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基金姚晨曦是一名典型的成长投资风格“选手”。
与其他自下而上的选股型基金经理不同,“中观产业投资”是姚晨曦身上鲜明的标签。他擅长从中观出发进行行业研究。他认为,身处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大部分公司都能受益,但一旦行业减速或陷入红海竞争,真正能实现逆势增长的公司真的凤毛麟角。基于此,组合构建上,也是偏好从中观产业视角入手,从相关方向和领域中选择3-4个看好的子领域做一篮子配置。
自卖方分析师入行,之后一步步从研究转向投资,如今,姚晨曦已经拥有14年从业经验、7年投资经验,凭借着深厚的行业研究积淀以及出色的组合管理能力,他管理的基金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近日,围绕市场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国基金报对中海基金权益投资部权益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姚晨曦进行了深度采访,他也对自己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做了详细拆解。
中国基金报:您在念书的时候就选择金融专业,之后从卖方进入买方,能谈谈当时您的从业经历?是什么促使您进入投资行业?
姚晨曦:高考之后选择金融专业,当时其实还是很懵懂的,对于金融行业具体涉及领域并不是完全了解,可能知道比较多的还是商业银行那一块。到研究生阶段,有一门《证券投资分析》课,那时候才真正意义上接触研究投资和二级市场,才开始关注国内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正好读研阶段遇上A股的一轮大牛市,加上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行业高景气度带来大扩招,毕业时候就顺势进入了二级市场的投研行业。
我的从业经历属于比较标准的投资行业职业路径——“卖方研究——买方研究——投资经理”。毕业的时候,其实当时手上既有券商研究所的offer,也有买方大基金公司研究岗位的offer。后来其实还是听从了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给我的建议,“先去卖方系统学习研究框架和体系(买方研究员更多是靠自己的成长,而卖方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首席去指导),然后再转买方做投研”,于是就去了号称“卖方黄埔军校”的申万研究所。
在卖方呆了两年之后我转到了买方。当时一个是因为自己的研究体系学习的差不多了,另一个是在申万是看银行业的,09年金融危机后自己判断未来经济更多是转型、银行板块很难有系统性机会,于是就第一时间换到买方,希望扩大研究范围和视野,然后为专做投资做准备。
到了中海基金之后,一开始是做大金融行业和宏观方面的研究,后来11年有机会慢慢转到了TMT行业的研究,这也让我的投资框架更加完整,既有自上而下宏观和产业视角,也有自下而上公司层面尤其是中小型成长公司的研究经验。之后就是2015年4月开始正式管理基金,一直到现在。
中国基金报:从您的经历来看,您之前担任股票行业研究员,主要是研究哪些领域?是否奠定了自己的能力圈?
姚晨曦:我的研究跨度还比较大,最早是做银行研究的,更偏重宏观层面,看宏观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比较多。到了中海基金之后,一开始也是看大金融,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之后又机会开始接手TMT行业的研究,包括电子、通信、计算机和传媒互联网,就更偏重科技领域和成长股了。最近几年,因为我手上的基金陆续开始重新定位,所以消费、新能源和制造领域会研究和关注比较多。
总体来说,我其实不希望把自己限定在某个领域内,而且本身也比较喜欢和善于学习新东西,所以覆盖面还挺广的。
中国基金报:目前您管理的基金涵盖消费、能源、港股等不同类型的基金,能否谈谈这些年您的研究心得,您是如何一步步拓展自己能力圈的?
姚晨曦:虽然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些其实是相通的。第一个,底层的商业逻辑追溯到本源都是一致的,不同的商业模式回归到最后都是如何实现更高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所以每次新接触一个行业,我们都是先去学习这个行业应该怎么去发展和赚钱,把自己摆到一个从业者的位置去看行业本身,把握每个行业竞争和盈利的核心环节,然后再去评估行业里上市公司的价值和做投资。第二个,财务数据和三张报表是一致的,虽然可能是滞后的,但可以帮助我们去验证对行业的判断是否正确,然后不断修正对行业的判断框架。
其次,因为我主要是做成长投资的,所以行业的成长空间和景气度通常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挖掘和接触新的行业时,最先看的也是渗透率、行业规模、潜在空间、投资热度等这些通用指标。
中国基金报:您目前担任基金经理时间超过7年,您的投资风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您的投资理念和选股逻辑是怎样的?
姚晨曦:其实从我做投资开始,基本就已经奠定了成长风格投资的框架,而且是基于中观产业做投资。
首先,我还是喜欢从成长中去赚钱,通过企业本身价值的不断增加来实现收益。
其次,我之前多年的研究经历中发现,挖掘行业远远要比挖掘公司容易。或者换个说法,行业本身高速增长,里面的大部分公司都能受益获得快速发展,但一旦行业减速或陷入红海竞争,大部分公司都会出现下滑,真正能实现逆势增长的公司真的凤毛麟角。另外从公募基金的投资角度看,因为需要分散投资,所以挖掘公司的投资方式往往效率偏低,或者不适合大资金,而挖掘行业的方式可以做一揽子的投资配置,可以通过大比例配置来赚钱行业的钱。
但这个投资框架的最大问题还是会有波动较大,受系统性风险冲击比较大的问题。所以这几年主要希望优化完善的地方,还是如何结合宏观对冲投资,能适当去控制回撤和规避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基金报:什么样的公司,是您心目中的“优秀公司”?
姚晨曦:我觉得大部分公司都是有能力瓶颈和业务边界的,再好的公司生命周期也不会超出行业,最终会随着行业的没落而没落,所以不存在“永远”的公司。
其次,东亚文化始终是鼓励去不断进步发展的,所以做大做强依然是大部分企业家和管理层追求的目标,大比例分红、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的类债券型公司并不是市场主流。
所以,我心目中的好公司应该还是深耕自己的主业,然后在行业爆发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实现最大化的发展和增长。
中国基金报:近年来,您的重仓股集中度有所下降,能否谈谈您的组合构建逻辑。
姚晨曦:主要还是因为几个产品重新定位后会偏重在某一个方向或领域,所以行业层面大的轮动会下降,更多还是行业内的细分板块调整。
我们构建组合的基本逻辑还是中观产业投资,从相关方向和领域中选择3-4个看好的子领域或方向,然后每个领域做一揽子的配置。
至于重仓股的集中度和比例更多还是会参考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和行业本身的发展阶段。市场风险偏好高,我们集中度也会更低,更多去配置高弹性小票,反之则会增加龙头白马的配置比例,自然会使得集中度增加。另外行业本身发展属性和阶段也会决定我们的配置会更集中在龙头还是更分散在各种小市值的高弹性品种里。
我们的出发点其实是始终如一的,最大化去赚行业增长的钱,如何配置调整都是基于对行业本身发展的预测和判断,并不会固化某种比例。
中国基金报:投资组合的配置上如何应对风险?有哪些控制回撤的措施和方法?
姚晨曦:在控制风险上,我们有几个不同维度上的工具:
首先,我们通常会配置3-4个行业,每个行业的配置比例会控制在一定比例下,这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的风险。
其次,我们在行业内部都是做一揽子的配置,即便有侧重也不会集中持仓1-2家公司,这个是有利于规避单一公司的风险。
最后,我们是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的,不管是行业层面还是公司层面,我们会随时准备好新的“弹药”,一旦某个行业和公司的成长逻辑发生问题或者股价出现严重泡沫化,我们会及时进行卖出和替换。
以上几个都是为了解决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
至于系统性风险,我们会结合宏观周期判断,在出现市场整体风险时进行一定的仓位控制或拿出部分仓位来配置对冲性行业。
中国基金报:具体的选股指标如何看?对于买入的股票来说,后续如果卖出,您卖出的逻辑是怎样的?
姚晨曦:因为我们是基于行业投资,所以在具体选股时看的还是公司是否能最大化受益行业的成长,所以市场地位和份额、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管理层能力等都是重点考察方面,财务指标层面则会重点关注收入和利润的增速、利润率以及现金流和资产负债水平能否支撑快速扩张。
卖出的逻辑有几种,一个是股价出现严重泡沫化,这个会结合市场预期和多维度估值去判断;第二个是公司本身逻辑出现问题,或者说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在同业对比中开始掉队了;第三个是行业整体增速开始放缓,竞争加剧,景气度开始下滑,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行业内的公司都会逐步卖出。
中国基金报:经过4月以来一波反弹,您如何看待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性价比?您更看好哪些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姚晨曦:今年市场整体估值经历了下降和再回升,这个主要还是受海外货币政策尤其美联储政策的影响。我们对全球经济的判断是滞胀格局,所以我们认为美联储今年的紧缩周期是快速而短暂的,上半年紧缩预期最强,下半年会缓解,明年可能会重新步入宽松预期。所以市场的整体估值我们觉得后面伴随从货币紧缩转入宽松预期,拉长看还有进一步抬升的空间。
具体细分领域的话,我觉得肯定还是要顺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方向会有大的机会,具体国家确定的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我们觉得未来会是主要机会所在。
如果看短期的话,从目前的行业景气度看,我们觉得除了新能源依然看好外,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们觉得未来1-2年会有机会的地方。
中国基金报:您的投资领域覆盖A股及港股市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调整,如何看待当前港股的配置价值?
姚晨曦:新基金可以参与港股通,从而做跨市场配置。但我们在个股的选择和配置上,还是基于行业层面出发,不会是因为A股和港股而有偏差,最多是在估值的评估上会适度考虑市场因素。
中国基金报:能否谈谈新基金的建仓思路。
姚晨曦:还是会根据市场情况去逐步建仓吧。
从成长投资的角度,可挖掘的领域和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但最重要的是能尽量避开系统性风险冲击的阶段。根据货币政策的周期,我们判断今年上半年的冲击和压力是最大的,下半年会慢慢缓解,明年有机会进入宽松和估值扩张周期,是有利于成长投资的,这也是我们选择年中发行新基金的原因。
从我们看好的领域看,短期新能源领域板块尤其光伏有点超涨了,可能需要耐心等待回调。其他领域我们会结合市场择机逐步建仓。
中国基金报:您认为市场教会您什么?你和其他基金经理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姚晨曦:敬畏市场、顺势而为。
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长,都想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道路和方式吧,我也是一样的。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吸收新东西,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住时代脉搏,看清行业和产业变革演进的方向,从而尽量抓住更多行业成长的红利来实现更好的投资收益。
中国基金报:基金经理投资和竞技体育非常类似,影响成绩的有两个关键因素:实力与运气。您认为导致您投资结果的因素中,运气和实力的贡献分别是怎样的?
姚晨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一种投资风格和框架都是适应市场的时候,也会有不适应的时候。所以如果只是看两三年,业绩其实会有很大的偶尔性,遇到好的市场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拉长时间看,看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实力才是决定性因素。在合适的市场阶段抓住机会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更好收益,在不适合的阶段如何规避风险尽量控制回撤,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更好的复合收益率和超额收益。
中国基金报:您认为优秀的投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姚晨曦: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放的心态、不断尝试和学习新东西。
中国基金报:中外众多投资界大佬中,有没有您比较欣赏的投资人?Ta的观点或经历给你哪些启发?
姚晨曦:瑞·达利欧,客观看待自己,不怕犯错,但保持谦逊和开明,不断从失败中自我修正和进步。同时,这几年他关于大类资产配置的分析和观点,有很高的宏观角度和深远的视野去探寻真相和未来,是我想学习的目标。
2022-12-05 09: 15
2022-12-05 09: 08
2022-12-05 09: 04
2022-12-05 08: 50
2022-11-28 11: 16
2022-11-28 09: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