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于一个人,正值青春年少,褪去稚嫩,拥抱成熟;于一家公司,正值发展稳健期,业务扎实,前景广阔。一直不太显山露水的鹏华基金,正值21岁,厚积薄发,追求卓越。
21年稳扎稳打,鹏华基金管理规模和客户规模实现双丰收。根据银河证券数据,剔除货币基金与短期理财债券基金,鹏华基金2019年三季度末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1573.53亿元,位列全行业第11名。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稳居行业第一梯队,为超6000万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鹏华基金长期回报也非常可观,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2019年11月底,近三年的基金管理人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上,鹏华基金以旗下15只参评基金38.69%的平均收益率,在前15大非货公募基金公司中名列第1;在过去三年的基金管理人债券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上,鹏华基金以旗下14只参评基金13.90%的平均收益率,在前15大非货公募基金公司中名列第6。
亮眼业绩背后体现的是鹏华基金总裁邓召明的战略格局与践行能力。作为2002年就进入公募基金行业的老将,他很在意公司的长远战略、团队建设、文化制度、创新发展等“内功”,力争将每一步走得更稳,将每个业务发展更好。
目前金融行业格局正面临重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不仅仅需要大格局的战略布局、稳扎稳打的行动力,更需要勇气、担当和魄力。邓召明表示,鹏华将以现代企业的姿态,争取率先成为业内领先的大型综合资产管理机构,打造公募基金的“头部机构”,立足本源,注重高质量增长,追求中长期投资业绩,持续为持有人奉献优异、稳健的投资回报。
“硬制度”与“软实力”
鹏华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行业 “老十家”公司之一。21年间,从成立时仅19名员工、管理规模不足百亿的小型金融机构,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数百名员工,管理资产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包括166只公募基金、多只全国社保及基本养老保险组合基金,以及近百只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持续保持零违规的大型综合资产管理机构。
邓召明谈及这一路走来的感受,说得最多的是“硬制度”与“软实力”。他表示,自2007年底,随着占比49%的外资股东意大利欧利盛资本加入,新的管理团队逐步到位,鹏华基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中外股东利益一致,注重公司长期发展,充分磨合,对管理层充分信任、充分授权;另一方面,清晰的公司章程明确董事会与公司管理层的权利与义务,为鹏华的市场化竞争奠定制度根基。
在“硬制度”的保证下,鹏华基金逐渐形成自己的“软实力”特色。首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整体经营上立足客户价值,聚焦客户需求,避免短期因素的干扰,建立更长远视角的业务布局、人才梯队建设、员工激励机制等稳固公司发展根基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多年来,鹏华基金未发生过任何风险事件,这在业内非常少见。这背后体现的正是重视风险管理及合规文化的建设。近期证券基金行业召开文化建设动员大会并正式成立委员会,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呼吁加快行业文化建设。鹏华基金秉承“诚信、尊重、合作、卓越、创新”的经营理念,抓紧落实政策精神,立足责任文化的核心价值,强化建设“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
第三,追求卓越是鹏华基金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观。邓召明表示,“投资人愿意把钱交给你,你就必须做到极致回报持有人的信任。这体现在投研方面,就是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理念,深入公司基本面研究,挖掘最优秀投资标的并长期持有,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投资回报。在投研领域追求卓越,必须寻找最优质的投资标的,才能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我们每一位鹏华员工都非常进取努力地在自己所处业务领域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第四,资管行业的业务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诚实守信”是业务合作的本源。邓召明强调“靠谱”、“说到做到”、“做不到的事儿不会说,说到的事儿一定做到”,必须真心为客户着想,从客户利益出发,才能获取客户的长期信任,稳固资管业务的发展根基。
邓召明表示,公募基金发展日新月异,必须紧密围绕客户需求,时刻拥抱变化,在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变革与发展。在产品创新方面,作为国内公募REITs的探路者,2015年鹏华基金发行中国首只公募REITs——鹏华前海万科REITs;为助力地方债稳基建、稳投资,今年8月鹏华基金携手多家机构发行了全市场首只5年期地方债ETF——鹏华中证5年期地方债ETF,积极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科技多方位赋能
“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是行业趋势,金融科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是鹏华基金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邓召明介绍,目前鹏华基金构建了一支自主培养、自主开发、自主运营的金融科技团队,科技赋能业务,运用数字化、场景化、社交化的创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基金服务,目前在投研、运营、风控等业务环节逐步落地。
面对海量的上市公司数据,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投资研究效率,成为金融科技赋能投资研究的重要课题。科技赋能投资研究,在鹏华基金更多体现在“不漏掉大机会、防住大风险”。
鹏华基金科技赋能渠道服务,更多体现在金融精准营销。
“我们在一些渠道网点,可以了解客户在鹏华基金产品的分布情况、盈利情况、申赎情况等,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邓召明说,在客户画像、渠道服务方面运用金融科技,可以进一步理解客户需求,深刻分析投资行为,强化销售行为的科学管理,提升营销精准度。此外,金融科技还能助力基金公司在运营管理和风险管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操作风险。未来可能在客户服务、日常清算等方面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
以市场化方式认可人才价值
资产管理机构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才。“保持核心团队的稳定,让人才能够在公司平台有效发挥聪明才智,激发自身的活力、创造力和潜能,这是非常重要的。”邓召明说。
鹏华基金的人才战略也确实有不少独到之处。在引进人才上,鹏华基金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自2008年以来每年坚持开展校园招聘的基金公司,并通过“导师制”和“传帮带”机制帮助员工寻找清晰、合适的职业路径,让每一位员工在公司平台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
“导师制”和“传帮带”业里也不少见,但鹏华基金执行更为严谨。据邓召明介绍,一位硕士毕业生刚进入鹏华基金的研究岗位,公司便会为他配备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或资深研究员作为导师,不仅一对一高度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还有高压实战学习的机会。“我们更希望员工和平台能共同成长、进步,目前公司核心的业务岗位涌现了一批历练超过10年的业务骨干,以及来自公司内部培养的优秀基金经理。”他说。
数据显示,目前鹏华基金的人才梯队不仅年轻富有朝气——90后员工占比33%,85后员工占比70%,更是“学霸”云集——硕博员工占3/4,投资研究人员90%以上都来自清华、北大等一线名校。
对于引进外部人员方面,邓召明直言自己会跟拟入职员工沟通,希望寻找一些价值观和鹏华一致的优秀人才,“价值观及理念一致、认同度较高,这在市场竞争中非常重要,可以形成合力”。
引进和培养人才别具一格,在人才考核上也凸显出“以奋斗者为本、以奋斗者为荣”的特色。邓召明介绍,百米赛跑比赛的冠军、亚军、季军看似成绩差距很小,但最终的影响力天差地别。因此,在考核上会拉开差距,更激励大家去积极进取、追求卓越,让奋斗者在市场上能够体现自身应有的价值。在人才激励机制上,鹏华基金也有自己的探索,在业内率先执行并坚持利润分享的长效机制,并努力推进员工持股计划。
此外,鹏华基金努力营造“共享、共担、共成长”的团队气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帮助员工解决日常困难,让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因此,近三年公司的核心人员离职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公司治理到ESG
2012年,鹏华基金联合耶鲁大学基金会,向格力电器成功推荐董事候选人,仍让人记忆犹新。这既是A股市场第一次由公募基金参与推选上市公司董事,也是公募基金在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做出的积极尝试。
鹏华作为一家非常重视公司治理的公募基金公司,在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屡屡有动作。早在2003年,鹏华基金携手同业形成“基金联盟”,优化招商银行再融资的可转债方案;2011年,在民生银行定向增发方案中提过异议,最终放弃原有方案,改为发行可转债;2014年,在华东医药股改中,鹏华基金通过投票向管理层提出有益的发展建议,帮助上市公司解决再融资难题。
邓召明说,鹏华基金“投过很多次反对票”,每一次都备受压力,但是他相信,依托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完备的决策机制,公募基金公司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不仅切实维护持有人利益,更进一步完善持股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鹏华基金联合耶鲁大学基金会,向格力电器成功推荐董事候选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公司此举出发点还是希望推选专业人士,能够支持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当然,这个过程会面临来自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相关机构的压力,关键看基金公司如何应对这种压力。”邓召明表示,整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的治理文化仍在不断完善建设的过程中。
为进一步深化公募基金所肩负的责任投资实践,2018年鹏华基金先后加入亚洲公司治理协会(ACGA)、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积极推动ESG责任投资在权益与固定收益领域的融合实践。
邓召明表示,伴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海内外资产将建立更为紧密的关联,在海外成熟发展的ESG责任投资将更具备全球性普适价值,相信未来ESG责任投资也将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长效机制,帮助资管行业有效防范风险,健康可持续发展。ESG投资正逐步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一种主动选择。
不过,邓召明也强调,ESG的指标体系需要认真仔细分析,有关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指标数据目前缺乏充足的信息披露。真正落实ESG需要构建一套科学、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做到有效甄别。国内外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差异,国外ESG评价标准是否适用国内的市场环境,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持续摸索。
争做“头部机构”
随着基金业内竞争愈发激烈,如何保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成了每家公司都需要考虑的问题。鹏华基金在经营模式上实施的是“平台+机制+人才”战略。
据邓召明介绍,这一方面,鹏华打造一流资管平台,包括绩优多元化的产品平台、精细化的销售服务平台、专业和系统化的运营保障服务平台。
绩优多元化的产品平台让多元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从成立初期的2只封闭式基金发展到现在超过250只产品,资产类别从最初的主动权益资产逐步覆盖债券、货币、另类乃至众多海外市场的资产;投资主题从全行业覆盖逐步发展到聚焦单一行业或典型主题;投资方式从主动管理逐步拓展至被动投资、量化对冲等;投资风格则衍生出价值、成长、绝对收益等多个类型。随着养老金体系不断完善,FOF业务不断发展,投资者机构化、互联网化,资产配置的资金越来越多,未来也会加大力度布局风格清晰、标的明确的细分类工具化产品和被动类型产品线,打造绩优的权益类产品并大力发展稳定收益类产品,满足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需求。
精细化的销售服务平台有助于明确地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和特征。目前鹏华基金形成银行、保险、券商、互联网机构等多层次的客户支持和营销网络,为超过6000万的零售客户和超过3000个机构客户提供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资产管理行业需要扎实的积累,从长远来看,人才队伍培养、管理机制搭建,内部文化认可,都将助推公司持续、稳健、长期发展。”邓召明说。
谈及鹏华下一个阶段的规划,邓召明表示,未来核心仍然是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以现代企业的姿态,争取率先成为业内领先的大型综合资产管理机构,打造公募基金的“头部机构”,立足本源,注重高质量增长,追求中长期投资业绩,持续为持有人奉献优异、稳健的投资回报。
此外,邓召明表示,未来将持续吸收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优秀经验,创建“诚信尊重、开放共享、协作整体、卓越极致”的创新型组织文化,打造“鹏华事业航船”,敞开胸怀,积极借鉴,共同成长,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鹏华发展的驱动要素;坚持“以客户需求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价值观念,立足“未来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全力争胜,成为重塑行业版图的先行者。
公募行业将步入崭新时代
鹏华基金总裁邓召明自2002年进入基金行业,见证了基金行业差不多20年发展。谈及这个“靠天吃饭”行业的前景,他直言公募行业正步入一个崭新时期,迎来历史性机遇,能稳立潮头的是能提供卓越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中国基金报记者:作为基金行业的“元老”之一,您如何看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前景?
邓召明:公募基金行业将步入一个崭新时代。第一,资管新规逐渐落地,统一监管、打破刚兑、清除嵌套大思路下,理财产品净值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房地产行业政策发生一定的转变,“房住不炒”让投资者逐渐将视野转向财富管理的新领域。这两大类资金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且量级巨大,给包括基金在内的大资管行业带来新机遇,其中,运作规范、信披透明、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公募基金更具优势。
第二,个人税延型养老基金等将带动公募基金进一步发展。虽然养老目标基金纳入个人税收递延养老的政策暂时未落地,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社会保障第三支柱体系的建立,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结构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从海外市场看,美国也是实施401K引入长线资金才进入“慢牛”发展阶段。期待这一政策尽快落地,未来将带来巨大的业务空间,目前仅仅是开始。
第三,中国经济也进入新时代,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进入现代化强国行列,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也经历高质量增长。如果市场参与方都注重长期稳定增长,更多布局优质上市公司,将不断有长线资金涌入,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繁荣。再叠加居民财富持续增长,理财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给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带来新机遇。
在金融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机构引入的长期资金、先进经验与专业人才无疑将加剧行业竞争态势,也将进一步激发行业的竞争活力,促使国内资管机构提升竞争力。无论是行业革新的内生压力,还是全球化环境的竞争压力,都将成为助推公募基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行业“强者恒强”愈演愈烈,您如何看?
邓召明:综合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强者恒强”几乎是每个行业走向成熟稳定格局的必经阶段,在传统家电、汽车、白酒以及互联网等行业,呈现更为明显的头部效应。对比海外,欧美的资管行业经历更长的发展时间,行业集中度更高。随着行业走向成熟阶段,必然面临集中度越来越高的挑战,“强者恒强”的效应越来越显著,资管机构需要持续在人才建设、流程制度、激励机制、文化建设方面不断积累。未来能否提供足够独特和领先的产品与服务、能否得到客户的信任与认可,才是竞争成败的关键。
中国基金报记者:如何看待金融对外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邓召明:相较国内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国际资本市场无论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国际化投资管理,都积累了更多经验。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外资机构的进入将激发市场活力,也将带来丰富的经验。
勤奋和学习能力强是中国人的两大优势,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向外学习,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将带来同样的效果。以前我们需要走出去学习,现在是把外资机构引到家门口来让大家直接学习,这是难得的机会。我们要积极学习外资的优秀经验,提升自身的能力。
不过,机遇必然伴随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国内资管行业历经过去21年的快速发展,基本建立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头部效应逐步显现。外资资管巨头的加入,将深化行业的马太效应。我们唯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追求卓越,才能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优秀的企业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总会面临障碍和迷茫,但服务更多客户、提供更好回报的大目标将激励我们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