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场风格波动较大,但指数增强类策略仍取得相对不错的表现,引发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当前,沪深300指数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配置性价比或较高,指数估值具有重塑空间。同时,沪深300成分股汇集各行业优质公司,聚集A股核心资产。成长价值风格兼备,既可一定程度抵御市场风险,也有助于阶段性捕捉市场热点。那么,如何以沪深300增强策略来进行投资呢?记者近日采访了中信保诚沪深300指数增强拟任基金经理姜鹏。
姜鹏,中国人民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学士。2015年开始量化投资研究,2016年开始量化对冲研究,在多因子选股、基本面量化、事件驱动、量化对冲等策略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17年6月加入中信保诚基金后,历任金融工程师、投资经理。
先做好风险控制 再争取超额收益
“我经历过2015年股灾,千股跌停的极端行情使我对市场特别敬畏,熊市入行,对市场风险的感受就会更深一些。”姜鹏告诉记者,刚入行时,自己就被安排做风险管理的研究,包括研究如何更好地控制波动率,因此在日后的投资中,自己也会首先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看因子的表现或者策略,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再尽量去获取更高的收益。”投资的第一要务就是风险管理,做指数增强策略,第一目标肯定是要把各种风险控制住,降低和指数的跟踪误差,降低偏离度,在此基础上再力争获取超额收益,“我觉得这不能反过来,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姜鹏还表示,数量经济学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使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关注数字的同时,必须侧重其背后的逻辑,而不只是数据本身。自己在进行量化投资研究和决策时,对于量价类或者是基本面的数据,都会从数字背后的逻辑出发,然后再去构建策略,要去研究数据的来龙去脉,怎么构成的,背后代表了什么。
在谈到自己的投资理念时,姜鹏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彼得林奇,因为彼得林奇比较关注投资逻辑、策略和常识的匹配度,“彼得林奇会把投资逻辑讲得比较简单,我自己做量化也想追求通俗易懂的策略,而不是特别复杂高深的逻辑。”他表示,从长期看,符合常识的、逻辑性比较好的策略会有更稳定的表现。
策略框架:核心策略+卫星策略 注重应对而非预测
姜鹏的投资框架可以用“核心策略+卫星策略,注重应对而非预测”来概括。
“我一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想用各种复杂的量化方法去预测股票的涨跌,预测市场风格的变化。但后来发现,无论历史上多好的因子,都是基于历史的行情,有其所适应的市场环境,当市场环境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时,因子还是会有失效的可能。”姜鹏表示,股票的涨跌很难预测,但可以把市场按照历史的经验或者逻辑划分为不同的情景,若能在每种市场情景下,都开发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然后再用量化方法,比如风险评价、机器学习等,把策略池里的各种策略进行加权。“这相当于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都能有相应的应对,这种策略框架不是预测市场,而是如何去应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姜鹏表示,在这个框架下,核心策略是用多因子选股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然后配置相关性较低的卫星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
“多因子模型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姜鹏解释说,在中信保诚基金的多因子体系中,包括了常见的风险维度以及自己定义的一些风险维度,借助多因子模型,将组合在这些风险维度上的暴露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此降低组合波动。其次,通过配置适用于不同市场情境下的卫星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包括基本面量化、事件驱动等。
他进一步解释说,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更侧重于配置行为,在构建增强策略时,也应采取偏配置的思路。“每个卫星策略相当于一种风格,或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位优秀的、风格鲜明的基金经理,运用量化的方法把他们配置在一起,通过策略的低相关性来降低组合整体波动,同时运用多因子模型尽力控制整个组合的风险敞口。”
姜鹏总结说,这个框架的好处是可以适用于多种产品类型。比如对于指数增强产品,多因子策略其权重可以大一些,以此控制产品和指数的跟踪误差;对于主动量化的产品,可以降低多因子策略的权重,增加卫星策略的权重,以争取更高的超额收益。
2023-12-04 09: 56
2023-11-29 10: 58
2023-11-27 09: 39
2023-11-27 08: 37
2023-11-27 07: 31
2023-11-20 0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