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顾
利率方面,过去一周债市上周整体上涨,债市围绕经济复苏进行再定价。周一周二债市在对经济复苏预期的再定价中显著上涨,市场演绎股弱债强行情。周三连续大额净回笼下资金面边际略有收敛。债市止盈需求释放推动行情转弱。周四公布的2月通胀数据不及预期激发做多情绪,长端利率再次转向下行。周五社融信贷数据总量好于预期且结构改善,但债市反应较为钝化,尾盘长端利率仅小幅上行。
信用方面,上周各久期品种信用利差出现分化:1Y内短久期品种信用利差大幅下行,中长久期品种信用利差涨跌互现。信用利差的分化与理财行为可能有一定关系,理财新发产品的增长提速为信用债市场带来了一定欠配压力。2023年3月以来,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1018只,募集规模或在2690亿元,环比增长1%。以封闭型产品为主,其中期限为1-2年(含)的产品数量占比达到31%,2-3年(含)的产品占比位列第二,为22%。募集期限在延长,继续支撑信用债热度。
转债方面,上周中证转债指数下降1.20%,周日均成交量(包含EB)688.38亿元,环比上涨4.09%,我们计算的转债全样本指数(包含公募EB)下降0.72%。同期沪深300指数下降3.96%、创业板指数下降2.15%、上证50下降4.98%、国证2000下降2.49%。从板块来看,多数板块下跌。
热点事件及点评
2月金融数据点评
2月通胀数据(尤其是CPI)不及预期,主要原因为春节前置,另外需求可能低于此前预期。2月CPI 同比 1%,较 1月走低 0.8%。2月CPI 环比 -0.5%,弱于季节性。考虑到 CPI 在春节月份涨价、春节次月跌价的季节性特征,本次 2月CPI大幅走低主要是受今年春节前置的影响:从斜率上看,本月CPI回落幅度与过去10年春节次月回落幅度均值相一致。此外,核心通胀、服务通胀等市场关注点未强于季节性,且其回落的斜率较过去10年均值更陡,说明经济尚是渐进性和局部性修复。
2月社融信贷数据总量超预期,结构改善。总体上看,2月新增社融3.16万亿,同比多增1.94万亿。结构上看,信贷数据“淡季不淡”,政府债融资靠前发力。1月社融同比多增1.94万亿中,政府债同比多增5416亿,信贷同比多增9116亿,未贴现票据同比多增4158亿。
信贷超预期是本月社融超预期的最主要原因,背后是银行信贷供给积极。1月央行在2023年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中明确指出要“靠前发力”,在较强的冲规模诉求下,大行等信贷投放节奏明显靠前,部分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已经降至2%以下。另外,部分信用债融资转向贷款,债贷跷跷板效应依然存在:22年底的债贷跷跷板效应源于理财负反馈对信用债融资成本的抬升,23年初的债贷跷跷板效应源于信贷利率的持续降低。此外,也不能忽视前期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大量配套融资在1-2月持续释放。
2月信贷数据最大亮点在于居民信贷:2月居民贷款出现改善迹象,这是自2021年12月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14个月同比少增后出现的首次新增。居民中长期信贷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春节以来地产销售回暖。2月份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快速提高,部分重点城市二手房热度更高,带动按揭贷款明显增长。目前30城商品房成交面绝对水平好于2022年同期,但与2019年相比仍有差距。春节后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持续性有待观察。
市场目前对社融信贷数据“淡季不淡”的关注点在于其持续性上:目前政策主导的信贷需求占比仍较高,这其实会加剧银行息差压力。去年底以来贷款利率大幅下降,但银行负债端成本并未降低,而规模扩张下缺存款压力再现,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存单利率持续上行,这一点在季末可能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后市研判
宏观方面,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弱复苏阶段。具体地,消费在节奏上表现出场景打开后的脉冲式修复,斜率较高,体现在数层面就是服务业PMI连续2月维持高景气度;投资继续维持去年“基建高,地产低”的格局:受限于“以稳为主”的政策基调、人口下行与房价信心的压制,地产投资依然保持下行但边际收敛;外需萎缩的背景叠加去年高基数效应,出口负增长具有确定性。
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尽管增量信息有限,但信号明确,即今年是“恢复性增长,并非刺激性增长”。今年GDP目标在5%,结合当前经济修复斜率和去年Q2低基数来看,Q1Q2增速高于5%概率较大,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前提即将消失?更何况高增速大概率伴随一定通胀压力。
债市方面,货币政策的转向必然带来债市的巨大调整。尽管当前债券作为一种票息资产具有一定性价比,但进入Q2后如果经济正常修复、通胀有所抬升,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可能提前到来。需紧盯央行货币政策,4月的政治局会议将是下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Wind,截至2023.3.10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报告所引用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合法渠道,不对所引用资料和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文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文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3-03-13 22: 42
2023-03-13 22: 41
2023-03-13 22: 41
2023-03-13 22: 40
2023-03-13 22: 40
2023-03-13 22: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