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盈基金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产品业绩等硬实力,还是投研团队、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均获得大幅提升。
宝盈基金公司上下将过去两年的发展看作“二次创业”阶段,全体员工齐心协力让这家老牌基金公司重新焕发生机。在杨凯的主导下,宝盈基金坚定践行“立足权益、补齐短板”的新发展方针,打造出“平等、开放、进取”的创业型投研平台,培养出多位优秀投研人才。
作为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杨凯深谙资本市场与投资之道。他认为,伟大投资都是时代的缩影,当前投资要看重成长淡化估值,而风格与策略的“固化”是投资中最大的忌讳,基金经理要具备持续挖掘优秀资产的能力,以把握新机会,降低组合波动,提升客户持有体验。
立足权益 补齐短板
2019年3月,宝盈基金处于发展低潮期,人员变化大,管理规模大幅下滑,员工士气低落、信心不足。此时,杨凯出任公司总经理。作为一位公募老将,杨凯曾在宝盈基金任职13年,担任过副总经理并且管理过多只基金产品。2016年10月,杨凯离开宝盈基金,加入中融基金担任总经理。
谈及彼时回归的原因,杨凯将其归结为“缘分”。他笑称:“缘分就是时机。我之前在宝盈工作多年,对公司感情较深,之前很多与我相熟的同事也还在宝盈任职。而且股东单位对我的专业能力、行事风格等比较了解,也希望我能够回来,给公司带来新气象。公司上下将当时看作一场‘二次创业’,重新出发。”
面对公司困难局面,杨凯旗帜鲜明地提出“立足权益,补齐短板”的经营策略,指明公司前进方向。
“所谓‘立足权益’,指充分发挥宝盈基金在主动权益领域的优势,包括投资实力及客户影响力。作为老牌公募公司,多年来宝盈基金的权益投资业务积累深厚,也树立起了良好口碑。”杨凯说,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是资产管理能力,而宝盈基金需要把优势最大化,即持续高筑权益投资主动管理能力的“护城河”。
杨凯同时认识到,一家权益产品占比较高的公司有可能面临较大的经营波动,即权益市场向好时公司利润、规模快速攀升,一旦权益市场掉头向下,公司的业绩、规模就会立马下滑。这样的大起大落,并不利于基金公司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市场口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杨凯提出“补齐短板”,力求鲜明突出权益特色的同时推动公司债券和货币基金齐头并进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宝盈基金的各项业务沿着新的战略路线有条不紊推进,取得显著成果。截至今年6月30日,宝盈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达到694.38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近1.6倍,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管理规模迅速扩大。“我们花了很大气力将旗下货币基金接入余额宝,规模从30亿元左右抬升至200亿元以上。货币基金是公司经营的稳定器,为公司经营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杨凯说,“与此同时,通过发起式债基、摊余债基、‘固收+’等产品发行,不仅完善了公司固收业务的产品线,也显著扩大了公司债基产品规模。”
权益业务方面,宝盈基金与中行、招行等多个零售渠道达成合作,并且获得包括一些大型险企、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内的机构客户。“公司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还有整体实力突出的投研团队和历史业绩优秀的产品,得到客户以及社会的认可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迟早的事。”杨凯说。
伴随着业绩、规模和品牌形象快速提升,宝盈基金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公司逐步回归投资本源,内部员工信心倍增,对公司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打造创业型投研平台
投研是公募基金的灵魂,而“你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投研体系以及如何打造”是每位公司掌舵者的必答题。对于杨凯而言,答案是“创业型投研平台”。
作为一位投研背景出身的公司管理者,杨凯对于投研体系建设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宝盈基金之所以在权益投资层面取得突出成绩,是因为公司浓厚的底层文化。早在2013年杨凯担任宝盈基金副总经理时,就曾提出搭建创业型投研组织体系,强调平等、内部分享、自下而上决策以及效率,形成了宝盈鲜明的底层文化基础。
重回宝盈基金后,杨凯继承了厚植于公司深处的投研文化基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业型投研组织2.0体系的构建。在他看来,创业型投研组织体系本质上强调“平等、开放、进取”,能够最大化实现投研人员个人价值。
在公司机构设置和组织架构方面,宝盈基金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民主化的组织机制,鼓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观点共享。“高度开放共享、互相促进是宝盈基金一直强调的文化,并传承下来。”杨凯说,这与公司擅长主动权益投资的底色有关。主动权益投资不能依靠自上而下的官僚式管理,需要尊重专业、发挥个人潜能、依靠强大投研体系团队化作战。
在投研团队的协作机制方面,宝盈基金持续推进投研一体化。杨凯认为,投研一体化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于组织和协调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协作,最终实现投研成果的快速转换。基金经理带队研究小组是宝盈基金的一大特色,基金经理承担着“把方向、管质量、带队伍”的三大使命。通过基金经理第一时间传达需求、以实际效用衡量研究质量、及时发掘潜在投资人才等,公司力求在投研深度上形成合力,提高转换效率的同时有效防止投研断层。
据杨凯介绍,宝盈基金将公募投研团队分为消费、科技成长、医药、周期制造等4个方向的研究小组,致力于让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都聚焦于最擅长的领域,更专注地发现上市公司特定的投资价值,实现基金经理风格的兼容并包、博采众长。这两年宝盈基金在科技、医药等行业投资上成效显著,部分新锐基金经理通过挖掘特色品种实现优异表现,这就是投研一体化改革的直接成效。
尽管鼓励多元化投研风格齐头并进,杨凯强调“宝盈的底层投研价值观始终是一致的”,即“深度研究创造价值”。
“在长期投资中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是宝盈基金始终坚持的理念。我们强调从企业的基本面出发,甄选具备核心竞争力、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和社会责任的实体企业。”杨凯说,“聚焦产业研究,强调自下而上的个股研究,在宝盈是共识”。
要培养人才更要会识人
人才是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资产”。宝盈基金这些年培养了众多优秀基金经理。杨凯出任总经理以来,同样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宝盈旗下多位投资人才相继脱颖而出。
杨凯认为,能够提供包容性强、宽松自在、交流顺畅的环境,以公平清晰的机制鼓励人才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宝盈基金成为人才沃土的秘笈。
“让投研人员感受到投资、研究的快乐,从而自我驱动性地钻研、成长,是我们致力于创造的工作氛围。一方面,公司以中长期业绩为指挥棒。宝盈基金给予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相对较长,考核压力也相对可控,不以短期业绩的涨跌为标准,而是以三年期的收益表现为基准。在业绩考核机制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基金经理才能够更专注研究投资,更冷静地思考和决策。”杨凯说,股东方在业绩考核方面也没有施加太大压力,而且充分下放管理权限,给了管理层较大自由度。
另一方面,宝盈基金不会分配给基金经理和研究员过多的投研任务,为他们研究自身感兴趣的课题留出更多时间。杨凯坦陈,“少即是多。在做好风控的前提下少做干预,鼓励投研人员发挥专长,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优秀的人才资源才会涌现出来。”
杨凯直言,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和考察,才会对一个人有较全面的认识。基金经理的试错成本很高,因此,宝盈基金一直坚持以内部培养为主,通过严格选拔,从源头上识别“好苗子”。
在杨凯看来,只有对投研极致热爱的人才能做好投资。“是不是他的生活里只要有投研就能够非常愉快?这是我们考察研究员的重要参考。我们内部业绩很好的基金经理都是这类人,一门心思做研究。”他说,品德、热爱、专业、开放、梦想,是宝盈基金选拔人才的五大标准。
在面试中,杨凯会通过了解研究员平时的时间分配、提到上市公司的兴奋程度等来判断其对投研的兴趣。他举例道,有面试者曾表示有一些公告凌晨才发布,自己要熬夜写点评,感觉很痛苦。“这对一个分析师而言不是很正常吗?如果你讨厌这种生活方式,你就不要来这个行业。”杨凯当即回复。
伟大投资都是时代的缩影
杨凯曾作为宝盈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过多只产品。对于资本市场运行及适用投资框架,他有自己的深入思考。
“在投资领域,选择比努力重要。”谈及自身投资理念,杨凯说,任何投资都是时代的缩影,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其背景的伟大投资。因此,做投资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选择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例如,2000年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再加上商品房改革,所以跟工业相关、跟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就是当年的成长行业。
“现在我国处于产业升级、国产替代、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相关板块及个股就是当前的成长资产。”他说,“成长”是股票核心的价值,和“价值”并不相悖。
结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杨凯表示,当前投资建议看重成长空间而相对淡化估值。他说,相较于经济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欧美国家,中国很多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空白,将会诞生很多快速成长、全球领先的上市公司。因此,众多成长赛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行业初早期应该淡化估值,更多去看发展空间,给予产业成长更高的估值权重,用3至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估值问题。
“在A股市场,把成长作为第一权重,把分红和低估值作为第二权重,我认为会占优一些。因为A股市场有很多成长性很好但可能稍微贵一点的企业,其投资价值优于纯粹低估值但缺乏成长性的标的。纯粹追求低估值安全的投资策略,在A股并不一定是好的策略。”杨凯进一步分析,PE高低和价格昂贵与否不一定完全挂钩,需要结合宏观背景、产业发展阶段及公司经营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
“固化”是投资的大忌
在杨凯看来,A股市场有其自身的周期性运行特征,具体投资策略要随着市场特征而变,以把握新的投资机会,降低组合波动,提升客户持有体验。
“在A股投资很难,因为市场从来都是将一种风格演绎到极端,然而,极端行情不会持续,每次极端分化达到高点之后,泡沫都会出现瓦解。”杨凯说,行情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无法精准把握周期拐点。
他说,A股的风格很容易极致化,再好的资产也可能泡沫化。如何发现更好的投资机会,替换组合中过度泡沫化的资产,这是对基金经理最大的挑战。投资需要有不断挖掘新的优质资产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将组合中显著泡沫化和钝化的资产替换,降低组合波动,提升组合进攻性。
深刻的认知源于过往实践教训。宝盈基金曾主攻基于成长的科技和制造类企业,2014年、2015年经历了高光时刻,然而2016年该类投资步入困难时期,公司的光环迅速黯淡。认识到单一投资风格存在的问题后,宝盈基金重点扩充了医药、消费领域的投研力量。
杨凯说,公司近年一直重视多元化风格投研体系的打造,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投研文化,在科技、制造、医药、消费等领域都涌现了优秀的基金经理。
落实到基金经理对投资组合的具体管理中,在杨凯看来,“固化”是投资中最大的忌讳,包括投资风格及策略的固化。
杨凯表示,投资中最困难的事,不是逆向思维能力,也不是坚守某种风格的能力,而是永葆好奇与热情,持续挖掘优质资产。很多人从事投资行业较长时间后,风格就变得很固化,例如,仅投资医药、消费或大盘蓝筹股等,其余行业一概不看。除非是行业主题基金,这种单一风格在一定市场环境下会受到较大挑战。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够持续发掘性价比更好的资产,甚至在行业方面没有过窄的偏好,这需要非常宽泛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非常强的持续投入研究的能力,至少在资产端要不断学习和寻找。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但能力圈不能过于狭窄。
“不论市场处于哪个阶段都用一样的策略,保持一样的风格可以不可以?我觉得也可以,如主题风格的基金产品。其效果可能就是有一段时期甚至较长一段时期,你的业绩不好,你难受客户也难受。”他说,“组合如果只有单一资产,容易面临很大波动,还可能钝化进攻性。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管理公募基金的方式,除非行业主题基金。”
未来只有两类公募能存活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募基金“马太效应”也进一步加剧。机构研究显示,申购资金向头部产品集中,头部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在管规模持续提升,正在成为当前公募市场的突出特点。
对于未来公募基金发展格局,杨凯断言,未来只有两类基金公司能存活下来,一类是资产管理规模领先的头部公募,另一类是在特色领域做大做强的精品公司。
“越是发展变革时期,越是行业分化凸显的时期,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尤其在资管新规实施后,各类资管领域中排名首尾机构差距越来越大,资管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公募行业亦是如此。头部机构正努力实现全策略、全客户、全产品、全赛道的覆盖,加强综合经营,这类基金公司规模会持续扩大。”杨凯说,如果中小公募机构无法找到转型发展的高效切入点,或无法用创新技术加快缩小与头部机构的差距,发展会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杨凯也强调,中国已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市场,中国资管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只要在某一领域做出特色和成绩,具备稳定的客户群,就可以做大做强。对于宝盈基金而言,未来仍将坚守主动管理投资业务特色,致力于打造投资特色鲜明,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的产品线,满足投资者从流动性管理到中长期投资到资产配置的需求,为投资者提供多元而精准的投资工具。
开拓REITs市场,则是宝盈基金的创新业务来源。“结合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公募REITs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宝盈基金股东中铁信托拥有近2万亿的PPP项目体量,能够为公募REITs发行提供较好的项目基础。目前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梳理这些项目,计划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进行产品申报。”杨凯说。
“公司激励机制与行业还存在差距,优秀人才流失压力大。”谈及现阶段公司面临的困难,杨凯直言,公司近两年优秀基金经理流失的难题亟待解决。目前,宝盈基金已被列入国资委混改试点名单,如果顺利完成混改,未来公司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激励机制也有望完善。
2021-09-06 10: 00
2021-09-06 09: 44
2021-09-05 21: 26
2021-09-05 10: 03
2021-09-04 19: 32
2021-09-03 2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