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松简介
黄奕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拥有海外金融工程背景,2016年正式加入鹏华基金研究部,2021年担任鹏华核心优势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核心能力圈主要覆盖消费品和制造业。本期,黄奕松将与我们一同“解密复苏王牌:探索‘消费+制造’的投资机遇”。
黄奕松金句
从投资理念上来看,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投资风格(包括趋势、反转、价值)都可以通过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这三个维度赋予一定权重占比进行量化衡量。投资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我们需要有适配自己的方法论、价值观,在这三个维度里面进行有效分配或权衡。
我是价值成长风格,价值成长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成长上面。在我看来,任何公司中长期市值的增长必须由实打实的成长所贡献和推动,之所以在成长前面增加一个价值的约束条件,因为这是过去可追溯、当前可跟踪、未来可兑现的成长。
在充分理解财务状况的基础上,选取相对符合我投资逻辑且具备中长期产业趋势的景气成长赛道中的优质企业进行配置。
长期来看,大部分制造业的产能趋于向同质化收敛,一旦某一个行业从需求侧角度已经没有技术突破了或者需求已经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最终都会沦为通过长周期拼产品能力、拼管理能力、拼成本能力去实现份额挤出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往往会趋于激烈和白热化。
从消费品角度出发,更关注两类企业。第一类是壁垒红利型企业,即行业生意模式相对比较好,能够通过全链条竞争力实现份额挤出,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企业。第二类是纯成长红利型企业,这和制造业的投资思路比较相似,我会优选品类渗透率处于从10%提升到30%这个甜蜜期的品类,同时在这个行业里面具备产品和渠道综合优势的企业去投资。整体思路是壁垒红利型企业当做压舱石,成长红利型企业提供组合进攻性的状态。
我们整体更偏好成长类资产,但我们看好的成长可能和上半年偏星辰大海类的成长有一些差异,我们认为随着复苏进程逐步推进,市场整体的观测点也会逐步向实打实的业绩端靠拢,所以我们更看好这类即期兑现型的成长。今年下半年的机会相比上半年会更均衡,成长类的制造业和顺周期的消费都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
Q
能否请您先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投资理念?
黄奕松:我的投资能力圈主要集中在消费+制造两大领域。我很幸运公司给了我很多机会,在研究员期间看过很多行业。我最开始是看金融行业,独立研究覆盖过券商、保险、银行这三个子赛道,因为这三个行业的成长逻辑以及财务质量或多或少都和宏观经济相关,所以也帮助我培养了一定的宏观分析框架,对全球宏观运行脉络、中外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都有一定粗浅的认知和理解,具备了一定自上而下的思维,能够从大的宏观背景出发去思考全局的发展,进行组合构建。
消费领域,我覆盖过家电、纺织服装以及零售中的细分品类,所以对家电行业中能够跑出长期ROE、指标相对比较优秀且稳定增长的偏白马公司,以及纺织服装以及零售中一些能够通过阶段性产品红利或渠道红利兑现短期成长的企业,进行过长周期的跟踪分析。像2016年至2020年的白马和运动服饰行情, 2020年至2021年零售行业中的一些细分赛道通过跨境电商的变革去实现快速成长,这类行情我都全程参与过。
制造业领域,我主要覆盖过轻工。轻工行业看起来大而杂,历史以来没有出现过非常强的板块性、系统性的投资大机会,但对轻工行业的研究对于我在制造业上的投资帮助很大。轻工行业有很多小而杂的企业,某一家企业可能对应一个非常细分的需求市场,市场空间可能仅20亿、30亿市值,这家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份额可能是4-5成的比例,所以从天然角度来看,类似的小企业很难长大。但是这些小企业有各自的成长逻辑,每家企业的生意属性、业务发展模式和战略布局都有很大差异。系统性研究轻工行业里面这些小而杂的公司,也能够帮助我对于不同资产属性的制造业企业的投资范式有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理解。
另外,我在研究员期间也涉及过一些交叉学科的业务拓展,比如家电里面涉及到电力电子的底层技术企业,比如做空调变频控制器的企业在逐步向新能源逆变器领域发展,再比如做电机和阀件的企业在慢慢从家电领域向汽车领域进行拓展。这些经验也潜意识地帮助了我拓展对于汽车以及新能源领域的理解和认知。
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经历基本上塑造了我在消费+制造领域的投资能力圈。
作为一名投资新手,短期来看,我会基于消费+制造的能力圈去选择标的。后续随着投资年限增长,我也会逐步拓展能力圈,比如慢慢学习医药、周期、TMT等行业,也希望能够在组合净值上有所表现和贡献。
从投资理念上来看,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投资风格(包括趋势、反转、价值)都可以通过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这三个维度赋予一定权重占比进行量化衡量。比如,做趋势成长投资可能对于好赛道这个维度的要求更高一点,做反转投资可能对于估值的安全边际要求更高一点,做价值投资可能对于好公司的质地要求更高一点。在实际投资研究过程中,这三个维度很难三全齐美,往往一个好赛道里面的好公司并不会出现一个让你便宜买入的价格,而具备好价格条件的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行业层面或者公司经营层面的瑕疵。所以,我认为投资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我们需要有适配自己的方法论、价值观,在这三个维度里面进行有效分配或权衡。
我自己是价值成长风格,价值成长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成长上面。在我看来,任何公司中长期市值的增长必须由实打实的成长所贡献和推动,我之所以在成长前面增加一个价值的约束条件,是因为这是过去可追溯、当前可跟踪、未来可兑现的成长。所以,在我的思维框架之下,理科思维可能会更重一些,对财务报表端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因为我认为数字相对冰冷客观真实,同时也是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客观映射,像消费品中从成本到终端售价的加价倍率以及制造业中的投入产出比都是我相对比较关注的指标。
总的来看,我会在充分理解财务状况的基础上,选取相对符合我投资逻辑且具备中长期产业趋势的景气成长赛道中的优质企业进行配置。
Q
您提到好赛道、好公司和好价格就像一个不可能三角,很难同时满足三方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该如何决策?
黄奕松:如果落实到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这三个维度上,基于我的价值成长框架,我可能会认为好公司约等于好赛道大于好价格。如果将投资研究观测的久期分为短中长期来看,我都会把更多研究侧重点放在对于企业价值的研究上。因为我认为,如果从中长期维度来看,一家优秀企业可能在短期层面存在一些宏观因素、流动性层面、行业发展、企业经营层面的阶段性压力,但是从中长期维度来看,只有真正长期优秀的企业才能通过周期的考验。所以,从短中长期三个维度来看,我都会把更多研究侧重点放在对于好公司维度的研究上。
但是从短中期来看,我认为建立在β之上的α会更强,当一家优秀企业短中期恰巧站在产业趋势风口上,是能够通过产业趋势的加持实现股价层面更强的正向杠杆放大效应。所以,从短中期维度来看,我认为对于赛道的研究同样重要,我也会把一些研究侧重点放在赛道景气度的阶段研究上,包括赛道景气的维度以及赛道景气的对比。
至于好价格维度,我会排在最后去考虑。总体而言,我对于估值的容忍度可能会高一些,我认为一家公司估值贵只是一个静态表现,如果一家企业能够通过高质量可持续的成长去消化静态高估值,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我在组合里所寻找的。我对所看好的赛道和企业大概会有一个评判估值体系的准绳,如果它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宁愿买贵也不愿买错,所以整体我还是偏价值成长。
Q
具体落实到消费和制造这两大领域,您对于价值成长的定义是否会有所差异?
黄奕松:如果落实到消费+制造这两大板块,我对于成长的定义还是有一些差异。我理解制造业更多基于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供需关系去选择标的的投资范式。长期来看,大部分制造业的产能趋于向同质化收敛,一旦某一个行业从需求侧角度已经没有技术突破了或者需求已经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最终都会沦为通过长周期拼产品能力、拼管理能力、拼成本能力去实现份额挤出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往往会趋于激烈和白热化。对于制造业而言,一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或通常所谓的稼动率下降,制造业的经营负杠杆效应会体现得非常明显,相应股票的投资价值也会阶段性被压缩。所以,在制造业领域中,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我可能更倾向于从纯成长角度去进行配置,选择产业发展处于成长中前期或者技术变革期阶段的行业,同时具备产品、产能、技术、客户优势的企业去进行投资。
消费品和制造业差异很大,消费品更多是一个偏慢变量且厚积薄发的生意。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第一点差异在于消费品的同质化属性并不是那么强,在满足同一底层需求背景下,多个产品存在并行的可能,和制造业相比它天然的互斥性没有那么强。
第二点是消费品能够更好地触达消费者,和消费者产生互动,从而产生情绪价值,形成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价值就决定了它能够在行业下行期保持非常强的韧性,同时在行业上行期也能够体现相应的弹性。所以,对于消费品而言,我更看重生意模式的研究,我认为生意模式比较好的消费品产业可以孕育出品牌势能强于营运能力的企业,比如白酒、医美,白酒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社交价值,医美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自我彰显的价值,这并不是说白酒、医美中的企业经营能力没有那么强,只是它们并不需要特别强的经营能力就可以天然地实现更强、更持续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生意属性,我会再根据产品-渠道-品牌这三个相对比较传统维度的竞争力去优选标的。
所以,从消费品角度出发,我更关注两类企业。第一类是壁垒红利型企业,指的是行业生意模式相对比较好,能够通过全链条竞争力实现份额挤出,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企业。第二类是纯成长红利型企业,这和制造业的投资思路比较相似,我会优选品类渗透率处于从10%提升到30%这个甜蜜期的品类,同时在这个行业里面具备产品和渠道综合优势的企业去投资。我整体的思路是壁垒红利型企业当做压舱石,成长红利型企业提供组合进攻性的状态。
此外,近1-2年来看,A股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受到宏观因素干扰,包括中外流动性周期、全球产业链重分配预期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波动,所以我也会结合自己过去在金融行业的研究背景,从自上而下角度对当前宏观环境进行一定预判,然后再在消费+制造的能力圈里面去配置相应比较合意的资产。
Q
从今年的市场热度来看,投资者们对于宏观经济和权益市场恢复了一定信心,但对于未来走势还是比较迷茫,能否请您为大家分析一下后续权益市场的走势?
黄奕松:今年市场呈现出一个非常结构性割裂的状态,本质是在中国经济恢复进程相对偏慢,海外需求大周期向下,同时国内流动性相对比较宽松的大背景下,资金追求极致安全和极致成长的结果。从极致安全这条线索上来看,今年高股息低估值类的资产(以中特估为首)涨得还可以。从极致成长的线索来看,今年偏星辰大海的这类远期类资产,比如以科技变革为主的泛AI类资产也涨得比较好。除了追求极致安全和极致成长这两条线索以外,其中还穿插着一些结构性亮点,像家电、汽车、通用设备等等。从出口端来看,结构性成长行情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市场整体对于宏观运行状态仍有持续性担忧,所以除了追求极致安全和极致成长以外,一些具备结构性亮点类的赛道更多还是基于阶段性数据去轮动的状态。从今年上半年的风格来看,我认为总体还是偏边际价值定价胜于偏存量价值定价的方式。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想尽可能忽略过于短期的高频数据扰动,真正着眼于全年或2-3年的产业趋势去下判断,同时对于数据敏感度相对比较高的行业保持动态跟踪,去修正我对于全年或2-3年产业趋势的判断。基于这一点,从当前时点来看一年维度或者是看到年底,我认为总体宏观组合会是一个弱复苏叠加强政策叠加外部干扰依旧的三个宏观组合。
从弱复苏角度来看,我认为整体从去年疫情防控放松以来,在线下场景回补的推动下,整体经济触底回暖的方向非常明确。从上半年数据也可以看到,在CPI、PPI以及社融的结构上,整个居民和企业端内生资产负债表扩张意愿还需要一定时间去释放。
从强政策角度来看,在整体经济偏弱势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从近期政府工作会议表态看出来,预计货币将持续相对宽松,同时财政加力。此外,一些产业政策也会在相对比较弱复苏的环境下持续出台,一些新的产业、新的需求可能会在政策推进下慢慢浮出水面。
对于外部干扰依旧的维度,我认为今年上半年整体市场对于海外汇率以及流动性周期的判断相对比较关注。整个海外类滞胀模式更多受到供给侧结构性短缺的影响,从需求角度来看,虽然整体周期向下,但是大概率呈现韧性向下的趋势,并不会因为某个阶段需求端下行或者通胀数据好转而立刻进入流动性转向的表态。整体海外的粘性滞胀状态还会一直持续,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我对于整体流动性周期或者汇率的判断持偏中性的态度。
在上述这三个维度的宏观组合影响下,我们整体更偏好成长类资产,但我们看好的成长可能和上半年偏星辰大海类的成长有一些差异,我们整体认为随着复苏进程逐步推进,市场整体的观测点也会逐步向实打实的业绩端靠拢,所以我们更看好这类即期兑现型的成长。此外,我们也相信决策层会在托底经济层面形成相对比较坚实的支撑,包括前期提到的活跃资本市场、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战略,所以从结构上来看,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的机会相比上半年会更均衡,成长类的制造业和顺周期的消费都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
经历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指数级别的调整,我总体对于大盘的看法非常积极,因为从2-3年维度来看,当前很多消费和制造业里面的优质资产的风险收益比已经跌到了估值性价比非常高的水位,我们也会针对上述投资思路,在消费+制造的能力圈里面去寻找一些相对长期比较看好的标的进行坚定加仓,目前的仓位处于越跌越买的状态。
Q
前面提到“复苏”是今年市场主旋律,但外围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基于目前所披露的经济数据来看,消费复苏势头偏弱,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细分上消费行业主要的投资机会和风险点在哪里?
黄奕松:我先谈一下风险。如果将消费品分拆成消费场景、消费力、消费意愿三个维度来看,消费场景从去年疫情防控放开以来无疑是明确放开的;消费力方面,目前居民储蓄率相对比较高,大量财富沉淀在居民账户中;风险在于目前整体经济活力相对偏弱,在经济没有明确增长点和明确财富效应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后周期的消费板块,消费意愿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出于风险可控的角度,短期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中长期逻辑相对比较扎实和即期利润兑现度比较高的品种,忽视偏预期型的品种,主要关注在消费场景回补背景下,过去2-3年格局出清得比较明确,同时这个行业的消费习惯没有在中长期被颠覆,中长期成长逻辑依靠线下消费场景推动的这类服务型消费和基础型必选消费都是我们相对比较看好的方向,例如白酒、餐饮。
此外,从机会角度来看,我一直以来认为风险背后孕育着很多机会,虽然基于对消费意愿的担忧,我们短期对于偏远期兑现的可选消费相对比较谨慎,但整体从2-3年维度来看,我们认为其中也孕育了非常多机会。总体而言,消费升级大趋势并没有被改变,只是节奏可能在放缓,决策层在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推动和刺激。所以,对于可选消费品而言,我们也会在估值业绩匹配度相对比较好、性价比比较高的位置去寻找一些优质的可选消费类企业进行一定左侧的分配和布局,像医美、品质家电、运动服饰都是我们相对比较看好的方向。
Q
消费行业偏传统,相对于一些新兴热门产业而言可能没有那么性感。想请教一下您,如何看待消费行业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
黄奕松:我认为任何一个消费品都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锚定点去衡量它所处的成长阶段,从而去衡量它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我基本上会把消费品分为四大类,第一是和人挂钩,第二是和地域挂钩,第三是和房子挂钩,第四是和时间挂钩。比如,通常所说的偏基础型必选消费品的成长潜力就是和对应的潜在消费人口挂钩,一些具备明显区域性特征的消费品的成长潜力和天花板就是和区域经济挂钩。再比如,家电里面相关品类的消费必须要有房子或者家庭这个场景去承载,所以从生意属性上来看,它的成长空间和成长潜力就是和房子挂钩。而短视频、游戏这样的品类所能达到的天花板就是和消费者一天中的使用时间去挂钩。当然,和人挂钩、和房子挂钩、和时间挂钩、和区域挂钩,这四个维度可能会有一些交错点,重要的是通过一些细致的研究分析以及对品类的理解去精准刻画出这个锚点,然后再去衡量这个品类所处的渗透率阶段、成长空间以及成长潜力。
对于渗透率处于前期的品类而言,消费群体很明显偏年轻化,现在00后、90后在逐步成为消费的主力群体,他们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生活的向往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短期节奏可能放缓了。所以,我们对于这类品类更加需要关注企业打造产品的能力,看是否能够真正刺激到消费者需求,体现出爆发式成长。
家电行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从需求侧角度来看,严格和房子挂钩,基本上可以分为和新房二手房成交相关和存量房相关两大类。对于冰箱、空调、洗衣机这样的品类,看起来中国每户家庭这三大品类户均保有量已经达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状态,但是追溯过去3-5年类似行业里面的优质企业,还是能够实现相对比较稳健的大概1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这个行业虽然成长天花板比较低,但是有很多置换需求可以去挖掘,龙头可以通过渠道效率提升、数字化能力升级以及品牌升级去实现行业份额的持续整合。此外,也可以通过全球化去拓展第二成长曲线。所以,这里面就可以赚到企业通过长期精耕细作带来的龙头壁垒红利的钱,这样的钱虽然弹性没有那么大,但是确定性和持续性相对都很强。
此外,像消费电子类的小家电产品就是严格和存量房子相关。现在基本上中国居民的户数是4亿户,偏初创类的品类每年新增体量也就400、500万台,所以本身的渗透率就相对比较低,而且现在年轻消费者尝鲜的意愿度也在持续提升。所以,我们就需要关注到底哪些企业能够推出相对偏创新型的产品,真正刺激到消费者需求。我认为在渠道变革相对比较快的中国市场,只要有产品,都不愁卖,所以我们需要去关注哪些企业真正能够打造出比较好的产品,去体现成长性和爆发性,这里面的机会也非常多。
Q
制造业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不光有传统制造业,也是一个新型赛道集中营,例如最近几年市场关注度很高的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等。也想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制造业存在怎样的机会和风险?
黄奕松:机会层面,从全球产业链分配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制造业最有效率和最有优势。近几年全球企业各地建厂,但从财务质量来看,中国工厂的净利率一定是最高的,包括从过去2-3年来看,在海外出现供应链短缺或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出口份额在持续提升。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认为全球最肥沃的需求端土壤和最稳定的中国供应链体系一定会碰撞出很多火花。现在全球都处于经济转型期,各国经济体都有存量提效+增量提质的需求,当一些成熟品类出现新的技术突破或者出现新的需求和新的产业趋势时,无疑给了中国制造业份额提升、价值质量升级、品类拓展的机会。所以,在制造业领域,我们依然看好结构性需求相对比较好,行业能够实现逆势资本开支和盈利扩张,同时实现量利提升的品种。在整个宏观经济相对比较疲软的大背景下,成长的稀缺性也非常强,汽车零部件、新型电力系统等都是我们相对看好的方向。
风险层面,我们需要客观承认一些重点高精尖制造领域的发展可能还是需要全球产业链去配合,比如在半导体设备和数控机床领域的一些核心环节上,海外企业走得更早、更快,技术能力和量产稳定性比中国企业更领先一些。在目前潜在脱钩的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些制约。当然,风险也孕育着机会,今年以来政策也多次提到“安全发展”这四个字,从微观层面也可以看到有很多针对制造业的贴息贷款和再贷款项目的落实,我相信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之下会诞生出一些优秀公司,去帮助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中实现突破。
Q
刚才您提到国产替代和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近两年市场热议的关键词,您觉得广大投资者可以从哪些方向具体把握国产替代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黄奕松:我大概针对国产替代和高质量发展这两个维度,谈两个我相对比较看好的行业。
从国产替代角度来看,我相对比较看好汽车赛道。首先,汽车行业全球8000万辆,中国2000万辆,从存量保有量角度来看,能够达到数亿量级的市场,这就决定了它的需求韧性非常强,容量也非常大,同时产业链很长,这两年在全球车企电动化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上的创新。但是从总盘子来看,中国企业整体在全球汽车体系里面的参与度并没有特别高,所以这里面能孕育出非常多国产替代机会。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在汽车的细分行业中,我们相对更看好中游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汽车零部件核心的中长期逻辑在于,在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过程中,整体合资车企以及外资品牌在技术路线上相对比较保守和谨慎,再加上现在碳酸锂价格一直在下探,这就给了电动车自主品牌充分崛起的机会,无疑也给了一些服务响应能力相对比较强、主动研发意愿更强的国产零部件体系一定弯道超车的机会。所以,它们能够通过国内国产化率提升以及出口的抢份额去实现相对比较确定的结构性成长,现在很多汽车零部件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从1到3渗透率快速提升期。过去10年、20年以来,在燃油车时代,很多汽车零部件环节一级供应商以及二级供应商都是由海外企业主导。在这波电动化引领下,从未来3-5年角度来看,我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由于汽车作为一个消费品,有非常强的安全属性,所以在各个环节,对于量产稳定性和量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当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产化突围的过程中积累了和整车厂配合的大量工程化以及大规模量产经验后,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一个强者恒强的状态。这样的份额优势也可能反过来反哺燃油车领域,实现电动车加燃油车份额层面的全面追赶。从具体投资机会来看,我认为汽车本质上是一个具备消费属性的工业品,从工业品属性出发,就会有持续降本的诉求,从消费品属性出发,就会有持续体验消费者体验的诉求。
所以,未来第一个方向,看好技术引领、能够帮助整车厂商实现降本提效的专业汽车零部件企业,像轻量化、热管理、智能化都是我们相对比较看好的方向。这里面我们会更看好一些产品能力上偏软或者涉及大量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品类,在这其中走得相对比较靠前的企业也会呈现强者恒强的状态。
第二个方向,比较看好平台型企业,即能够在整车架构里面覆盖越来越多环节的企业。第一,这些企业本身能够受益于拓品类带动的单车价值量的提升。第二,随着电动化率逐步饱和,这个行业必定也会经历一个竞争加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类似的平台型企业抵抗周期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第三个方向,相对比较看好底层应用型企业,主要是指一些所涉及业务偏底层技术,可以横向拓展到更多下游需求的企业。目前从近1-2年状态来看,所谓的底层技术可能刚好体现在电动车品类的成长上,后续还有像储能、充电桩类似的行业需求可能都会慢慢发展,所以这样的偏底层技术类的企业也是我们希望长期寻找的。
从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我们比较看好新型电力系统的投资机会。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年发电侧风光的发展以及用电侧电动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造成了整个电网供能和用能上的差异,现在很多区域电力的净负荷曲线越来越大,这无疑给整个电网侧的消纳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从近2个月政策引导思路上来看,第三周期输配电监管政策的推出以及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力支持,都会看到未来在电网技术设施端补短版,带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相对明确。
所以,这里面也会带来很多电网侧、配网侧的细分机会,像特高压的投资、工商业的储能、配网智能化、充电桩等等,类似偏细分的机会我们都相对比较看好。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小公司所对应的市场相对比较小,公司也很细分,更加考验我们的选股能力。再加上现在除了中国以外一些新兴市场的电网相对比较脆弱,所以这些企业也可以将自身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实现出口端份额提升,我们整体也会在新型电力系统这个大方向里面去寻找一些偏细分的机会。
Q
过去25年中国公募基金规模实现了从0到27万亿的跨越式发展,并且也为广大投资者取得了良好的回报,但是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仍然客观存在。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员,基于自己的一些投资经历,您认为普通投资者投资基金最大的难点和瓶颈是什么?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建议给到大家?
黄奕松:我认为基金投资和平常的股票投资本质都是一件偏逆人性的事,大家可能都会或多或少陷入“涨得多了就想追,跌得多了就想剁”的怪圈。但实际上,投资一个人或者投资一家公司都需要建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好的价值发现,这样也会更从容,涨多了大概知道价值空间在哪里,跌多了也大概清楚价值底线在哪里。
从短期基金产品的净值表现来看,可能或多或少会受到很多层面的扰动,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认可一家企业或认可一家基金公司,或者认可某一位投资者,就长期定投,这是相对比较好的方式。作为基金经理,我们也会想用长期的业绩表现去回报投资者的信任。
宣传推介材料风险揭示书如下
尊敬的投资者:
2023-08-16 14: 23
2023-08-23 14: 21
2023-08-23 14: 21
2023-08-11 18: 19
2023-08-13 21: 18
2023-08-13 2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