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什么会波动?投资者究竟怎样才能对抗市场的波动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投资者朋友,小诺也不例外。
结果没想到,某日周末,小诺陪母上大人逛寺庙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则佛教小故事,一下让我把这两个问题给琢磨明白了。
佛买铜像
故事叫做《佛买铜像》。说的是,有一天,佛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世代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且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 众僧诧异不已,质疑这价钱怎么可能成交。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于是,弟子们纷纷下山与老板砍价。第一个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同样无功而返。
如此反复,直至第九天,最后一位弟子的出价已经降至200元了。
老板看着一个个买主价码日渐下滑,心生焦虑,后悔为何不以早一天的价格出售。到了第十天,老板已经懊悔不已,暗下决心今天再有人来,无论出多少钱都要立即出售。
第10天,佛亲自下山,表示愿意出500元买下铜像,老板高兴得不得了,价格竟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售,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价格”是“相对的”
我们看到在故事里,释迦牟尼像的实际价值并未发生变化,但由于买方愿意出的价格越来越低,老板的心理预期受到了影响,信心越来越不足,心理价位也逐渐下降,最终以远低于最初期望的价格成交。
明明是同一件商品,为什么几天之内,成交价格会不一样呢?
因为人们对于价格的感觉,其实是“相对”的,并不是一个绝对不变的数值。同一个红薯,我卖1块钱,但是明星来卖,可能要100块;同一瓶水,景区外卖1块,景区内可以卖20块。同样的玫瑰花,情人节的时候,卖上百块,一天过去,就只卖十分之一的价格了……
在市场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价格的形成,受到了买卖双方多种因素的影响,供需关系、市场氛围、信息流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交易者的心理预期,从而令价格出现上下波动。
资本市场也是这样的。一朵玫瑰花尚且存在价格波动,更何况一家公司了。
而且,价格的这种“相对性”,放在投资领域,往往还会使得人们容易被“价格”本身所“诱导”。
故事里,为什么佛祖要等到第十天,才现身去买佛像呢?为什么不在第一天就让弟子把佛像价格还到200元呢?
因为佛祖通过连续九天的持续砍价,让老板形成了一种“未来价格会不会继续走低?”的猜测,并且在之后日复一日降价中,不断验证了老板这个猜测,于是老板的心里就形成了未来铜像价格会继续下降的“预期”。
咱们在投资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当市场回调1天,大家不会太过在意,但是当市场连续下跌9天,很多人内心就开始产生较大波动了,如果市场连续下跌一个月,大部分人都快要扛不住了,开始忍不住猜想“市场是不是出现什么问题了?”、“未来估计还会继续下跌”、“再跌一个月怎么办?”,这些情绪会不断强化大家对于未来市场悲观的“预期”,在止损的恐慌抛售下,形成更大的下行压力,导致市场继续下行,进而开始发出疑问“未来还会不会涨”,最后大家都不怎么敢交易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所谓的“追涨杀跌”一词,就是由此而来。但是,在“价格”是“相对”的同时,“价值”在短期并没有轻易发生改变。无论我们把价格推到多高、或者踩到多低,它就像一根橡皮筋,你越撑开它,它就有越强的力量回弹。
“市场先生”的“坏脾气”
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下山还价的和尚们,其实每次只是根据佛祖的吩咐去执行的,他们并不是根据铜像真正的价值来报价的。甚至在他们最初的认知里面,他们也认为,用500块钱买到这尊铜像,是“不可能的事”。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市场的“报价”并不一定都是基于“理性”的判断。
咱们的资本市场也是这样的。
格雷厄姆有个著名的“市场先生”的寓言故事:他把市场比喻成一个“脾气古怪的先生”,假设我们和“市场先生”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各自持有50%的股份。“市场先生”每天都会来向我们出一个价,想买下我们手里的股份,或者把他手里的股份卖给我们。
但是这个“市场先生”非常地“喜怒无常”,他有时候会特别乐观,以非常低的价格把他的股份抛售给你。
他问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要参考市场先生的出价来评判手里股票的价值呢?”
那肯定是不要参考比较好。
跟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打交道,咱们还是得独立分析、评估自身持有股份的价值,然后再跟市场先生的报价来进行对比,如果能获得收益就交易,如果不能就不交易。
回到佛像的故事里,佛一开始就在自己心中对这尊铜像的价值有清晰的评估,并且不管老板开多少价,别人如何质疑,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而铜像店的老板,却不停地动摇,跟着市场的报价跑了。
这两个故事,发生的地方不同,时代不同,但都向我们揭示出了市场的本性其实是恐惧和贪婪交替的,市场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理性的。在投资里,我们持有的资产,是很可能在市场上被“误判”了,或被高估出现“泡沫”,或被低估陷入“踩踏”。
这个时候,我们自身要保持冷静,避免跟着市场的涨跌改变了我们心中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而作出错误的决定。
如何“战胜”市场?
首先,想要“战胜”市场,我们要先“战胜”自己。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价格之所以波动,可能是供需变化了,可能是情绪变化了,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是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内心“波动”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改变了;
那我们为什么会犯错,可能有从众心理、可能有信息不对称,但最终,还是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坚定”,我们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被动摇了。
同一样物品,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市场可能会给出合理的价格,也可能犯错,但是最终长期来看偏离的价格总会回归价值。
所以想要“战胜”市场,我们首先要能够做好自我控制,不能够轻易因为“三根阳线改变信仰”,也不能因为“三天大跌就草木皆兵”,当我们把自己和市场的情绪隔离开来,用自己的独立判断去评估手中资产的价值,并由此来决定是否应该“买卖”时,才是我们真正开启“投资大门”的那一刻。
其次,学会“利用”市场的“错误”,而不是“陷入”市场的“错误”。
既然市场容易出现“非理性”的报价,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它?
是跟着它一起追涨大跌,放大这些错误,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亏损吗?
是从此“封心锁爱”,发誓此生不再踏入市场半步吗?
还是理智看待市场会出现“错误定价”,并且学会利用它来获取收益呢?
当我们看到市场接连下跌时,是否要马上着急和焦虑地去改变自己投资策略,来符合市场的表现;还是先仔细想一想,是我们“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答案不言而喻。
当我们真正去注重和发掘内在价值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因为市场的涨跌而过度困扰了。市场非理性的大跌,只会让我们看到“淘金”的机会;而当市场过热出现泡沫的时候,我们也能做好准备清醒离场,不容易陷入贪婪无法自拔。
最后,耐心和坚持也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在刚才的故事里,佛祖展现出了高度的耐心和坚持,而店主却没有坚持下来,结果一目了然。
在我们投资时,短期价格可能被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出现上下波动,投资者可能会面临种种的诱惑和压力。但是最终长期来看偏离的价格总会回归价值。我们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市场回归理性、给出更为合理的价格。
如果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很容易陷入到市场错误定价的陷阱里,被扰乱心绪,最终无法保持理智的思考,作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说,其实投资本身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始终保持“坚定”,屏蔽外界的杂音,不轻易屈服于市场,用理智和坚持来铺筑成功之路。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2023-12-08 16: 44
2023-12-08 11: 16
2023-12-08 11: 15
2023-12-08 11: 12
2023-11-24 22: 54
2023-11-27 16: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