,陈李也有过不得不“忍痛割舍”的经历。所以,他很看重上市公司数据的可跟踪、可预测。在买入时,他会做一些情景假设和数据预测,然后在持续跟踪过程中,将实际数据和预测数据进行比对,观察公司实际运行情况,以便于自己在投资端及时响应。

陈李不做择时,也不做交易,更不依靠行业轮动来增厚收益,个股成功率几乎是收益的主要来源。这与其绝对收益理念一脉相承。

自2015年涉足投资以来,陈李一直从事的是绝对收益账户(集合计划和单一计划)的管理,绝对收益理念已经牢记于心。

比如,他不仅要求好行业好公司,还强调好价格,他会用一个客观的模型对公司进行多维度估值,然后去做历史均值比较,并耐心等待买入时机。另外,他严守基本面投资的逻辑,设定行业或者公司盈利的兑现期,避免买入盈利兑现期过长、尚处于主题炒作阶段的行业公司。

研究是投资的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收益的厚度。精选个股的前提,要求个人能力圈既要广又要深。

2013年,他加入财通证券资产管理部(财通资管前身)从事行业研究,能力边界逐渐从汽车向电力设备、新能源、机械等领域拓展,在中游制造领域有着广泛覆盖和深入研究。他在中游制造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优势,具有相对更高的投资胜率。尤其是他在整车企业的工作经验,让他在投资上多了一份“实业视角”。

事实上,一个好的投资组合,并非是一批好公司的简单相加。资产类别的多少、底层资产投资逻辑的相关性、投资周期的长短、仓位比例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在陈李的投资框架中,资产配置和回撤控制也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03

不要只在一条河里捕鱼

作为一个全市场选股的基金经理,陈李注重分散投资和较为均衡的组合结构,行业配置和个股集中度都不高。在组合构建时,他对单一行业最高配置比例有着严格限制,理想状态下,核心重仓股尽量做到来自于不同的行业,避免风险的过度暴露。

在组合构建中,他对核心品种、腰部品种和尾仓品种的配置都有着清晰的方法论。

第一重是聚焦核心品种,即他认定为未来几年之内成长性比较好的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判断后,买入然后长期持有。这类标的要求好公司加好的生意模式,公司治理要好,不会发生严重内耗影响公司的行业地位。

第二重是腰部品种,关注一些短期盈利突出、但长期逻辑较弱的公司,保持跟踪进行相对短期投资。

第三重是尾部仓位,即在某些细分领域、行业还处在萌芽期时,用来跟踪行业发展及公司发展所用。

均衡配置是陈李控制回撤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个手段则是仓位控制。比如,公司内部规定,新基金建仓期内,在没有一定安全垫之前,严格控制股票仓位上限,确保产品从一开始就不要过多暴露风险。

从行业选择,到个股精选,再到组合构建、风险防控,以及后续的日常动态调整,构成了陈李在投资上的完整流程。他管理的产品曾获2019年度“三年期金牛”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中证金牛评选)、2021年度“一年期金牛”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中国证券报》评选),从侧面证明了陈李这套方法的有效性。

如今,陈李迎来了自己投资生涯的新征程:从专户投资经理转变为公募基金经理。带着实业基因与绝对收益基因的陈李,投身以相对收益为特征的公募赛道,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风险提示:本资料为宣传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财通资管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本材料中提及的策略为当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及其举例阐述,本基金将根据宏观环境和市场情况,适时进行投资策略的调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