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合观察嘉】体外诊断:化学发光国产替代进行时

柴森 2022-12-07 12:12

体外诊断,即IVD(InVitro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IVD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其中设备又按照诊断方法分为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和微生物分析仪等。根据AlliedMarketResearch数据,2019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671.11亿美元,到2027年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10.9亿美元,2020-2027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4.8%。

图1:IVD产业链

数据来源:东吴证券

根据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蓝皮书(2020),国内体外诊断行业2019年市场规模达840亿元,2020年受益新冠疫情,预计超过1000亿元。免疫诊断仍然是中国IVD市场的最大细分赛道,约占29%的份额。化学发光正逐步取代酶联免疫成为免疫诊断主要方向,行业增速近两年预计超过20%,市场规模2019年预计为291亿(出厂端口径),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有所下降。目前国内三级医院平均化学发光仪在8-10台,二级医院在2-3台,根据进口和国产设备的单机产出的不同大致测算,目前国产化学发光的国产化率约在30%。

数据来源:嘉合基金

根据市场已有的数据显示,从竞争格局看,进口品牌罗氏、雅培、贝克曼(丹纳赫)和西门子市占率具有绝对优势。跨国巨头的发光产品从21世纪初进入中国,最早为2003年西门子最早进入中国市场,随后贝克曼,雅培等企业纷至沓来,2006年罗氏的电化学发光进入中国,进口品牌迅速扩张领土,目前进口品牌的市占率仍在70%以上。随着国内外化学发光技术的迭代,包括雅培和西门子在内的国际发光品牌,也在近年来,进行了产品系统升级。国产品牌中新产业、安图、迈瑞和迈克逐渐凸显,市占率呈逐年提高态势。国产厂家装机量迅速提升,从主力机型参数上看,国内发光龙头厂家性能与外资相比以无过大差距,试剂检测项目上国内企业不断研发,逐步补齐了相应差距,装机台数快速提升。
在最难替代的发光生化流水线方面,国内企业也逐步开启国产替代进程。流水线通过轨道将不同检验模块连接起来、节约人工操作成本的设备组合模式,在该模式下能够提升医院客户对仪器生产企业的粘性。安图于2017年发布了国内首条生化免疫流水线,并于2018年获得NMPA注册许可证,随后迈瑞、新产业、迈克相继进军流水线生产并逐步实现医院的装机。
发光集采试点率先在安徽试点,其中涉及 5 大类(肿瘤相关抗原、感染性疾病、心肌疾病、激素、降钙素原)23 种化学发光项目,平均降幅约为 47%;从集采结果来看,更多压缩渠道商和医生的灰色收入,反而加速国产公司进入地方医院的进度,加快国产替代。预计未来发光的政策出台将面向全国更大大面积,在经历了安徽试点后,集采规则也将逐步趋于合理范围内,国内企业或将迎来发光业务的快速增长。
本文作者:嘉合基金权益研究部  柴森

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业投研分享 · 尽在《观察嘉》

《尽早适应新常态——

回顾和展望本轮房地产行业》

《十年国债收益率后市将图和演绎?》

《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城投再出发》

《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

如何把控后市投资机会?》

《新型基金探究:混合估值法债券基金》

《光伏电池片行业研究报告》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