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气榜单盘点∣穿越牛熊震荡,紧握时间玫瑰,基金圈谁是“稳健投资”人气王?

基金君 2022-02-03 17:25

英华人物库专题.jpg

编者按:由中国基金报APP举办的“2021年度人气基金经理”票选活动于2022年1月21日正式放榜!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对于优秀基金经理的关注和跟踪持续进行中。基金君将对六张人气榜单进行盘点,向大家介绍人气基金经理们的投资方法论与最新观点。

一年五倍者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者寥若辰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4日,全市场2899位基金经理中,只有171位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超过10年(占比5.9%),而在这171人中,仅有48人年化收益超过10%。

俗话说得好,选基就是选人,短期业绩较难证明一位基金经理的能力,而长期业绩却能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一位基金经理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基金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固收领域,如何在中长期的赛跑中保持稳健增长、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如何构建组合防范短期波动等相关问题贯穿了每位固收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

在本次人气基金经理票选活动中,易方达基金张清华、招商基金马龙、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李轶等10位公募老将,受到粉丝的热烈追捧。他们穿越牛熊,久经市场考验,深受持有人信赖。本期盘点,基金君将和大家一起聚焦【稳健投资人气榜单】。

a2922ffdb323ef17efe9ae2d6b1cfd0e.jpg

易方达基金:张清华

张清华@3x.jpg

张清华,14年证券从业经历,物理学硕士,曾先后于晨星资讯、中信证券就职,2010年加入易方达基金,2013年开始管理产品,现任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及多只产品的基金经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张清华在管产品共计10只,总规模达1474.57亿元。其任职以来创造的总回报为195.74%,年化回报为17.68%。

从公募基金到社保基金、年金、专户,经过多个领域磨练的张清华对投资有着独特的体会,愈发丰富的投资经验更是在实战中给张清华带来了不菲的回报。在张清华看来,投资非常考验专业性,优秀的团队作战能力是制胜法宝,而投资更像是“长跑”,核心是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把控长期战略性的投资方向。

张清华非常注重团队协作能力,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余也常参加篮球、足球等以团队配合为主的体育活动。张清华表示,这与公募投资非常相似——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遵守能力圈原则,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和团队的能力圈范围,发挥每个人的专业优势,“从风险控制、投资研究到日常交易,每一个步骤环环紧扣,每个成员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出的投资决策在方向上才是对的、最有效的。”张清华说。

为何团队如此重要?张清华表示,构建信用评级体系、采集数据并建设数据库、建设分析系统并进行平台化运行...等等工作内容绝非单打独斗就能完成,更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另一方面,债券的出入库、库级也不由个人决定,而是经过投联会投票通过,“从制度上决定个券的去留评级,既能发挥个人专业能力,又能体现团队作战优势。”

面对去年“上蹿下跳”的猴市,张清华表示,自己会尽量避免不被情绪所引导,不在分类资产上赚最后一分钱。张清华认为,目前,整体宏观环境仍有利于权益市场,其一是因为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居民的消费倾向已逐渐回升;其二则是经济回升的同时也在推动企业盈利的持续修复。“在市场整体估值难以出现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企业盈利将会成为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在代表产品四季报中,张清华提到,自己的持仓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行业配置仍集中在医药、新能源、计算机、化工行业。转债方面,维持6%-7%的仓位,仍以持有大盘转债为主,部分触发赎回的个券转股或卖出,补仓部分新券和低价券。债券方面,加仓高等级信用债,以获取票息收益为主,同时择机参与利率债波段操作,杠杆提升至偏高水平,久期维持中性。

招商基金:马龙

招商基金马龙@3x.jpg

马龙,12年证券从业经历,经济学博士,2009年加入泰达宏利基金,任研究员,2012年加入招商基金,2014年开始管理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马龙在管产品共计8只,总规模达485.65亿元。作为一名在固收领域耕耘多年的基金经理,马龙任职以来总回报为47.50%,年化回报为5.22%。

马龙自2009年开始就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债券市场研究,直到2014年正式担任基金经理,这让他投资上更具“大局观”,对宏观面更为敏感,投资前瞻性强,经常踏准市场大节奏。“当研究员时养成的习惯让我平时对经济指标的高频变动非常关注,也琢磨得比较细。”马龙直言,经济数据只能反映样本和局部,需要比较和交叉验证才能还原经济运行的全貌。

马龙认为,做投资也需要保持对经济、政策面的敏感度,从宏观角度出发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把握基本面因素形成的大类资产轮动机会。他表示,自己在专注做债券投资后,对主要发债的行业和信用个券逐步开始深入研究,从中微观的角度理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和运转,结合市场定价挖掘信用策略机会。

谈及投资理念,马龙表示,做债券投资要时刻跟踪经济和政策的变化,要有前瞻性的预判。他将自己的理念分成了两个步骤——首先,从基本面出发,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推断未来基本面走势和政策动向;其次,不断反思市场一致预期,从边际的角度考虑不利于当前市场一致预期演绎的因素和当前逻辑可能发生逆转的时点,然后在日常的投资研究过程中持续观察边际变化的信号。

事实上,马龙管理过的基金产品种类多样,包含货币、债券、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型等。谈及具体投资,他表示,要根据不同组合特性、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来选择,对于追求稳健票息收益的投资目的,可以考虑精选个券的信用策略;在平时的交易当中寻找错误定价的价值洼地,适时进行布局;而在市场拐点、临近牛熊转换之际需要多做交易策略,及时调整久期和杠杆。

展望后市,马龙态度相对乐观。“从长期来看,由于中国出色的抗疫成果和经济韧性,疫情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海外投资者占比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的资产整体仍具有配置价值。”马龙表示。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李轶

大摩华鑫-李轶@3x.jpg

李轶,16年证券从业经历,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经济系国民经济学硕士,2005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2008年开始管理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李轶在管产品共计5只,规模达39.8亿元。其任职以来总回报为73.87%,年化回报为6.23%。

“在控制风险、流动性管理和追求收益之间,坚持稳健为先、控制风险为重,追求绝对收益。”李轶这样概括自己的投资理念。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里,李轶一直致力于寻找相对确定性的收益。

谈及构建组合的流程,李轶表示,自己主要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路满足组合分散风险的要求,运用深入研究和类比研究的思路寻找各个资产类别内的投资机会。在管理“固收+”基金的过程中,李轶会回顾和展望主要大类资产表现,对不同资产的相对价值加以比较,以年为周期对核心影响因素进行再评估。“对大类配置驱动因素的分析,即贝塔的选择和资产比例的调整,是组合构建的主要思路。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资产,我比较看重估值水平的安全边际,更多偏向底线思维,衡量资产的风险收益比。同时,我不会让组合过度暴露在某种风格和行业上,更多是采用相对均衡的组合配置策略,规避系统性风险。”

在她看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逐步复苏,非标融资压降和债市融资规范化的继续进行,面对“紧信用”的市场环境,能够穿越周期的主体将成为配置的优先选项,应优选具有长期自生能力的产业类主体和具有长期人口导入、产业导入能力的区域融资平台。

可转债方面,虽然长期权益市场受到居民财富转移和人民币资产重估等因素值得期待,但短期看,李轶认为,股债性价比回归中性,可转债市场整体应偏中性谨慎,高估值、供给放量、广义流动性边际收紧等因素叠加影响下,转债高估值难以维系。“其中,基本面修复确定性较高、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低估值顺周期标的最具性价比,需要紧密结合个股行研分析。”她说。

权益市场方面,李轶分析,展望未来,货币和信用条件逐步收敛,盈利修复向上,股价从估值驱动转向业绩驱动,风格上低估值顺周期行业或占优,短期将聚焦可选消费、周期及金融行业,中长期将重点把握科技、消费板块的机会。

博时基金:过钧

过钧列表图.jpg

过钧,20年合计好证券从业经历,先后于上海工艺品进口公司、德国德累斯顿银行上海分行、美国Lowes食品有限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工作,2005年加入博时基金,同年开始管理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过钧在管产品共计3只,规模总计达99.47亿元。任职以来,过钧创造的累计回报为166.14%,年化回报为18.48%。

在投资中,过钧善于衡量风险收益比。在他看来,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要具体分析市场信息,不追求踏准市场节奏,不局限于某类品种,而是寻找风险和收益的最佳平衡点。过钧认为,价值投资是一个产品的价格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投资人,要学会判断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程度,能够把握价格比价值高还是低。

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过钧同样秉持这一理念,要结合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资产配置。过钧在权益和债券市场采用的策略其实是不同的,在权益市场中,过钧喜欢自下而上判断个股,而债券恰好相反,需要先从宏观基本面入手的自上而下研究。他表示,这样的方法不能保证每个时点上都挣钱,但可力求基金整体长期盈利。

过钧在近期披露的季报中提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未来十年的产业抓手不会动摇,在前几年供给侧改革完成后不用担心供给重新大面积释放,本轮的供给弹性受约束;只要需求不大幅下行,商品价格下行空间有限,最近的调整更多的是之前涨幅过大的正常回落。

彼时,他认为周期股行情尚未结束,但需从单纯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的个股向兼有成长性的公司转变:在一些行业中,供给侧改革完成,加上国内外需求的提振,会让一些企业具有非常好的盈利改变空间。8月以来,周期股的再度崛起,印证了过钧此前的论断。

对于市场火热的核心资产,过钧认为,由于其高企的估值可能因为利率很难进一步下行,回报可能会令人失望。他指出,一些低估值的成长股,尤其是在国家鼓励发展的领域中,尤其是部分三线品种,可能会因为关注度的逐步提升过程获取良好回报。

展望未来,过钧认为,明年一季度,宽货币加宽信用政策组合将有利于经济数据的企稳。在债券投资上,短期政策潜在利好使得收益率维持低位,但需要警惕利好兑现后的可能调整,毕竟债市静态收益和风险资产相比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信用债市场同样需要关注高估值资产的风险以及中低等级信用债可能的错杀机会。由于估值处于高位,转债市场将更多的依赖于正股的表现,而非转债自身估值的扩张;拐点期股票资产的表现将更多取决于经济数据的改善幅度,部分旧经济品种将有望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华夏基金:何家琪

何家琪表图.jpg

何家琪,9年证券从业经历,清华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2012年加入华夏基金,2016年开始管理产品,现任现任固定收益部高级副总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何家琪在管产品共计10只,总规模达289.95亿元。任职以来,何家琪创造的年化回报为3.61%。

在长期投资实践中,何家琪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投资框架,在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和管理的同时,也能寻找适合的权益标的对组合弹性进行增强,尤其擅长可转债投资,进攻性较强。不过,面对在2021年上半年新债上市首日就破发的情况,何家琪也表示,由于可转债打新多为网上申购,较低的中签率再加上申购上限,导致当前打新收益贡献较为有限。转债打新同样随市场出现分化:基本面较好的转债上市首日会给予较高的定价,对基本面较差且上市可能“破面”的转债则需要注意规避。

早在2021年年初,何家琪预计2021年股债两市呈现震荡行情,可转债基金收益随可能会明显低于前两年,但相应的回撤和波动也会低于股票基金,建议持有人综合考虑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波动容忍度等因素后进行配置。“而且,2021年整体的权益资产市场,不像2020与2019年,趋势性机会表现得异常明显。所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2021年里应以保住成果为主,做好防守。”何家琪说。

在代表产品四季度报告中,何家琪指出,美联储在四季度确认加快退出购债计划,并由于持续的通胀压力不得不考虑在2022年进一步加快加息进程。国内经济在四季度继续承压,地产企业信用风险仍在发酵,但政策纠偏已在路上,政治局会议也将“稳”作为 2022 年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睿远基金:饶刚

饶刚列表图.jpg

饶刚,22年证券从业经历,复旦大学数理统计学硕士,曾先后于兴业证券、富国基金、富国资产管理、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就职,2021年5月加入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饶刚第一次管理产品是在2006年,于2015年至2018年期间未曾管理产品。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4日,饶刚目前在管产品仅有1只,规模为99.51亿元。饶刚任职基金经理以来创造的累计回报为247.94%,年化回报为9.65%。

区别于权益投资者,债券投资者更加偏好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因此,在实际的投资操作中,饶刚常带领团队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更加关注长期,而不是抱着赌博的心态从事固定收益投资。

饶刚认为,债券人不应着眼于短期排名,不要去想当第一名。“短期的业绩排名并不能代表长期的投资实力,也不能真正为投资人赚取持续稳定的利润,反而会影响投资人的投资心态。”饶刚说。

饶刚强调,管理债券基金,为客户挣钱是第一位,在保证挣钱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更高的回报。“在固定收益业务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注重绝对收益和风险管理,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的回报,这也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饶刚说,“研究清楚再买,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千万不要被短期收益率诱惑。”

谈及如何防范债券风险,饶刚认为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一、积极进行风险的甄别和管控,不承担不必要的投资风险。债券投资中,收益都是显露在表面,而风险经常是隐藏的或滞后的。许多投资品种或投资方法的风险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完全被隐藏,甚至在发展过程中也很容易被忽视,但最终一定会暴露。一旦风险暴露,就可能对整个组合的收益、甚至团队的存续造成重大影响。

二、相信主动管理的力量。既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也高度关注诸如高收益信用债券这样自下而上的投资机会;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考虑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和中资企业的信用特点,既不能低估风险,也不能错过机遇。

展望未来,饶刚表示,债券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择时,而是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票息、对券种的选择能力、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是债券投资长期胜出最重要的因素。”饶刚说,“综合考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内财政政策与货币市场政策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我们会对利率走势进行预期,判断债券市场的基本走势,制定资产类属配置策略,力争有效控制整体资产风险。”

广发基金:张芊

张芊@3x.jpg

张芊,20年证券从业经历,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法国工程师学院MBA,曾分别于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工银瑞信基金及长盛基金就职,2012年加入广发基金,同年开始管理产品,现任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固定收益管理总部总经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张芊目前在管产品为9只,总规模达436.56亿元。从事基金经理工作以来,张芊创造的累计回报为58.93%,年化回报为7.98%。

张芊的投资风格看似云淡风清,实则框架清晰,条理分明,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来获取长期的超额收益。作为主攻“固收+”产品的基金经理,张芊表示,管理好这类产品的核心就是做好大类资产配置。

张芊的配置思路分为三步:首先,根据产品定位确定战略配置思路;其次,根据基本面,判断股票、转债、信用债、利率债等四类资产的配置战术;第三,结合市场情况,在各类资产中选出策略主线。

稳健但不保守、注重风险收益平衡的风格,也是张芊为投资者所称道的地方。她擅长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量不牺牲产品的收益率,追求更高的收益风险比。一方面,张芊注重在组合管理中对风险敞口的把握,她不会为了短期业绩排名,使得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出现飘移,而是希望将长期业绩做得更稳健一些。另一方面,张芊还会尽力规避信用风险。2018年以来,在信用违约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张芊在资产配置上用一部分金融债和利率债替代了部分信用债,在信用债上只配高等级的债券,不做信用下沉。

当问到为什么2021年“固收+”会如此火爆时,张芊表示,2018年之后,保本理财产品陆续退出,中低风险偏好的客户选择“固收+”产品作为替代工具。他们希望年度收益达到5%以上,同时能把最大回撤控制在2%-3%左右。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获得稳健的回报,但又不想承受太大的波动。从那时开始,“固收+”基金经理开始将回撤控制作为投资目标之一,努力平衡收益与风险。

“’固收+‘策略开始流行,客户相对更看重稳健性,希望能较好地兼顾收益和回撤。”张芊说,“因此,我在投资上也会适应产品特质的变化,追求风险可控的超额收益。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基金经理在管理上必然有所不同。我追求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最优回报,结合产品的定位,在不同的风险水平下,尽最大可能做出好的成绩。”

平安基金:张文平

张文平@3x.jpg

张文平,10年证券从业经历,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曾先后于毕马威企业咨询、大成基金就职,并于2015年开始管理产品。2018年3月加入平安基金,现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固定收益投资总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张文平目前在管产品共计10只,规模总计404.53亿元,任职以来累计总回报达30.14%,年化回报为4.25%。

张文平的投资理念简洁明了:一是做好市场预判,顺势而为;二是积极应对,果断出击。“投资的动作跟市场趋势一定要有契合度,不能逆势操作。”张文平说,“在市场胜率很高时,要敢于下重手,而在市场严重背离预期时,也要快速减仓调整。”

除了判断趋势,张文平特别强调了基金经理的操作应对,强调在保持整个组合弹性的同时操作也要果断 。同时,张文平非常注重风险控制,不喜欢用下沉信用资质的方式赚钱,更希望通过市场趋势判断来获取收益。除了投前严格审核,投后紧密跟踪和处理也是他所在的平安基金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方法。

对于2022年的债券投资,张文平表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由此可以预期,2022年宽信用力度会较大,同时在经济企稳回升之前货币政策大概率易松难紧,且宽货币速度比较快而宽信用需要一定的时滞,由此可能会带来货币与财政阶段性的错位和时间差。“该宏观背景将深刻影响2022年债券市场的趋势和节奏,在货币先宽而宽信用未起阶段,债券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机会。”

在提及2022年债券市场有哪些风险点时,张文平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宽信用的力度和节奏,这是2022年债市可能面临的最大宏观变量和风险点。其次,需要关注个别行业和城投的尾部风险问题。最后,需要关注在整体信用利差、期限利差较窄的背景下,利差走阔的风险。

长城基金:马强

马强@3x.jpg

马强,9年证券从业经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硕士,曾分别于招商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就职。2012年,加入长城基金,并于2015年开始管理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马强在管产品共计8只,规模达48.77亿元,任职以来总回报为71.66%,年化回报8.76%。

具有9年证券从业经验的马强,此前曾在银行、证券公司从事过多年财富管理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于客户理财需求、客户投资感受和大类资产配置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和更高敏锐度,管理基金时他也习惯于用客户思维来思考问题。

多年的投资实践,使马强逐渐树立了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投资理念,并以“向下控回撤,向上捕弹性”为基础构建投资框架,其中,最大回撤和年化收益是他最为关注的两大核心指标。在马强的理解中,绝对收益产品一是要控制回撤,二是要保持向上弹性,最好两者兼顾。

但马强也深知,获取绝对收益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博取多高收益,而是首先要力求避免失误投资,做好回撤控制,制定具备生命力的策略。如何控制回撤?马强认为,在提升对市场判断的准确率外,还要在突发情况下迅速调整组合配置,以这种视角看,投资标的本身的流动性尤为重要。其中,股票日均成交金额、债券评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考量指标。

此外,马强还高度强调投资纪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容错率更低,要控制好回撤必须要严守投资纪律,而投资纪律渗透在投资方法、市场研究、投资判断等各个方面,并反映在最终结果当中。

2021年四季度,马强在代表产品报告中提出,国内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偏宽松的状态,且降低了准备金率和1Y的LPR利率,表明国内货币政策仍然“以我为主”,且2022年仍存在进一步调控的可能性和空间。展望2022年,马强表示,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货币政策重新成为市场的焦点。美联储12月份的议息会议明确加速Taper,且2022年加息次数有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对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带来一定挑战。

新华基金:曹巍浩

曹巍浩表图.jpg

曹巍浩,14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数据与分析部MNI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师、汤森路透中国债券和货币市场高级分析师、天风证券固收执行总经理和账户投资经理。2020年4月加入新华基金,同年12月开始管理产品,现任新华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曹巍浩目前在管产品7只,规模为159.54亿元。

作为一名管理着许多纯债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曹巍浩曾多次强调,挑选债券基金需要观察两个方面:第一是少看产品短期的收益,而是多观察产品三年期或者五年期的收益;第二是购买产品需要尽量选择自己能看懂风险收益特征的类型,“在购买一些金融产品时,如果发现该产品收益明显超越同等级产品收益,那投资人就该考虑到底是产品本身确实有独特的收益特征,还是它承受了更大、更不应该承受的风险。”

2021年四季度,曹巍浩在代表产品报告中指出,自己的组合进一步抬升了债券仓位。持有相当比例的利率债,保证组合的流动性充足;增配中期国企信用债,当前套息策略仍有一定的价值。他表示,2021年四季度国内经济出口强,内需弱。受海外经济复苏以及供应链瓶颈引发的订单转移,四季度出口保持在20%以上的同比增长,并带动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但国内由于信用收缩的原因内需始终不振。虽然在年末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和去年低基数的影响下,社融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10.29%,但是地产风险带来的悲观预期让经济主体需求难以提振。

债券方面,曹巍浩则认为,由于10月受宽信用预期影响,收益率一度小幅上行;11月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积累、疫情反复扰动的影响下,市场普遍预期政策进一步宽松,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中等久期利率债和具有票息优势的银行二级资本债表现最佳。具体看,利率债短端下行约 8-9bp,长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0bp至2.78%,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11bp至3.08%,估值处于历史15%分位数以下;信用债方面,各期限、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全线下行,中期高等级信用债表现佳。

更多关于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历史业绩、人物研究,可以移步中国基金报APP【英华人物库】详细了解~

声明:上述文章综合自基金经理往期采访及定期报告等相关内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也不构成对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敬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