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权益市场多点开花!创金合信魏凤春:市场风格或将偏向成长轮动

魏凤春 2023-03-02 11:28


2.6

February

脚 踏 实 地


创金合信首席视点:2023年第6周 



2023年一月市场踏出了破壁重铸的第一步,在很多投资者眼中,这一步走得委实有点过快。虽然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如此急匆匆,是不是有点显得过于沉不住气?须知投资之要在于气定神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农历2023年是双春之年,2023年2月4日立春,2024年2月4日立春。两春夹一冬,往往意味着天气较往年要寒冷,不排除有倒春寒的可能。因此,二月的投资策略我们建议还是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01

一月市场回顾


o   大类资产回顾:美债美元回落,全球股市和有色反弹明显

从全球经济看,美联储加息和通胀预期回落,流动性边际改善。从国内看,中国第一波疫情冲击后,短期进入喘息修复期,市场情绪得到提振。同时,我们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政策细节不断落地和推进,开年全力拼经济的迹象明显。


因此,我们看到,一月的市场是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回落,大宗有色和股市反弹明显,外资持续流入,A股享受一段甜蜜的反弹修复阶段。


o   权益回顾:多点开花,有色、计算机、电力设备领涨

2023年第一个月,在经济修复预期与政策利好双预期推动下,叠加外资快速流入注入信心,权益市场大幅上涨。沪深300上涨7.37%,该涨幅超过2015年至今90%以上的月份,足见2023年开年市场的春意盎然。


风格层面,上半月消费延续领涨,主要是疫后经济正常化后对消费修复预期提振,下半月成长、周期接力,消费稍显颓势,预期上涨较充分后,需等待实际数据验证。


2023年第一个月,行业层面也是多点开花,涨幅前五的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14.7%)、计算机(12.8%)、电力设备(11.8%)、汽车(10.9%)和机械设备(9.7%),背后的共性既有前期的超跌,业绩与行情有所错配,也有新政策刺激的催化。


表现靠后的行业主要是商贸零售、社会服务和综合等行业,背后是疫后消费修复程度还需要数据验证所致。


o   债市回顾:短久期信用债表现较好,转债表现较强

在理财赎回影响缓解的环境下,机构增加对短久期信用债的配置。春节前资金利率抬升,信用债出现调整,但一月整体表现较好。利率的走势则与信用出现背离,利率债市场调整。


长端呈“强预期”格局,短端跟随资金利率呈震荡态势,波动幅度较大。目前债市比较确定的收益机会仍然是短端的票息收益。受权益市场提振,一月转债收益表现较好,中证转债指数上涨4.4%。


02

宏观分析


二月的宏观分析分歧点有三:一是美国停止加息的节奏,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程度,三是中国政策重点的预期,下面具体分析。


o   分歧一 美国停止加息的节奏

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BP,预示加息节奏放缓,乐观者预期停止加息,甚至憧憬即将到来的降息周期。我们一直坚持美联储无论鹰派还是鸽派,不见兔子不撒鹰是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也就是说,在见不到核心通胀率达到或接近3%的水平,大概率是不会停止加息的,贸然停止加息,死灰复燃将后患无穷。


我们也一直认为工资的螺旋式上升是通胀最终的核心矛盾,这使得停止降息的动作大大延后。2月3日美国劳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51.7万人,远超预期的18.5万人。


失业率维持在近50年来的低位,平均时薪同比增长4.4%,略高于预期的4.3%。美国劳动力市场韧性十足,海外分析师已经开始认为,劳动力市场或将取代CPI,成为美联储关注的关键指标;也有人认为让劳动力市场降温是美联储使核心通胀放缓至2%的唯一方法。从这个逻辑上看,憧憬美联储很快停止加息的预期过于乐观。


o   分歧二:中国经济复苏的程度

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进入弱复苏阶段,向上的方向较明确。宏观上看,PMI指数重回扩张,经济触底温和反弹;从微观上看,企业盈利基本接近筑底,静待反弹。市场关注的是下一步经济复苏的动力。我们认为有三点是需要明确回答的,房地产的修复、消费的修复以及政府的财力支撑程度。


第一个问题:房地产的修复


必须明确政策对房地产是友好的,在高层态度缓和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冲动双重加持下,地产政策继续出台。一月已有多个城市降低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各地方政府通过解除限购,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调整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延长消费补贴,提高多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明确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贝壳5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2%,为自2021年8月连续17个月环比下跌以来首次止跌,同时带动同比跌幅收窄。分城市看,约六成城市二手房价格1月止跌,止跌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城市群。


地产的修复是市场所期待的,地产是否重回支柱产业更是市场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2023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继往开来的开始,房地产再塑辉煌的概率很小,它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宏观经济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拖累,寄希望加分就有点奢望。从长远看,随着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地产的作用越来越弱化。2022年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一趋势或将很难改变。


第二个问题:消费的修复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振兴消费,摆脱对经济的拖累成为各层级的共识。个人消费由即期可支配收入(Current spendable income,I)、即期资产(Current assets,A)与预期收入(Future income,F)决定。


从即期收入看,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3.9%,实际增长1.9%。人民银行2022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不论是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还是未来就业期望指数,都处于低点。


即期资产的分析目前及集中在市场热议的超额储蓄。市场流行观点认为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比较明显,比正常的增长可能额外多增6-7万亿,认为2022年居民部门受疫情冲击,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把钱都存下来了。


这一观点选取的是住户存款这一指标,但该指标受到居民持有资产的偏好变化影响很大。我们认为,住户存款只是居民持有资产的一种方式,只要居民把其他资产卖掉变成存款,即使当年没有多存下来钱,存款也可以明显多增加,而这可能就是2022年发生的事情。


按照当年储蓄=当年可支配收入-当年的各项开销测算,2022年居民新增储蓄大概在16.9万亿左右,同比增长8.7%。2021年同比增长0.5%左右,2020年同比增长20%左右,三年年化同比增长9.4%,比7%左右的名义GDP增速略快。而疫情前的三年储蓄年化增长差不多在11%,名义GDP增速在9.7%。


我们测算认为,乐观估计,过去三年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大约为0.5万亿-1万亿,远低于住户存款指标估算出的6-7万亿,2023年稳增长扩内需需要各项政策齐发力、市场各参与主体都努力,才能最终形成经济企稳向好的合力。


预期收入取决于就业,就业取决于投资修复以及更多岗位的提供,目前这一循环还没有完成闭环,需要继续观察,方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第三个问题:财政的实力


从2022年财政部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央具备加杠杆的能力,地方财力堪忧。在财政三本账中,我们看到,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透支较为严重。2022年中央非税收入增长96.5%,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入库、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等特殊因素拉动,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后,中央非税收入增长3%左右。


地方非税收入增长17.8%,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14.3个百分点。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地方赤字31284亿元,房地产修复对地方财力至关重要,问题是,政府的救助是地产修复的前提,二者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时间。


分歧三:政策的分歧,短期的政策操作与长期的制度建设

在2023年度宏观策略报告中我们提到,2023年的政策是短期稳增长(消费、地产)、中期纠偏(平台经济、医疗)、长期安全部署(信创、芯片、硬科技和高端制造),三方面都要进行,每个行业和板块都慢慢恢复,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合力。政策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这与过去几年政策大开大合、爱憎分明是明显不同的,财政紧平衡,没有绝对重点倾斜,需要持续松绑,以刺激经济主体积极性。


在2023年一月的市场交易中,投资者对于短期的政策过于关注,对政策的层次感认知不够。从中央政治局最新的学习内容以及近期推进全面注册制,我们需要提醒投资者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下面这些制度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


1)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2)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我们的理解是,扩大有约束和支撑条件的消费、投资、金融需求。


3)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4)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5)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6)全面注册制的一个意义是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另一个是适应科技创新和安全发展的需求。


03

产业分析


o   产业的边际变化

31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奠定了较乐观的稳增长、促消费的基调,信创、双碳、数字化、新基建是2023年重点方向。从产业比较看,消费修复“暖而不热”,出行、旅游和餐饮同比均有较显著改善,但与疫情前仍有差距。从资金因子看,机构投资者开始布局成长,北向资金逐步流入电力设备、电子,主力在增持计算机。


o   行业配置的逻辑

从行业配置的主线看,逻辑已经由政策因子逐步转向需求因子的修复,短期资金因子的波动开始得到验证,短期关注消费修复与春节后工业生产开工的修复数据,相对来说消费有修复但不超预期。更重要的布局在于对安全主线的政策落地,以及订单基本面拐点的把握,由均衡持仓逐步开始布局成长。


04

资产配置


o   资产配置因子变化

从宏观因子看,在政策预期先行带来的估值修复行情走完后,经济基本面的修复程度和外部冲击的幅度,短期内不会很清晰。一季度市场的修复可能还会有所反复,若调整,可逢低将关注点从债切换至股。


从产业主导因子看,两会后产业政策的实际落地情况,以及政策驱动后产业的内生修复是需要最新关注的。需要核心关注政策落地情况、消费修复的数据、工业生产修复情况以及年报的数据验证。


阶段性重点在自主可控的信创、工业软件、数据要素等软科技,半导体等硬科技在两会前后的政策落地,以及一季度的订单与预算情况。疫后重启主题进入消费场景修复阶段,预期快速上涨暂歇后,餐饮、食品饮料、医疗服务、酒店的恢复最有望得到数据支撑。


o   大类资产配置

股债性价比仍倾向权益,政策逐步落地,基本面逐渐触底修复,短期反弹较多。若出现波动,如果没有系统性的宏观冲击,建议更多高低切换而不做大的仓位调整。


o   单一资产配置

1)债券

长端利率上行趋势或难以避免,强一致预期下可适当把握超调后的交易性机会。2月资金面预计维持宽裕,短端利率有望修复。银行理财赎回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缓解,短久期信用债的杠杆票息策略仍是相对较好的投资策略,依然可关注中短久期(3年以内)、中高评级(AA+及以上)信用债。中高评级、短久期城投债依然具备配置价值,短久期中高评级银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票息收益较高,可以适当关注。转债性价比偏低,建议适当关注。


2)美股

2023年美股仍难实现盈利估值的双击,阶段性乐观情绪过后,继续等待底部。


3)A股

复苏兑现之后,市场将等待下一个数据验证点的到来。市场风格将偏向成长轮动。结构上,行业配置主导的依然是政策因子,长期主线在安全、自主可控,虽然短期上涨后叠加疫情冲击,风险偏好出现了一定回调,但国产替代逻辑与周期底部的需求回暖共同驱动的核心逻辑不变,TMT和医药可趁调整时逢低关注。


消费、传媒、地产等,我们认为属于阶段性机会,是交易因子低位+政策改善预期带来的阶段性上涨。短期新涌现出的主题机会:国企估值重塑,其中低估值,且有基本面支撑的国企可适当关注。


4)港股

港股本轮的反弹确实具备形成反转的条件,但短期而言,交易过热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震荡消化不可避免,建议等待回落的配置机会。港股投资仍是2023年资金配置的重点方向,AH价差或将持续缩窄。建议关注电信、能源、中字头高股息低估值标的,也可逢低关注科技、医药的成长方向及消费股。


(本文作者系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转载请注明出处)


魏凤春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weifengchun@cjhxfund.com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