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块钱不就是1块钱嘛,购买力相同啊,何来如此之问?
来,魔法时刻~
本期表姐说魔法,不,《表姐说理财》我们来个心理“魔法”,边读可带入的那种~
辛苦钱和意外财,哪个更值钱?
试想一下,你兼职一天腰酸背痛腿抽筋赚了100元,下班后在马路边居然意外捡了100元!这两个100元哪个你更当回事?
或者换个问法,本来打算买杯奶茶犒劳自己辛苦的一天,现在是不是想多加一份炸鸡了?正所谓来的容易去的也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何必太在意?但,辛苦钱可是要慎重规划的。可见,虽然都是100元,“辛苦钱”比“意外财”感觉上更珍贵,规划起来更慎重。
Why?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专业名词“心理账户”,被贴上不同心理标签后的100元,就呈现了不同的价值。
什么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重要概念之一,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会影响人们产生非理性决策行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一般都会依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权衡事情的重要性,然后决议取舍。
买包送老婆大人,这钱怎么花最有价值?
再想一下,对待工资精打细算的老婆大人看中某款包包很久了,但一直没舍得入手。然后你花钱买来这个包包送给她作生日礼物,老婆大人心花怒放,瞬间觉得太值了!你看,同样是你家的钱,显然以这种方式花出去获得的心理价值更高。
心理账户理论提到,人们对相同购买力的钱会因为不同的经济活动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人们会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收益或者支出,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老婆大人下意识地区分对待辛苦赚来的工资报酬和意外收获惊喜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心理账户。
这个同样适用于给顶梁柱先生送惊喜哦~
心理账户理论给我们的投资启示
人们会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划分在不同的心理帐户中,这种分账户的行为会导致个人对不同类型的投资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例如,“用于储蓄”的账户和“用于投资”的账户,在对待亏损的敏感度上显然是不同的。因为大家默认储蓄是安全的,所以对这个账户的亏损敏感度会高;认为投资是有风险的,相较之下也就更容易接受“投资账户”的亏损。
对待不同来源的收入会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会用不同的态度。这又会影响理财目标的设定。
以“用于子女教育”的账户和“用于旅游”的账户举例,对于前者,大家可能更愿意长期投资,争取保值增值;对于后者,则更倾向选择短期理财产品,确保流动性。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避免心理账户对理性决策可能带来的干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该尽可能的找出能够避免或降低心理账户影响的投资方式。
凡事都有两面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无论收入来源何处,都应当把它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避免“来的容易花的随意”。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心理账户的理论运用到资产配置上来,利用分散投资的思维来平衡风险偏好,根据自身的理财规划,分出不同的理财账户,争取将自己的每一笔资金都能合理划分和使用。
例如,可以尝试按照用途将钱分为储蓄账户、投资账户、日常开销账户等,利用这些账户分类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对我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形成正面引导,尽量规避非理性行为。
表姐给自己规划的账户分别是储蓄账户、日常开销账户、养老金储备账户、梦想暴富账户(哦,开个玩笑~)。你呢?打算如何设定自己的账户呢?
写在最后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账户理论可以解释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认知和评价方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心理账户理论可以解释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由于个人对不同资金的定位不同,其对应着不同的期望回报和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不一样,态度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块钱就是一块钱”,不同的只是你对它的定位,或者说你把它划分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很多非理性的消费决策其实就是你的心理账户在施展“魔法”,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钱花起来毫不手软,有些钱花起来却如心头滴血。
认识“魔法”,打败“魔法”,最后再好好运用“魔法”,帮你减少冲动消费,理性决策投资行为,让钱往厚赚,往多攒,嗯。
九泰基金整理制作
风险提示:本材料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不做投资建议。如上文内容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作者与我司联系。基金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九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郑重提示您注意投资风险。
2023-11-25 19: 19
2023-11-24 18: 14
2023-11-23 21: 34
2023-11-23 21: 32
2023-11-23 21: 22
2023-11-23 2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