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 从“消费大国”转型“消费强国”,消费潜力如何重构?

陈橹帆 2025-01-16 18:20

近日,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在2024年度财经思想者盛典上分享了其对中国消费现状、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以下是其核心内容,根据发言稿梳理:

在演讲的第一部分,洪灏谈及中国消费现状。洪灏认为,我国目前处于“高储蓄率与低消费率”并存的状态。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家庭储蓄率长期维持在35%左右,远高于其他国家。尽管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十年有所上升,但2023年仍不到40%,而全球平均水平约为60%。这表明中国仍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而非内需驱动型经济。

其次,存在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洪灏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并非全面低迷,而是存在结构性失衡。202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份额超过50%,但在基本消费品和服务型领域,消费能力略显疲弱。这种消费两极化现象反映了收入分配不均衡及消费环境的不确定性。低消费率不仅因收入增长放缓或储蓄偏好提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消费信心不足,主要源于尚未稳定的社会预期,从住房到养老,从教育到医疗,民众对未来开支的预期增强了居民储蓄动机。

而对于上述中国消费现状的成因,洪灏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受经济模式影响。中国经济过去40年主要依靠高投资、高出口驱动,高储蓄率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制造业扩张。但这种模式副作用是居民消费能力长期受压制。数据显示,中国投资占GDP比重长期超40%,而发达国家约20%,资源更多流向资本密集型领域,而非消费和服务型领域。

二是受文化因素作用。中国社会储蓄习惯可追溯到农业社会时期的未雨绸缪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虽释放了巨大消费潜力,但也让个人承担更多养老、教育和医疗成本,进一步强化了储蓄需求。政策层面长期强调先积累再分配的发展理念,政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缺乏消费底气,经济和文化双重作用塑造了当前消费不足局面。

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消费未来发展方向,洪灏表示可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重构。

首先是调整收入分配。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消费中坚力量。据麦肯锡研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达4亿人口,但在总人口14亿中占比仍偏低,尤其农村和三四线城市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可通过税收改革、产业升级及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其次是强化社会保障。洪灏指出,完善社会保障系统是激发消费信心关键。可完善医疗保健、加快养老金体系改革、推进教育公平等措施,让居民不再过度担心未来不确定性,从而将更多储蓄转化为消费。

三是优化消费结构。洪灏分析,未来中国消费结构需多元化,从过去重视消费品消费转向注重健康、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型领域消费。同时,可通过税收优惠、产业补贴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家居等新兴消费领域发展。

四是重构消费生态。洪灏表示,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数字经济、电商和移动支付平台,为消费增长提供巨大助力。未来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消费体验,推动内外贸融合。如通过消费电商平台,将中国消费需求与全球优质供给对接,实现消费升级和外贸转型双赢。

洪灏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增长结果,更是驱动经济转型重要引擎。从需求端看,消费能引导产业结构优化;从供给端看,消费可倒逼企业创新。未来,中国需重新定义消费角色,将其视为长期发展核心动力,从消费大国向消费强国转型。中国消费现状虽潜力巨大但未被充分激发,高储蓄低消费是历史和结构因素产物,但可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优化消费环境来改变。

随后在问答环节,洪灏就年轻人的消费、就业与投资理念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洪灏表示,很多时候,回报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种长期的积累过程。例如撰写报告、制作图表、分享数据等,“我们可能无法立刻知晓这些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也无法预估其创造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些付出是有反馈的,这种反馈不仅局限于金钱层面,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精神认可。我们应坚信,只要认真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对于当前年轻人的消费倾向,洪灏指出,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过去,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购买奢侈品、包包等物质商品;如今,则更注重体验型消费,如观看演唱会、旅行等。这反映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即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年轻人更加关注消费的精细化,希望每一个产品都能满足其特定的、独特的需求。未来,有理由相信会出现更多前所未有的消费类型。

谈及全球经济格局与投资观念的转变,洪灏表示,不仅中国经济,全球经济格局也在经历巨大变革。对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而言,部分人可能仍固守旧有的投资规律与经验。然而,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拐点或模式转换的时代背景下,若盲目依据以往经验分析市场,极有可能错失诸多良机。中国经济结构本身正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若继续沿用过去的规律进行分析,可能会完全错过当前的市场行情。这表明,新生代力量进入市场虽在经验等方面可能不及老一辈,如对亏损的正确认知不足、斩仓不够及时等,但正因为没有历史包袱的束缚,他们更有可能发现适合新时代的投资机会。

针对频频被提议通过模拟盘来练习投资的言论,洪灏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模拟盘与真实投资存在本质区别。洪灏分析,从行为学角度看,人们对亏损的厌恶程度远高于对同等收益的喜悦,人本质上是风险厌恶型的。若仅通过看书或模拟盘操作,无法真正体会亏损的痛苦。年轻人不应过度担忧亏损,因为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从而拥有更多试错的机会。没有人天生就会投资,只有经历过亏损,才能学会正确对待亏损的态度。真正可怕的是亏损后毫无收获,下次仍重复同样的错误。
(整理:陈橹帆)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