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资产管理李燕: 以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致力于为投资者赢得长期稳健收益

吴娟娟 2022-12-05 09:04

“风险管理是资产管理的生命线”。日前,东方红资产管理公募固定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李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固收基金经理,李燕认为,对于中低风险型产品来说,风险管理比追求收益更加重要。在其看来,固收投资的风险管理,首先要避免出现信用风险,此外也要管理利率波动风险,控制持仓集中度,并兼顾流动性风险。

李燕秉承长期视角,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力争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的回报。放眼债券市场后市,李燕表示,从中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依然将保持宽松以支持经济增长,这为债市带来了机会。

image.png

“积跬步至千里”

2001年,李燕金融学硕士毕业后即加入资产管理行业,初期从事运营工作。2015年4月,其加盟东方红资产管理,成为固定收益研究员。从基金运营到固定收益研究员,李燕放弃驾轻就熟的工作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延伸自己的能力圈,投资框架也逐渐清晰起来。

据李燕介绍,在工作中,她一方面不会给自己设立阶段性量化目标,希望可以持续为投资者创造稳健收益。另一方面,她保持开放心态,力求挑战自己。

2017年8月,东方红资产管理发行货币市场基金,10月李燕成为该产品的基金经理。2022年3月,东方红短债债券基金成立,她在5月担任了该产品的基金经理。

短债基金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人们常说,短债基金的收益率是基金经理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李燕在日常管理中如何累积收益率呢?针对这个问题,她表示,首先她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搭好大的框架。确定久期、杠杆、利率债、信用债配比、信用债的行业、评级分布等。在具体资产的挑选上,她表示要精挑细选。在交易机会上,则要积跬步,“不以善小而不为”,寻找波段交易机会。与此同时,还要尽量降低交易及融资成本。

风险管理是生命线

对于中低风险型产品来说,风险管理比追求收益更加重要。从事了逾十年运营工作的李燕,深谙风险管理是资产管理的生命线这个道理。她拥有一套自己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她看来,首先,要避免出现信用风险。在此基础上再去获取票息收益以及资本利得。要因地制宜,基于公司整体信用评价体系挑选符合产品信用要求和个人投资分析逻辑的个券,而不是唯收益率论或主观臆断。其次,管理利率波动风险。要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做出对利率走势的合理判断,选择并适时调整组合久期水平,控制组合整体利率波动风险,必要时可以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对冲部分利率波动风险。第三,控制持仓集中度,对持仓个券保持及时跟踪,以及适时的交易策略,尽量降低组合的估值波动与回撤。

对于基金产品来说,流动性风险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即要充分了解产品的负债端也就是投资人的情况和持有偏好;资产配置时充分考虑与负债的匹配情况,对市场大的波动要有提前预判和操作等,这些都是做好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方法。

债市中长期存在机会

放眼后市,李燕坦言,后续宏观经济或将保持弱复苏。经济增长方面,受海外通胀、加息、地缘冲突的影响,海外终端需求预计将继续走弱,外需对经济的贡献或减弱,后续经济增长将更加有赖于内需的改善。基建投资在政策的支持下,将加快转化成实物工作量,仍将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制造业投资在设备更新改造低息贷款等政策的扶持下预计将保持较高增速;近期地产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将对地产行业起到较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地产销售、地产投资的好转尚需时日;此外,消费板块有望边际改善。因此,后续需求改善的情况尚不明朗,但在政策的支持下,经济依然保持弱复苏格局。通胀方面,预计将保持温和偏低水平;政策方面,稳增长压力下,预计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对应货币政策预计仍将保持宽松,虽然近期资金面有所收紧,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敛,但随着后续人民币汇率压力的缓解,跨年资金因素的消退,货币政策依然具备一定的宽松空间。

中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依然将保持宽松以支持经济增长,这为债市带来了机会。

针对固收类资产的配置,李燕表示,普通投资者在选择固收类资产时可以从投资者自身风险偏好和产品属性两个维度上进行评估。在投资者自身方面,应该尽量准确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特别是对回撤的承受能力,尽量选择适合自身风险等级的产品进行投资,强化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尽可能避免追涨杀跌、频繁交易。在产品维度上,应重点评估基金的中长期业绩表现,特别是基金能否在相当的时间内维持投资风格不频繁漂移。

风险提示: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