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经历漫长熊市的考验后,A股迎来首批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3月,建设银行、美国信安、中国华电三家股东方达成发起人协议,拟成立建信基金。时任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部副总经理的孙志晨主动请缨,和首任董事长江先周一起,带领在建行内部招聘的十余名员工筹建建信基金。6月,建信基金筹备组成立,孙志晨主要负责建章立制、搭建业务系统、招聘人才、建设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等工作;9月,公司正式成立;12月,旗下首只基金——建信恒久价值首募即62亿元。与时间“竞跑”的建信基金,与首批银行系基金公司一道,仿佛市场的一剂催化剂,A股随即开启长达两年的牛市征途。
15年风雨前行,建信基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管理规模超万亿元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在孙志晨看来,支持建信基金走到今天的是公司创建时的初心,即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为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信念与坚持。无论是公司初创时以“持有人利益重于泰山”为核心的“建信之基”文化,还是转型发展期以“善建财富、相伴成长”为使命的梧桐精神,都为建信基金成长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生态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未来与客户、股东、合作伙伴等社会各方共同构建健康生态成为可能。
日前,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建信基金董事长孙志晨。孙志晨强调,建信基金将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在持续优化货币基金的场景化应用和用户生态的基础上,重点推进ETF、指数、公募FOF、养老FOF、商品、MOM、REITs等工具类、创新类及主动管理型的权益类产品发展,优化资产管理结构,打造“第二发展曲线”;同时,正式将ESG纳入公司发展的战略新选择,在金融双向开放的背景下,提升建信基金在全球资管格局下的竞争力。
坚守初心 内外透明办公司
中国基金报记者:建信基金成立15年,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基金公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孙志晨:支持建信基金走到今天的,是公司创建时的初心。
2005年,正值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前夕,一方面国内金融企业要做出“参与国际竞争、迈向集团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另一方面漫长熊市的考验也让市场对在公司治理、合规经营、风险管理等方面具备经验的合格机构投资者饱含期待。与此同时,国有银行在1997年就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过8年发展,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银行要真正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像欧美银行一样陪伴客户成长甚至成为客户的终身伙伴,就必须提供优秀的底层产品。通过基金代销与托管业务,建设银行当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基金产业链中,基金公司是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银行主动向国务院请缨,积极争取试点筹办基金公司。因此,建信基金在成立伊始就肩负着“为市场培育优秀机构投资者、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也成为公司起步阶段的愿景——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并争取做成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在公司初创期,我一直强调,我们不是做一件事情,而是做一项事业。我们要牢记信托责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和风险控制。
15年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建信基金从起步开始就走市场化的道路,遵循着基金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则不断向前拓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健康生态体。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创业初期,建信基金具体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孙志晨:制度优势是公募基金行业最大的优势,因此在刚起步时,建信基金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制度建设。同时我们还要遵守银行的并表管理制度,所以有两套制度体系为建信基金保驾护航。
第二是文化建设,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是一群有着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整合资源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决定着公司长期的发展方向。在公司发展的第一个10年,以“持有人利益重于泰山”为核心的“建信之基”,帮助我们实现了打造自身健康生态体的目标,诚信、合规、专业、创新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建信人的心中,“诚信和合规”培养我们成为值得信赖的“好人”,“专业和创新”引导我们成为专家型的“能人”,一个企业,只有由可信赖的“好人+能人”组成,才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和托付。我们在初创期就认识到,“办基金公司就像在金鱼缸里做企业一样透明”:对外透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知道你坚持履行信托义务、对投资人负责,才能信任你;对内透明,我们才能真正聚集人才、凝聚人心,让员工和企业一条心去创造价值,把公司打造成健康的生态体。
建信基金是第49家成立的基金公司,公司成立5年后,资产管理规模进入行业前二十,并先后获得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及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向大型基金管理公司迈进;在公司成立十周年时,公司迎来跨越式发展,管理资产总规模突破6800亿元,比前九年总和增加3250亿元,实现由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向全面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2017年,为适应行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们启动企业文化重检工程,在“建信之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梧桐”文化(谐音“五同”),即同心、同行、同创、同享、同赢,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新时期公司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致力于与客户、股东、合作伙伴等社会各方构建健康生态。
金融科技是核心竞争力 构建健康生态是大局观
中国基金报记者:金融科技如何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志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5G、区块链、AI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给资产管理行业带来投资理念、逻辑、技术、模式等各方面的颠覆性创新变革。最近两天有两则财经新闻震撼商界,一是贝壳市值超过“万科+融创”之和,二是市场消息称蚂蚁IPO估值预计超过建行,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今年以来的疫情更是在客观上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未来,5G应用一旦普及,将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形态、企业运营的业态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有以理念升维为先导,才能拥抱时代、把握变化。
在新经济、新金融的环境下,金融科技也必将成为资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的投资能力、客服能力、风控能力、产品设计能力等都需要建立在金融科技的基础上。因此,我们第一步就要最大限度地网罗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数字化建设,包括底层数据库建设、大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和量化投资体系搭建等各方面,都要“跑步前行”。
在投资端,随着市场机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市场有效性逐步增加,我们致力于推动从“经验投资+统计投资”到“智慧投资+科学投资”的转变,用金融科技和量化体系厘清市场,形成“整体+系统+结构”的数据体系,并对股票库进行持续动态优化管理。通过这类的方式,使金融科技的能力转换成为投资者获取更优秀投资回报的能力。
在客户服务端,致力于改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状,借助金融科技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客户数据的多维度采集,构建起完善精准的客户画像,对接客户资金状况和投资需求,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建议,提高客户收益水平,提升客户的终极体验,让投资者的收入曲线契合甚至超越基金公司创造的投资业绩曲线。同时,大力推进以智能投顾为代表的“有温度”的新服务模式,更好地预判、挖掘客户需求,陪伴客户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助力资管行业实现客户服务的升级换代。目前,建信基金有4000多万客户,以前客户资源来源最多的是建行,现在我们在蚂蚁等第三方平台上的客户数量超过了传统银行渠道,也印证了建信基金的市场化能力。我们在网络群体中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也将有助于我们在场景和生态建设上形成正向循环。
为了更好地推进上述目标,在对内改革上,我们需要建立业务单元和业务矩阵,每个个人和组织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原点;在对外合作上,突破藩篱,和更多的优秀平台,例如互联网公司、建行之外的其他银行、高校和第三方合作,一起构建共赢的健康生态。我们现在有一个理念,不把互联网第三方平台看作渠道,而看作共赢生态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把互联网的基因引入到公司,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如果做好了,我们还可以把互联网的经营理念反馈给建设银行,反哺银行体系。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希望建信基金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基金公司?
孙志晨:从创业初期,我们就想把建信基金做成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这首先要求公司自身是一个健康的生态体,同时要求我们致力于与客户、股东、合作伙伴等社会各方构建健康生态。企业发展得越好,构建的生态体越大,企业的能量场越强,带动的资源和合作越多,影响也越广泛, 社会也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在一个互通互联的时代,不能关起门来办企业,只有构建好生态,才能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应该说,构建健康的生态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局观。
当前,建信基金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转型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由大到强”转化的必要前提,也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我们要学习“水”的品格,以“上善若水”为德行的最高追求,具备水一般“润物细无声”的情怀与能力,以投资者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根本,以助力实体经济转型腾飞为更高的追求,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海纳百川的大度,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优化资产管理结构 打造“第二发展曲线”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公募基金业从业15年,您有什么骄傲或遗憾的地方?
孙志晨:总体来讲,银行系基金公司整体都成长得不错,完成了初创到起步的阶段性历史使命,改变了以往国际上“大银行、大金融企业办不出一流资管公司”的现象,这算是有一点点骄傲的事吧。我筹备建信基金的时候42岁,当时的信念是,建信基金是我职业生涯的下半场,公司能不能做好,是对我前半生的证明。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不容易,能把建信基金办好,是我们初创者当时的“发心”,应该说见到了一定成效。
当然,也有遗憾,虽然建信基金的资产管理总规模排名靠前,但从结构上来看,权益基金的规模占比还不够,权益投资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号召力还没有树立起来,另外,我们的国际化能力偏弱,这两部分是我们的短板。按照“木桶理论”,我们要加紧补课。回顾过去,我觉得要少讲点成绩、多想想不足,寻找自身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不断前行。
中国基金报记者:建信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有什么发展规划?
孙志晨:由于自身资源禀赋、客户风险偏好以及外方股东保险起家的经营背景等因素,我们在权益投资风格上价值与成长并重,业绩偏长期导向,但在当下追求“明星效应”的市场环境中,没有形成太突出的轰动效应和市场号召力。相反,我们在固收类产品上的规模和业绩一直处于行业前列,2017年、2018年为投资者创造的利润都位于市场第二名。
目前,我们正以构建公司“第二发展曲线”为目标,在公司内部把资源向权益产品倾斜,同时通过金融科技助力权益投资能力的提升。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策略是用固收类产品稳定规模,用工具类、创新类产品以及主动管理型的权益产品来优化资产管理结构。
在权益产品布局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重点推进被动指数、指数增强、Smart Beta、ETF等工具类产品,这类产品投资风格透明、交易费率低廉,更易为投资者识别和运用;同时,公募FOF、MOM以及养老FOF也是我们在养老三支柱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点布局的产品;此外,随着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开启,公募REITs也会成为公司努力争取的下一个重要业务增长点。二是在主动管理型的权益产品上,我们将重点发展风格鲜明的行业基金,在各类优秀行业基金做支撑的前提下,全市场精选、价值型、成长型等风格类的主动权益基金,也会水到渠成地发展起来。
另外,我们要加强投研平台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投研系统化和智能化水平,强化“智慧投资+科学投资”的正向循环,持续推动系统平台不断迭代更新,提高产品绝对收益能力。同时,对股票库进行持续动态优化管理,通过一套量化指标(包括流动性、业绩、成长性等)进行系统筛选,初筛出一定比例的股票“入库”,再精选出符合条件的、更小比例的股票分别进入一级库和核心库,由此完成“股票池”向“股票库”的转换,并通过“量化标尺”对不同股票标注结构性的特点,明确它们在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作用,从“基于个股的投资”转向“基于策略的投资”,逐级提高实现阿尔法收益的胜率。
在考核制度上,我们早期考核基金经理时按照相对排名的逻辑,但公募基金的目标不是为了战胜同行,而应该更好地去理解市场、驾驭市场、战胜市场,提升为投资者创造绝对收益的能力。因此,下一步我们还要想办法控制回撤,以绝对收益的思路做投资,力争为投资者获得更加稳定、持续的超额收益。
企业要能创造价值 筹备引入ESG战略
中国基金报记者:无论是管基金还是做企业,都面临平衡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孙志晨:这里面有两套逻辑,一种逻辑是盯着规模和短期的利润,“我要生存,生存好了再说别的”;另一种逻辑是,从事情发起时的着眼点、初心、胸怀起步,去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规模、利润、个人利益只是自然产生的结果,我们选择的是第二套逻辑。
建信基金现在要将ESG纳入公司的战略新选择,系统推进ESG项目,这是我们坚守初心的一份选择,也是我们面对未来的一份态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需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这是建行的理念,也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相信,本着一颗与社会各方共荣共赢的心,好的结果会是自然而然的事。
中国基金报记者:请谈谈建信基金的ESG战略新选择。
孙志晨:建信基金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符合ESG理念、践行责任投资的建信上证社会责任ETF及其联接基金,今年正式将ESG纳入公司的战略新选择。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投资端引进ESG系统,二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上,把自己变成一家ESG公司,力争在金融双向开放的背景下,提升建信基金在全球资管格局下的竞争力。
35年金融老兵 坚持与持有人站在一起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什么时候来到建行?请讲讲您早期在建行的经历?
孙志晨: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建设银行总行。1998年,首批规范的基金公司成立后,我在建行证券处参与搭建证券业务系统,这是第一个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行范围内的证券登记、交易、存管的场外系统,实现了以唯一客户识别号为核心的系统架构,在当时非常领先。2001年,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基金就是我们销售的,还记得结束当晚9点,我们一起到建行所在的科技大楼,通过自己开发的证券业务系统做盘点统计,总共卖了16.6亿,这在当时是非常优异的销售成绩。
应该说,公募基金行业从设立之初就有了非常好的制度安排:一是信托的制度安排,涉及公司治理、投资运作、财务会计、产品销售、信息披露、人员管理等一系列基础环节,保障公司运营受到严格的法规监管与制度约束,使公募基金成为信托关系落实得最充分的资产管理行业,真正做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二是强制托管的制度安排,使得公募基金的资金运转由银行体系来完成,不会出现挪用客户资金的问题,管理人只能按照基金合同勤勉尽责地去创造价值,保障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2年没出过大的风险事件。另外,督察长制度使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更多一重保障,为公募基金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会买基金吗?
孙志晨:从2001年代销基金开始,我就不再做股票投资,全部换成了公募基金,因为信奉基金的理念,第一,基金是专业投资,基金经理的专业性可以通过时间来验证;第二,基金是组合投资,可以尽量减少非系统性风险;第三,基金管理机构拥有强大的IT系统和风控系统,具备严格的交易纪律性;第四,基金管理团队拥有强大的投研能力,在投研时间和信息量上的优势是普通个人投资者难以比拟的。另外,建行当时代销基金采取“精品策略”,对公司和产品都会精挑细选,我自己销售的基金,基本上每只都会买一点,这是我的信念,也是一种情怀,我要和购买基金的老百姓同进退,做到知行合一。2005年建信基金成立后,我把所有其他公司的基金都赎了,全部换成建信基金的产品,这也算是一种执着吧。
在采访的最后,孙志晨还向记者提到了他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他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经济结构之深度转型,以及资本市场变革的新起点,资产管理行业有望在引入多元参与主体、有序扩大投资范围、稳步推动产品创新、切实提升投研实力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进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形成以国内资金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资金循环双促进的新格局。作为其中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建信基金将在过去15年发展的基础上,始终致力于找准客户的需求、找对时代的方向,坚持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牢牢把握价值创造的根本和优化生态的大局,以数字赋能为引擎、以服务升级为契机,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筑牢智能科技的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与持有人站在一起,构建行业健康生态,为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和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