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差|今年双11,国货美妆品牌跑出“加速度”

朱依凡 2022-11-18 20:40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双11有点冷清。然而,社交平台上搜索“双11买什么”,国货美妆产品还是霸了屏。本期,湘财基金行业研究员朱依凡,将探讨以下话题:国货美妆品牌缘何异军突起?与海外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哪些短板与差距?“新国货”浪潮下,二级市场上又有哪些细分机会?

今年双11,国货美妆品牌预售表现抢眼,销量和排名较前两年均有提升。美妆护肤类,薇诺娜、珀莱雅紧随TOP榜前三的海外大牌;功能性护肤品牌夸迪、老牌国货自然堂和相宜本草挤进TOP20;彩妆类目中,花西子位列第六。

二级市场上,化妆品板块表现相对强韧,截至11月11日,在全部134个申万二级行业中,今年以来收益率排名第27位,有不错的超额收益。岁末年初,板块内部轮动或带来结构性行情,其中原料企业和品牌龙头值得关注……

01
国货美妆品牌缘何异军突起?

据2021年《国货美妆洞察报告》显示,国货品牌目前已占据国内56%的市场份额,且有42%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国货品牌。如今,消费者的品牌偏好正在发生变化,这背后是颜值经济、带货直播以及“成分党”效应。

1)颜值经济兴起,市场规模超六千亿

即使你不护肤,你也应该听过“早C晚A”(早上使用含有维C类成分的护肤品,晚上使用含有维A类成分的护肤品),现在只要你打开社交软件,十个资讯里就有一个是教你如何护肤化妆的。美妆护肤是目前最火热、竞争最激烈的内容赛道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容貌及形象改善,护肤、化妆逐渐成了生活必需品。据悉,2015-2021年中国美妆个护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9.5%,预计2024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同时消费者开始追求产品品质和差异化,对不同季节、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需求,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前景广阔。

2)带货直播风口,“超头”推波助澜

过去几年,带货直播是国货美妆市场崛起的重要推手。疫情爆发后,传统的海外代购、线下购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此时带货直播迅速崛起,相较于国外品牌,营销转型更快的国内企业牢牢抓住了这一风口,凭借其购买的便利性以及价格优势,激活了巨大的消费潜能,尤其加上“超级头部主播”的推动,国货品牌迅速打开了市场空间。

据某美妆品牌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在其同时段推出的6款新品中,被李佳琦直播推荐过的,月销量均达到1万乃至20万笔以上。而没有在直播间销售的,月销量仅在1000笔左右。2019年的双11,该品牌超过64%的交易额都源自李佳琦直播间。

3)“成分党”大行其道,追求高性价比

在护肤这件事上,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从原先一味迷信品牌,到开始关注护肤品的有效成分。国货品牌良心给料,高浓度有效成分的添加,去掉品牌的溢价,超高的性价比在趋于理性的消费者心中逐步替代国际大牌。特别加上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推广,强调功效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02
国货美妆品牌突围尚存两大短板

目前国产美妆品牌的成功路径大致都是,KOL/KOC投放、IP联名、流量明星代言营销,迅速打开知名度;产品策略主打性价比、大牌平替,以价低取胜。在前期流量红利过去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高额的营销费用和提价困难,继而盈利能力承压。尤其是在疫情大背景下,居家办公、戴口罩,使化妆需求大大降低,不同于护肤品的高韧性,彩妆某种程度上是低频消费。

复盘海外知名化妆品集团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目前有主流的两大成长模式:一个是欧美的品牌收购模式,一个是日本的深耕研发+本土线下路线。

•欧美方面。以欧莱雅集团为例,其通过不断的收购,形成了包含护肤、彩妆、药妆、美容、香水、美发等全系列的品牌矩阵。欧莱雅的并购也并非盲目扩张,对于新进品牌,会在尊重原本品牌个性的基础上融入集团调性。

•日系护肤。以资生堂为例,其于1897 年研发出红色蜜露,正式进入化妆品行业,1916 年创新性地研发并推出七种不同颜色的白粉,得到日本女性的喜爱。资生堂适应日本本土审美和消费者肤质,打造更适合亚洲人皮肤的护肤彩妆,靠着强大的线下渠道推出一个个子品牌,至今在日本占据着绝对龙头地位。

对标海外品牌,国货品牌尚有两个未能突破的短板首先是缺少独家专利,目前处于申请量高、授权量低的状态。国内品牌缺少像雅诗兰黛的二裂酵母、欧莱雅的玻色因一样很能打的成分,主要还集中在玻尿酸上,以产品含量高取胜。其次是品牌力缺失。目前各大品牌都趋于大单品模式,专门针对敏感肌的薇诺娜,主打次抛精华的夸迪、润百颜,主推粉饼的花西子,这些品牌依靠爆款单品,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是销量并不等于品牌,长期来看,爆款带来的流量和销售额势必下行。

而另一边,国际美妆巨头们已经放低身段。无论是在“超头”直播间还是自有品牌直播间,他们都使出了更加接地气的玩法,加上其拥有更长的品牌历史、更深刻的用户认知、不容小觑的产品研发实力,留给国货美妆的成长时间窗口正在收窄。

03

 “新国货”浪潮下,美妆板块细分投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美妆个护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步形成了“欧美及日本品牌占据高端市场,韩系品牌把控平价品类”的格局,而国货品牌由于品牌力缺失、消费客群粘性不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及消费潜力,为国货美妆品牌成长厚植了土壤,二级市场上也存在不少细分投资机会。

1)本土美妆市场潜力巨大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轻工业发展、新媒介繁荣、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都会助推本土化妆品企业的爆发。当前,我国轻工业日渐成熟,直播、短视频、电商盛行,民众对自身关注度和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起一味追求低价,更加注重化妆品的产品品质,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另一方面,“她经济”持续升温。据埃森哲数据显示,中国拥有近4亿年龄在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其每年掌控着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的消费支出,接近德国、法国、英国零售市场的总和。

2)关注原料企业与品牌龙头机会

今年双11期间,A股市场正处于低迷阶段,未能催化化妆品板块行情。但总体来说,化妆品板块表现依然强韧,在全部134个申万二级行业内,今年以来收益率位于行业前列。岁末年初,板块内部轮动或带来结构性行情。

拆解化妆品的产业链可以看到,上游是化妆品原料企业,包括乳液、香精、玻尿酸等,中上游还有化妆品的包装公司;中游有各种化妆品品牌商;下游是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

目前原料和品牌商的估值更高,股价也更坚挺。据三季报数据显示,品牌类龙头企业,目前还保持着超过20%的业绩增速。同时相较于彩妆赛道,护肤品赛道的需求更加坚挺。

04
尾声

今年上半年,虽然多地疫情频发,但受“三八女神节”和“618大促”的影响,上半年化妆品销量依然坚挺。而到了三季度,传统美妆淡季、叠加疫情的影响,化妆品社会零售表现显著弱于社零整体。

双11虽然平淡收官,但对于国货美妆品牌却跑出“加速度”,大有与国际大牌一争高下的势头。不可否认的是,国货美妆在品牌力和研发力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前景值得期待……作者简介




 朱依凡 

2年以上行业研究经验,现任湘财基金行业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容护理板块。





预期差 | 栏目介绍


投资中的超额收益来自哪里?认知维度的预期差!为此,我们策划了“预期差”栏目,发动湘财基金的行业研究专家,定期提供不一样的洞察视角,力争帮助投资者获取财富增值与认知升维的双重复利!

每周1期,咱们一起聊聊!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所载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公司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与债券,基金投资人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损失本金。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及《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