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蒋先威认为,2023年股债组合的收益预计表现会优于去年。成熟市场的国债收益率水平在持续加息下,已来到具有吸引力的水平,投资人或可在一季度欧美央行利率决策落地后,给予债券资产更多的关注;而在权益资产方面,亚洲上市企业盈利在中、印的带动下可望领先成熟市场,加上估值具有吸引力,如果未来强美元转向,资金可望再次流入。在他看来,A股正在孕育新一轮上涨行情,建议关注自主可控和刚性需求两大主题投资机会。港股或呈波动上行趋势,前期制约因素已大幅缓解。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表示,发达市场的政策的转向很可能快于预期。这有可能给股票价格带来额外的推动。全球加息潮年内或近尾声,因而2023年看好亚洲的表现,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中国经济的重新开放与持续的政策刺激之间有望产生协同效应,帮助稳定国内增长,并且通过贸易和旅游等渠道使其他亚洲经济体受惠。
为了驯服“通胀虎”,全球各大央行在2022年展开了40年来最大力度的加息。根据美国银行的统计,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已加息约275次,相当于每个交易日加息一次,仅降息13次。其中,超过50家央行进行了75基点的加息,并反复以此幅度加息¹。
在此背景下,2022年股债价格都遭遇猛烈冲击,广受追捧的60/40投资组合表现不佳,但2023年这一切有望改观。
蒋先威 通胀变化仍是主导2023年资产价格的关键。美国2022年11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6%,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同比增长4.7%,均较前月有所下行,但距离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同年12月美联储会议公布的前瞻指引显示,预期2023年底PCE的中位数为3.1%,核心PCE中位数为3.5%,也就是至今年年底,通胀都有可能未达美联储2%的目标区间,因此,美联储今年上半年仍会持续的进行加息。2022年12月会议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预估本轮升息周期的利率峰值中位数为5.1%。这意味着,美国利率在2023年年中前后可能会见顶,而美联储也可能将较高的利率水平维持至年底。
尽管如此,比起2022年,未来的利率峰值已更具可预见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不断下滑,显示制造业或面临困境,失业率也开始出现上升。
“如果持续的加息所带来的高位利率水平导致美国经济快速进入衰退,鉴于此前拜登政府已失去众议院的控制权,想通过财政政策来对冲经济下行的难度大增,货币政策或有可能出现转向。”蒋先威称。
朱超平 如果地缘政治风险没有发酵,通胀下行的速度有可能超出预期,这可能会为投资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就股票而言,通胀下行若快于预期,权益资产有望得到缓冲。我们观察了美国通胀的环比数据,发现主要的上行压力集中在2022年上半年,到了下半年通胀的环比已经大幅度缓和。如果没有地缘政治的意外冲击,今年7月很可能看到美国的通胀回到2到3%的区间,这会低于美联储的预测。如果美联储的政策利率维持在5%,这意味着美联储在看到经济发生衰退时,会有2到3%的降息空间,政策的转向很可能快于预期,这有可能给股票价格带来额外的推动。
不过,除了货币政策,影响美股的还有盈利。2022年美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融资成本上行带来的估值收缩,标普5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预计会从当前20倍以上的水平回到17倍左右的长期均值²。
今年上半年,美股走势很可能受到企业盈利下行的压力,或将于低位出现波动。虽然衰退风险被各方频频提及,但是这在针对美股盈利的一致性预期里还没有完全体现。
摩根资管搜集的数据显示,分析师普遍预期标普500指数在2023年的盈利能够保持5%的增长³。但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的财报和展望已给出了预警信号,而且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冻结或者削减中高端的岗位。接下来一个月,会进入2022年年报的发布期,企业盈利下行的信号可能会更加明显。这有可能促使分析师进一步下修今年的展望,导致股市价格承受进一步的压力。
不过,各界预计情况可能在下半年得到缓和。美股的转机可能会出现在三季度。一方面,从美国经济中的一些领先指标(比如制造业新订单)来看,美国经济可能会在三季度发生衰退;另一方面,衰退伴随通胀下行,很可能促使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股市是一个领先指标,投资者看到盈利衰退已经发生时,往往会往前看,考虑盈利何时会复苏。这时美联储如果开始进行刺激,资金很大机会流回股市。同时,利率下行的预期也会对股票的估值提供支撑。
比起股票,加息节奏放缓显然会更先利好债券,债券在2023年将发挥投资组合“压舱石”的作用。
各界认为,中国在几个亚洲经济体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股票的估值也已经接近十年低位。
值得一提的是,整体中国股市在过去三个月强劲反弹。Wind数据显示,涵盖了中概股、港股的MSCI中国指数(美元)在2022年11月就上涨了29%,这一历史性反弹也将2022年指数的跌幅缩减至22%,并且上涨势头已延续至2023年。截至2023年1月底,该指数年内已上涨了11.78%。
2023-02-07 19: 43
2023-02-07 19: 35
2023-02-07 19: 34
2023-02-07 19: 22
2023-02-07 19: 21
2023-02-06 2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