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刚刚结束了六连阳,已有投资者凯石考虑,回本了要不要逃?其实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偏见,也是行为经济学上的“锚定效应”。1973年,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比如有些女性怀孕后,就看到身边有好多孕妇。但没怀孕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体验。其实这就是锚定效应,潜意识中将自己的状态作为参照物,然后就会更加关注身边同样状态的人。再比如,有两个卖煎饼果子的小摊贩,每天顾客数量都差不多,但一家的销售额总是高于另一家。究其原因,原来效益好的那家摊主总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摊主总问“加不加鸡蛋?”收到第一个问题的顾客,也许他不需要加鸡蛋,只是摊主的提问已将消费者的思考起点就锚定在了加鸡蛋,不知不觉就加了鸡蛋,摊主也增加了销售额。所谓锚定效应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当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最初获得的信息给予过多的重视,从而影响对当下事件的判断。在投资中,投资人往往会将历史净值、历史业绩、自己投入成本作为“锚”,再用后来获得的净值增长、业绩等数据与之对比,看它们与锚点之间的差额。根据主观思维来定下的“锚”,是投资中的偏见,就如同大海中的暗礁,稍有不慎就会触碰危险。 这些 “锚”(参照点),会造成我们在投资中的很多不理性行为,比如一涨就跑、盲目追高……大部分人较为常见的锚,就是自己投资时买入的价格。有了这个锚,如果买入后市场大幅下跌,产品浮亏较多,很容易躺平死扛,安慰自己“浮亏不算亏”。而等到市场好转,一旦回本稍有浮盈后,就会马上卖出。后续市场大幅上扬时,眼看着净值节节攀升,又捶胸顿足,大呼卖早了。还有一些投资者买基金时,会以近期的排名为锚,那么就会选出了涨幅第一的基金进行投资。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普通投资者可能会忽略其他信息,而只选择涨幅最高、“业绩最好”的基金进行投资,却忽略了这类基金的投资标的可能已被“高估”。其实当投资者关注到某个板块大涨的时候,往往行情已经进行到后半场,这个时候再入场就很容易买在高点站岗。有时候突然的大跌或大涨容易让人改变观点与信仰,这种时候特别需要我们保持理性与冷静。经历2018年2400点后,很多人很难想象市场会转暖回到2019年3200点和2021年的3700点。但如果你是坚持定投的人,就不会踏空后面的行情。在买基金之前,建议多方位地深度研究,找到适合自己的基金,长期定投,坚定持有。不刻意判断市场时点、买入的点位,无惧震荡,拥抱“微笑曲线”左半边下跌的日子。在市场转暖时,就能享受市场上涨的收益,不会“错失市场上涨机会”。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市场总是在不停地波动,除了组合投资和基金定投外,在市场低迷时,适当加大定投扣款金额或者适当提升权益基金仓位;在市场情绪高涨时,适当降低权益基金仓位,也是规避锚定效应的有效方式。风险提示:
本材料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中包含的内容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