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投资者,我们都期待一个股市的好年景。
如果我们能够提前知道新一轮的景气即将来临,投资将会变得多么简单。再也不用担心选什么股票或者基金了,也不用在股市里进进出出,只需要直接购买指数基金就行。遗憾的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择时并不现实并且大概率容易出错。但如果考察过去,或许能为我们感受股市温度提供宝贵的线索。
美林证券董事总经理马丁·弗里德森在《牛市的理由》一书中,就尝试回顾美股在20世纪的百年间10次最大涨幅的年份,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他认为,有些特征的确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大牛市所共有的。
本书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不曾特别关注的真实:按照市场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荡的理论,投资者在一个大跌的年份后买进股票,就可能逮住大牛市。可惜历史并不总是支持这种策略。以美股市场为例,在大萧条开始的1929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17%,1930年又下跌34%,1931年再度下跌53%。经历了连续3年的熊市之后,如果投资者认为怎么都该涨了的话,那么就会再度遭到市场的惩罚:1932年,市场继续大跌了23%。逢低买入是可以积累安全垫,但并不是万无一失。
不过,接下来的1933年,却创出百年间的单年最大涨幅。
作者根据总回报率的高低,列出了20世纪美股单年涨幅最大的10个年头,分别是:
1933年53.97%
1954年52.62%
1915年50.54%
1935年47.66%
1908年45.78%
1928年43.61%
1958年43.37%
1927年37.48%
1975年37.21%
1995年36.89%
如果我们想深度阅读一下,不妨看看1933年,这是美股20世纪最高的单年总回报率。而在这一年之前,市场先是经历了1927年和1928年的两波大涨,分别上涨了37.48%和43.61%,但紧接着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又使得股市经历了连续四年每年超过双位数的下跌,特别是在1931年指数直接腰斩。1929年的大崩盘击垮了那些成功的投机者,普通美国人也深陷绝望,既没有必要的乐观精神,也没有所需的钱财来对未来进行投资。他们唯一的一线希望就是1932年11月小罗斯福能够当选总统。1933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华尔街虽然普遍认识到复苏会来得很慢,但不再对市场持恐慌情绪。不过,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投资者是怎样从四年大跌的泥沼中,恢复了对于商业前景的乐观。至于其他媒体,福布斯满口都是好消息,认为复苏的明显迹象将在春季出现,并预测随着就业率的上升,分期付款购物将恢复。同时富裕及有能力消费的群体,面临现有物品的损耗,也会开始新的消费。而金融方面的前景会更加光明,预测到年底股息的增加量将超过减少量,重新开业的银行数量也会超过关闭的银行数量,商业贷款量和黄金储备也将逐渐增加,并预计债券市场的新债发行和信贷质量都将提升。《华尔街杂志》在1933年1月21日列出了一份名副其实的看涨迹象清单:·银行业信心恢复
·停止囤积货币
·信贷供给充足
·债券需求旺盛
·大公司削减成本,部分公司有望在第一季度实现盈利
·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其他地方各级政府出现了10年来平衡预算的最大热情
·棉花、罐头和皮革可能出现短缺,进而价格提高
·国外经济改善,“尤其是德国”
·很有希望达成国际协议,以稳定汇率、防止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
《巴伦周刊》的专栏称,似乎没有大卖家在伺机而动,没有出现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现金的强烈冲动”一去不复返。当然,《巴伦周刊》也认为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的大型投机者仍在观望,他们吃过1930年春一次假复苏的亏,如今他们还没有看到大萧条走上解决之路,彻底解决更是遥遥无期,所以交易还是冷淡。而推动交易的主要因素是投资顾问和经纪公司的乐观情绪。不过,1933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胡佛和小罗斯福的大选发生在年初,而新上任的小罗斯福又拒绝了胡佛提出的联合行动提议。在许多共和党人看来,小罗斯福想要把所有举措的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而且若不是因为等到3月4日就职后才推行这些举措,或许原本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成效。因此,由于政府政策方向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酝酿已久的银行恐慌开始升温。密歇根州、马里兰州、印第安纳州等州都出现了银行挤兑和危机,这使得债券市场士气低落,股票市场也很快陷入低迷。2月26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至当年最低水平,较1932年9月的峰值又下跌了37%。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在几个月的漫长等待之后,3月4日就职之后的小罗斯福一改之前的不闻不顾,立刻开始其“新官上任三把火”。3月6日,他命令所有尚未停业的银行关闭4天、禁止黄金出口、停止所有外汇交易。3天后又签署《紧急银行法》,让银行放假时间被无限期延长。总统关闭了全国的金融机构,甚至阻止人们为购买家庭生活用品获得现金,为什么股票市场仍然度过了历史上收获最丰的一年?在《巴伦周刊》一篇记录底特律银行放假的文章里写到:事后来看,在那大萧条的年份里,由于银行停业的法规出台,突然之间,百万富翁和乞丐占到了平等的位置,除了口袋里的零钱之外,谁也没有多余的钱。1933年那个身无分文的春天让底特律人懂得了彼此,也打破了阶级的界限,人们意识到他们面临的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于是人们下定决心,要一起渡过难关。6天之后,小罗斯福在全国广播中呼吁大家齐心协力,以恢复公众信心,并且发挥了作用。次日,各城市银行陆续重新开门营业,票据清算银行也随之跟进。之前因担忧而囤积的货币,重新流入银行系统。到3月15日,存款超过取款。同天,纽交所恢复交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比停市前上涨了15%。尽管小罗斯福的经济政策也饱受争议,他的顾问阵营也分化为两派,一派最优先考虑立即恢复经济、另一派则把大萧条当成对美国经济进行永久性改革的机会。小罗斯福的政治决策更多体现在谋划政治交易上,而非制订前后连贯的计划,日后也出现了政策的相互冲突。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是否是最佳选择评价颇为复杂,他决定实现“通胀”,他相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通过提高价格来刺激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股市倒是很喜欢其政策,在他第一个任期的头几个月里股价飙升。受制于总统的政治压力,美联储没有像在胡佛总统任期内那样控制货币扩张。小罗斯福上任后的货币扩张似乎正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根本因素。人们现在手头有了足够的现金,由于觉察到商品价格即将上涨,便开始消费。伴随着物价上涨,实体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华尔街日报》写到股市的“通胀热”并没有带来毁灭性的恶性通胀;《财富》杂志认为通胀并未失控,因为公众没有对美元失去信心。不过6月的时候,美元对外国货币大幅贬值,道琼斯指数却创下新高。在7月创下年内最高值之后,下半年的市场表现令人失望。受到“一揽子法”规范的行业,生产成本增加,投资者受到了打击,世界货币经济会议未能取得任何成果,也被视为悲观迹象。人们逐渐意识到,工业活动的激增不可持续。生产未获吸收,货币政策又不确定,因此经济复苏放缓。而且,正如我们一直会看到的那样,大涨之后并不会一直大涨,1933年的上涨记录,一直要到1954年才要被赶上。尽管起伏不断,但193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总回报率高达53.97%,是美股在20世纪里最好的一年。而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小罗斯福的举措可能很难再获得太多掌声。从政治上看,他提升通胀率、限制竞争和扩大政府作用的政策恐怕很难再次奏效,而且,也说不清楚股市的上涨到底和这些举措有多大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高通胀似乎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多大帮助,与之相对的是,1995年的股市大涨则发生在通胀基本得到控制的背景下。回溯来看,20世纪30年代是指数动荡的10年,波动意味着这一时期除了大跌也有大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两个股市大好的年头,但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连一个都没有。作者坦言:经济繁荣并不是普通股获得绝佳回报的必要前提。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对于那些大牛市候选条件的跨年份对比,比如“企业利润上涨预期”是股市上涨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然而对于涨幅最大的年度,记录好坏参半。再比如“心理转变”和利润上涨预期一样,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同样是模棱两可,预测这些神秘的情绪波动会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对于未来的牛市,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观察结论,即以下两件事相继发生:低迷的价格+突然的信贷宽松。股价处于低迷水平,这反映出外界担忧对通胀敏感的央行官员将施加更多痛苦,如果突然间发生一场金融危机,让价格水平变成公共政策的次要考虑因素,由于急于预防崩溃,货币当局不可避免会对其政策作出调整,投资回报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不过,本书仅仅是针对百年间10个最佳年份做出的一种主观分析,试图通过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来找到一些共通性,这当中不可避免也存在着作者个人的评价和选择性的引证过程,如何看待这些似乎有共性的牛市前提条件,也需要我们自己通过阅读、研究而进化自己的认知。作者自己也写到:这并不是说跟踪企业利润和常规经济数据对投资者没有价值,在市场表现最佳的两个年份之间,最长有可能隔着20个普通年份,这些普通年份,才是构成我们投资者的一种日常。“睿见读书会”将在本月活动送出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牛市的理由:100年间10次大牛市在什么条件下出现?》,敬请期待。
风险提示: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